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如果要问谁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伟大的作家,那么毫无疑问便是鲁迅。他的作品犹如一把锋利的手术刀,深刻地剖析了那个“吃人”的旧社会。

在他的笔下,既有痛吃“人血馒头”的愚昧民众,也能窥见以孔乙己为代表的统治阶层那种自命不凡的虚伪,更有渴望打破铁屋、带领人民走入新时代的“革命呐喊”。为了纪念鲁迅先生的杰出贡献,中国文坛还将相关的最高奖项命名为“鲁迅奖”。

然而,鲁迅家族那一波三折的命运却鲜为人知,他们的家族是如何衰落的?为何后世鲁迅每每谈及此事时,往往只是用“突生变故”简单概括一下。那么当年究竟发生了何事,以至于让鲁迅先生都感觉此事实在是难以启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变故之源——周福清

鲁迅祖父周福清出生贫寒之家,世代耕种,功名利禄更是与家族世代无缘。但周福清却不这样认为,他始终坚信着那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也因此成为了他一生的信仰和执念。

周福清没有像同乡的其他孩子一样沉溺于嬉戏打闹之中,反倒是十分志向远大的读了书。根据相关资料记载,当时有不少落榜书生会以各处传道的方式为有钱人家孩子开办私塾,维持一口生计。期间可能会为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从而允许其他孩子免费旁听几节,但也不会为其提任何供实质性的帮助。

周福清眼见此景,顿感这对于他这种家境贫寒而又想要继续读书的孩子来说实在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因此,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经常在各乡私塾课堂之中来回蹭课。没想到,居然还因此意外收获一个喜欢占小便宜的外号——收晒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子一天天过去,周福清眼界也随知识点丰富不断开拓。不仅习得了一手好字,更是熟读儒家经典,八股之文尤其擅长。终于,经历多年准备的他还是毅然而然的踏上了科举的道路。更没想到结果竟如此意外,集百家之长,于同治6年一跃中举第86名。

此后的几年里,更是平步青云般的一路直冲殿试,期间的科举四大试居然全都没有难住他。在最后,也是在殿试之上豪取进士第199名,由一个来自南方的穷小子变成了名满天下的进士儿郎。

此后不久,进士出身的他被钦点到翰林园当差,可以说是用知识彻底跨越了阶层。但周福清在经历了官场几年洗礼之后,仍没有学会圆滑结营之事,最后被以外调的名义彻底踢出了中央大员。

不过好在翰林园仍是政务处理的重要机构,因此各项待遇基本也是同行翘楚。最后,进士出身的周福清被外调为江西金溪县知事,也算一种变相的荣归故里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担任知县期间,周福清力求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不仅免除了一系列的苛捐杂税,还迅速公正的处理好大量的积压案件。在他的治理之下百姓安居乐业,手下官吏也未敢与民争利。

也就是在这时,鲁迅仗着祖父的功绩,度过了一个快乐且富有的童年。仅在当时,家族便已拥有了“万亩良田”,手下仆人更是数不胜数。

如果没有意外发生的话,鲁迅可能便会以一个富家公子哥的身份踏踏实实的度过一生。可就在此时,意外发生了。

二、家道中落——科举舞弊

虽然周福清老爷子的学习天赋极高,只需一眼便可牢记,但是无奈他的后辈却没有想他一样如此之高的学习天赋。例如,他的儿子周用吉明显就不是科举这块料,光一个秀才就足足考了数次,自然也就更别提举人、进士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周福清正是因为自身有了官职,才十分清楚的意识到如此优渥的家境全部来源于此,只要后代子孙没有官职的话家道迟早也会中落。因此,他迫切希望儿子能够混上一官半职,好认家族香火延续下去。

在偶然期间得知此次儿子的主考官是自己的一个同窗好友,当即便萌生了为儿子打点好关系的念头。真是讽刺啊,一生从未贿赂于人的青天大老爷居然会因为自己的儿子第一次有求于人。

但是也不知道为什么,行贿如此一件大事,居然轻易交给了家里的一个仆人。仆人只知道老爷让他送信,至于里面的东西是什么,这又与他无关。在他看来,这明明就是简简单单的一个信封,自己根本无需像贼一样巧巧溜过去。

