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形式,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是民族文化自信的支撑,是宣传中华文明的名片,自古国人都非常重视书法,而今书法的热度依旧不减,很多人都进入到书法学习当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当代人学习书法的最大障碍是什么?如今的中国国力强盛,人民富足,人们有足够的资本、精力去学习和关注书法艺术,丰富的资料也给学习书法带来很大便利,但是人们学习书法依旧面临障碍,其中最大的障碍就是缺少实用性书写实践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书法自古就有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双重属性,在古代手写文字是沟通的主要方式,书法是非常注重实用性的,其艺术性的表现只在于修饰,如今科技的进步取缔了手写文字,书法的实用性消失,人们也没有了实用性书写的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任何学习都贵在实践,书法学习也不例外,而实用性书写就是书法的最好实践,无论临了多长时间的帖,都可以在写一封信的过程当中充分验证临帖所得,发现不足,纠正错误,回头再临帖就会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实用性书写实践几乎是学习书法不可替代的一个过程,然而今天的人们却再也没有了这样的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有人说可以用创作代替实用性书写,其实这是完全不可能的,因为绝大多数的学书者的创作过程并没有脱离临帖的范畴,是背临或意临,从创作构思开始就进入到了另一种临帖的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实用性书写是与临帖完全脱离的自由书写状态,只有在在这种状态下书写,才能够真正验证学书成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很多实用性书写注重的是书写的内容,是不需要过多艺术加工的,或者是拒绝任何刻意的艺术加工,所展现出来的效果就是书者真正的书法功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很多书法创作前最先考虑的问题就是如何进行艺术加工,如何借鉴古人的方法进行艺术加工。这两种心态的不同,导致创作书写时难以发挥自身的书写水平,也就很难找到真正的缺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无论学谁的书法,最终的目的还是要变成自己的东西,始终无法摆脱临帖的影响,必然无法找到自己,又怎么可能学有所成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著名书法家崔寒柏先生曾经说过,他说当初拜在王学仲先生门下,王学仲先生对他的第一个要求就是每日临帖以后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自由书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崔寒柏先生也是一直遵循和坚持这样的习惯,只有大量的自由书写才能够真正提高书法功力,也正是这样的习惯才促成崔寒柏先生最终夺取了兰亭奖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