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政策好,带着跨区作业证,高速绿色通道免费放行。这不,从河南一路收过来,现在到自己家了。”6月7日,坐在高高的驾驶室里,武城县武城镇孙家庙村跨区作业农机手高振刚匆匆喝了口水,又驾驶着联合收割机驶向金色沃野。

跨区作业农机手,又被称作“麦客”,他们日夜兼程,沿小麦成熟的路径追赶农时,驾驶先进的农机提高麦收质量和效率。高振刚是名20多年的老“麦客”了,此行前有了台新“搭档”——一台让他提起满是骄傲的联合收割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高振刚与新收割机合影留念。

“较宽的割台以及单纵轴流脱分技术,可以快速收割小麦;大的粮仓容积,可以更持久地收割;而轮式行走模式代替履带行走,相对较快。”高振刚说,“最快的时候,一天能收割近300亩地的小麦,利润比较可观。”

效率,是颗粒归仓的一道保障,尤其是在面对一些不利的生产因素时。“天气预报今天有雨,昨晚干到11点,把当时的订单地块都收完了。”高振刚拍拍收割机,像鼓励一位并肩作战的“战友”。

在高振刚作业的麦田,只有拨开麦茬仔细寻找,才能看到少许脱落的麦粒。据了解,收割后的小麦损失率能降到3%以下。

减损即增收,高振刚说,除了“麦客”,他还有另一个身份——振刚家庭农场负责人。以每亩地减损30斤粮食测算,振刚家庭农场托管的166亩土地里,多收了4980斤粮,接近5亩田的产量。

作为一名跨区作业者,高振刚对农机的稳定性、安全性要求也比较高,“稳定性高的农机,在跨区作业时能省很多麻烦,比如维修相对快捷方便。”他新购置的这台收割机,总价不到30万,得益于定额补贴及报废更新政策补贴了7.1万,“虽然成本高了,但整体看来还是合适的。”

高振刚还花2.1万元配置了多种收割机割台,仅通过更换割台和脱粒元件,就可实现收割小麦、玉米籽粒直收、大豆、油菜等多种作物。过完麦收季,7月份,他打算到内蒙古收割春玉米;8月,继续收割当地的旱地小麦,随即收割荞麦与菜籽;忙完后,家乡的夏玉米也将收获,迎接他的是忙碌的秋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高振刚查看小麦长势。

“随着各地推行土地流转,散户变少了,大户变多了。”高振刚说。对“麦客”来说,这是机遇,也是挑战。土地更加成方连片,方便作业。另外,很多沟通成本也在经营主体减少中减免了,但从另一个角度讲,农村是个“人情社会”,给一家没服务好,基本上在这一片甚至一个乡镇的“口碑”就砸了,反之同理。为此,即使是个经验丰富的“麦客”,高振刚在工作时也不敢有一点马虎。

“收割机更新换代太快,农机手也越来越多。”高振刚笑着,直呼行业“内卷”,但他已然做好了面对的准备,6月15号前后,他将前往河北唐山,打响麦收“收官之战”。“希望多挣点钱,明年再买台好车,不耽误收麦子。”高振刚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武城县麦收“正在进行时”。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周桐 通讯员 于宁 李帅 李淑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