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年王震反对中顾委副主任排名,薄一波:我是常务,有权力坚持

1982年,中国正处在一个特殊的历史节点,领导机构的新老交替问题亟待解决。于是中共十二大作出了一个重大决策——宣布成立中央顾问委员会,简称中顾委。当时,薄一波担任中顾委的常务委员,负责主持中顾委的日常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时一批即将退休的干部加入了中顾委的行列。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1985年,有113名委员因年龄原因从中顾委退休。为了保持中顾委的工作效率和连续性,薄一波经过深思熟虑,决定从老一辈的干部中挑选56名同志加入中顾委。

在56人的排名中,王震位居前列,并被提名为下一任中顾委副主任。然而,当这份名单递到王震手中时,他却皱起了眉头。经过一番思考后,他提笔将排在自己后面一人的名字——薄一波的名字圈了起来。

当王震将名单和自己的请求递交给中顾委后,却遭到了拒绝。中顾委认为,排名问题应该根据委员们的资历、能力和贡献来综合考虑,而不是单凭个人的意愿来决定。

为了争取自己的诉求,王震亲自前往中顾委与薄一波进行了一次面对面的争执。在激烈的讨论中,两人各抒己见。争执到最后,薄一波直接告诉王震:

“我是常务,有权力坚持!”

这份名单到底有什么问题?二人争执的最根本原因到底是什么?

能耕善战的“王胡子”

王震,1908年出生在湖南一个普通农户家庭。在他年少的时光里,家庭曾经有过一段温馨而宁静的日子。那时,虽然家境并不富裕,但父母勤劳努力,还将王震送去了私塾。

他在私塾里度过了几年的学习时光,然而好景不长,社会开始动荡不安,家庭的经济状况逐渐恶化。战乱的阴影笼罩着湖南的乡村,农田荒芜,收成锐减。

王震的家庭也陷入了困境,生活的重担压在了他年幼的肩膀上。他不得告别学堂,去给地主放牛、帮家人耕种,用稚嫩的双手挑起家庭的重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1922年的时候,14岁的王震赶往长沙,成为了一名铁路工。那时候的王震一身少年意气,干活不怕苦不怕累,闲暇时候还喜欢读书,所以很快他的领导就注意到了这个好学肯干的孩子。

在1923年的时候,领导派给王震一个任务,让王震以及其他同事参加京汉铁路大罢工,并且要发传单。

其他人只简单的当做是一个任务,但是王震却在这次任务中了解了什么是共产主义,他开始求知若渴的学习我党的各种理论知识,并积极参加各种工人运动。

他第一次知道,原来还有一种世界是这样的,是所有人都不必受到压迫的,是所有人都能当家做主决定自己命运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此,共产主义的理念开始在王震心中生根发芽。

在1925年,王震认识了毛泽东,毛主席知道他自学了很多共产主义知识后十分感慨,毛主席拍着王震的肩膀跟王震说:“干革命是要牺牲的!”这句话深深刻进了王震心中。

1927年,凭借自己的努力,王震正式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

后来,王震展现了过人的军事才干,他好学肯学,脑袋也灵光,在中央苏区反围剿期间、在建立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期间、在长征期间、在抗日战争期间,他冲锋陷阵,立下了累累战功。

他每接下一个任务,就会立下一个誓言,直到自己出色的完成任务后再剃胡子,所以人们经常看到王震满脸络腮胡的样子,“王胡子”的称号也流传了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彭德怀不仅一次的夸赞王震,说他是红军的一员猛将。

然而王震不仅在指挥作战上十分有天赋,在生产运动中也十分具有才干。在抗战期间,国民党层层包围了我军,并斩断了补给路线,为了我军战士的生存问题,王震直接放下枪扛起锄头,在“鬼见愁”的南泥湾开始了屯田种粮。

没有劳动工具,他就指挥战士捡敌人的炮弹壳制成劳动工具,最终两手空空的他们,将一穷二白的南泥湾,开垦成了30万亩碧波荡漾、绿树成荫的粮仓,极大的实现了我军自给自足的目标。