于是,他便在大庭广众之下将这封装满银票的信件送到了主考官的手中。主考宫为求自保,只能将其拆开后急忙向周围同僚解释道,这是有人存心想要巴结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果也自然可想而知,周福清因为此事惨遭举报,最后落得了一个革职入狱的下场。周家人为了保住老太爷性命,最后只得散尽家财用于打点上下关系,希望能够争取一个从轻发落。

尽管最后还是保住了周福清的身家性命,但是8年的牢狱之灾也让他至此性格大变,家庭关系自然也是变得越来越不和谐。鲁迅之父周伯宜就因无法接受家族的一夜中落,从而因沉溺鸦片患上了肺结核。

要知道当时的医疗条件远不如今天,不久之后,36岁的周伯宜就因肺结核从而遗憾去世。这不仅仅只是一个父亲的意外去世,更象征了鲁迅家族的乱世中级。可以说,自科举舞弊一案之后,鲁迅家族至此一夜之间家道中落。

要知道,此时的鲁迅刚刚13岁,正是自尊心极强的时候。这仅在一夜之间就从万人敬仰的富家翁沦落到人嫌狗泣的落魄寒门,这种突如其来的落差之感令他感觉这个社会竟是如此黑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可能正因如此,鲁迅此后的作品的主旋律便是社会的腐败与人性的丑陋,像一把锋利手术刀一样深刻地剖析了那个“吃人”的旧社会。

不过对于家道中落一事,后世鲁迅也一直都在刻意回避此事。就连在他的作品中也只是含糊其辞的说了一句“家道中落”,并未向外界谈及任何相关细节。

三、变故之大——祖孙二人分崩离析

鲁迅童年时期就经常听授祖父教导,同祖父一起读书,祖父更是希望将家族功名能够传承下去。可是在那一夜之后,他突然得知家道中落的罪魁祸首竟是他那敬爱的祖父。

他实在想不通为何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祖父竞能够作出如此的失信之事。一个疑问开始萦绕在鲁迅身旁,那便是如果祖父都不曾做到,那又为何希望我能做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祖父舞弊之后,二人关系便越来越差,甚至直接到了公开对立的局面。要知道,后世鲁迅的作品里面从来就没有提及祖父二字,由此不难看出。鲁迅后代周建人更是在《鲁迅去世已经十年了》这篇文章里面详细说明了鲁迅并不喜欢他的祖父,并详细说明了具体缘由。

第一点便是祖孙二人思想观念的对立。鲁迅与他祖父的对立其实更是像一种新旧思想之间的对立,而并非是因祖父一念之差葬送自己前途。

在鲁迅看来,科举这种东西就是旧社会的毒瘤,也是自己家道中落的罪魁祸首。而在祖父看来,正是科举才使他从农民之子一跃成为了地方大员,天底下再没有比科举更好的东西了。双方思想之间的碰撞,注定导致了二人关系的分崩离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二点便是因为祖父十分喜欢骂人,经常伤害了鲁迅的自尊之心。祖父当年因为科举舞弊一事,经历了8年的牢狱之灾,性情也是因此大变。

经常就是鲁迅还没有说上几句话,祖父便已不耐烦爆出了粗口。更何况鲁迅本就是那种自尊心极强之人,自然也是对此尤其在乎,即便没有正面反驳也会在心中牢记。

最重要的是,鲁迅和他祖父的性格实在太像,也因此像他祖父一样顽固和执拗。双方每次往往一见面,就想让自己改变对方,自然而然也就互相看不上眼了。

此后等到祖父病逝之际,鲁迅也没有回来奔丧和看望,只是以“在日留学,不方便”为名义简单应付了过去。由此,便可简单看出“科举舞弊”一事竞让二人沦落到了如此分崩离析的地步,足以可见影响之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

由于种种因素的存在,鲁迅对于祖父科举舞弊从而导致家道中落一事实在是难以止齿。一方面他认为此事于古,既不遵循圣人之道,没有做到堂堂正正考取功名;于今也不符合民主之大潮,为了这么子虚乌有的东西沦落到家道中落的地步,实在是没有必要。

也正因此事,鲁迅与祖父越来越差,甚至到了不可调节的程度。鲁迅曾经便想要以焚烧老一辈书籍的方式,希望以此摆脱祖父的影响。足以可见,该事影响之大,我们不难可以看出鲁迅为何对于家道中落一事只字不提了!

参考资料:
中国知网——《鲁迅祖父周福清研究》
中国知网——《鲁迅祖父的不走运》
百度百科——周福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