新中国成立后,王震毅然踏上了新疆的广袤土地,投身于艰苦的生产劳作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亲自率领团队,不畏艰辛,成功开垦出面积达80万亩的肥沃田地。在这片土地上,他不仅培育出了适应新疆气候的棉花、甜菜等优质农作物,还推动了钢铁、煤炭、纺织等产业的蓬勃发展,为新疆的经济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新疆田地问题的圆满解决,王震的脚步并未停歇。他继续前往江浙的农场和北方的北大荒等地,继续为国家的农业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在每一个地方,他都以卓越的业绩和不懈的努力,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赞誉。王震的杰出贡献使他成为我党举足轻重的核心人物,为国家的繁荣和富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全才”能人薄一波

薄一波的父亲是纸坊的老板,由于平时能接触到书籍,薄一波的父亲始终认为读书能明智,所以哪怕家中再困难,也要坚持让薄书存读书。

后来,薄书存去太原求学后,将自己的名字改为了薄一波。也就是在求学的过程中,他接触到了共产主义,并参加了多项运动,由此他产生了革命的坚定信念。

薄一波的父亲十分开明,即使在得知儿子可能加入了共产党,村里因此产生了一些流言蜚语时,他依然坚定地选择相信自己的儿子。尽管他对共产党并不了解,但他相信儿子读了书,懂了道理,不会走错路。

得到父亲的理解和支持,薄一波更加坚定了投身革命事业的决心。他冒着巨大的风险,勇敢地站在了革命的前线。在太原,他领导学生和工人运动,他的勇敢和坚定,赢得了人们的敬佩和尊重,但是他也成为了国民党的眼中刺肉中钉。

大革命失败后,薄一波就遭到了反动当局的通缉。他四次被捕入狱,遭受了严酷的审讯和折磨。但无论面临多大的困难和危险,他都没有屈服,始终坚守自己的信仰和革命理念。

在狱中,薄一波没有放弃斗争,他利用一切机会向狱友们宣传革命思想,鼓励他们坚持下去。他的坚定和勇敢感染了身边的人,让他们看到了革命的希望和力量。

后来,毛主席与薄一波见面的时候,了解了薄一波在狱中的经历,毛主席感慨地说:“你把监狱当学校,向狱友普及革命知识,这种心性和耐性令人敬佩,这怎么能不算是一种胜利呢?”

也就是这次对话,毛主席对薄一波欣赏不已,断言薄一波必定大有可为。

而薄一波也没让毛主席失望,他学习能力强,做事能力强,应变能力也强,他在1945年成为了中央委员,当时的他年仅37岁,是最年轻的一位中央委员。他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成为后来全国土改的模板。

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在经济领域做出了一系列贡献,他主持了各项经济整改活动,让百废俱兴的新中国实现了经济的稳步增长和物价的稳定。

1954年,他开始负责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一五六工程”,1955年负责指导原子能相关的筹建准备工作,在六十年代,又指挥东北松辽盆地的油田开发建设工作……

薄一波从革命到改革到经济再到工业,每个领域的难题他都能完美攻克,他就是新中国的“全才”能人。

王震和薄一波都为了新中国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二人在新中国的建设中也多次合作,二人惺惺相惜,但是感情如此之好的二人,也不免发生了争吵。

1982年,薄一波成为中顾委的常务副主任。在1985年,中央决定增加中顾委的成员,在多次开会商讨下,薄一波等人决定让王震担任中顾委副主任。

但是名单递到王震面前时,王震发现自己的名字排在第一位,薄一波却排在自己之后,按照当时的规定,名单上谁排在第一位,谁就更高一级别。王震看了名单后,就将薄一波的名字圈了起来,他跟工作人员说:

“薄老有雄才大略,我的能力实在比不上他,怎么能让他排在我后面呢?”

随后,王震将名单交给了中顾委,但是薄一波看到后,却并不认同,他觉得王震为新中国做出了汗马功劳,在新中国建设这方面的经验更是十分丰富,他领导中顾委,自己心服口服,于是还是按照原本的名单再次递交给了王震。

王震始终不同意,而薄一波也寸步不让,二人竟然就开始争执了起来。最后,薄一波一拍桌子,拿出自己还是现任的常务副主任的身份说:

“我是常务,有权力坚持!”

薄一波都这么说了,王震自然无可奈何,他只能接受了组织的安排。

随后,二人携手,为新中国做出了不菲的贡献。虽然王震和薄一波互让排名的故事已经成为历史的篇章,但其中包含的精神内涵却永远闪耀着光辉,值得我们不断地学习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