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6月11日讯 芒种入仲夏,风吹麦成浪。6月11日上午,在西海岸新区大场镇陈家小庄村的麦田里,农机手驾驶小麦大型联合收割机来回穿梭,一簇簇成熟的麦穗顺着传送带进入收割机仓,小麦收割、麦穗脱粒、灭茬还田、机收减损等作业环节一气呵成,这是记者在青岛市“三夏”生产暨小麦机收减损现场推进会上看到的一幕。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获悉,全市冬小麦自6月7日开镰收割,眼下青岛麦收由西南向东北加速铺开、由零星收割转向大面积集中收获,预计6月下旬初基本结束。截至6月11日17时,全市冬小麦已收获109.79万亩,麦收进度已超过三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夏粮丰收,全年不愁。”夏粮生产是全年粮食生产第一仗,青岛市农业农村局锚定全年粮油生产目标,抓农时,争主动,精心部署,提早行动,抓好“三夏”生产各项备战。

上午9时,随着一声令下,5台联合收割机奔赴麦田,开展机收减损演示。据了解,今年我市首次引入凯斯联合收割机入青作业,该收割机减损率可降低到0.5%。“小麦‘九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一成丢’,时节不等人,这季麦收赶得早、收得好,打下的麦子籽粒饱满,预计亩产增到1000斤左右。”来不及停顿片刻,忙得亲自驾驶收割机的青岛勤耕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姜永战,接受完记者采访,又赶紧驾驶收割机进入另一垄麦田,继续着机收作业。从田头到麦仓,从“丰收在望”到“丰收到手”,一粒粒金黄的麦子透着这“三夏”好“丰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得益于政策扶持有力,农户种粮积极性提高,土壤底墒较足,全市小麦种植面积比上年增加近10万亩。小麦返青后,气象条件总体有利,拔节孕穗期降水及时,生产形势好于上年、好于常年,为夏粮丰收打下坚实基础。根据农情调度,去年全市大力推广优质良种、配方施肥、适期早播、科学管理等小麦保优丰产技术,实施深耕深松面积269.8万亩、种子包衣(药剂拌种)306.4万亩、高性能播种机播种85.6万亩、镇压240万亩次,“一喷三防”400万亩次,各项田管技术到位,有效促进小麦群体分蘖,平均亩穗数37.7万,比上年(36.2万)增加1.5万,增4.1%,总体长势良好,增产趋势明显。经专家会商分析,小麦生产呈面积、单产、总产“三增”态势,有望再创历史新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麦熟一晌,贵在争抢。抢收快打,确保颗粒归仓。今年“三夏”期间,我市以晴好天气为主,整体有利于机收作业。全市农业农村部门充分发挥农机主力军作用,抓好机收减损工作,确保夏粮颗粒归仓、秋粮适时播种。全市落实农机购置补贴资金5700万元,开展机械检修、维护和作业机手操作、维修保养和安全知识培训。持续加强农机组织调度,计划组织18万台(套)农业机械作业,其中小麦联合收割机超过6500台,玉米播种机1万余台。持续组织开展小麦机收减损大宣传、大培训活动,深挖机收减损潜力,努力将损失率控制在1%以内。引导农机跨区域合理流动,开通“绿色通道”,加强外地来青跨区作业机械通行保障,优先查验、优先放行,多措并举做好农机服务保障,确保“熟一块、收一块”。全市组建54支应急抢收队成员超过1200人,安排专人24小时值班,做好突击抢收准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科学应对天气复杂多变,可能对夏收夏种造成的不利影响,会同气象部门做好麦收期间天气预报,每天滚动预报1周天气。未雨绸缪做好夏粮烘干应急处置,全市累计建成烘干中心、烘干点95个,固定式烘干机191台、移动式烘干机7台,基本能满足全市自产粮食的烘干需求。青岛市与烟台、潍坊、威海、日照等市签订了《粮食产地烘干应急互助框架协议》,推动设备共用,联动抢险,全面提升粮食烘干应急处置能力。发动国有粮库、粮食收储企业、供销系统、农民合作社等多方力量,随时准备抢烘小麦,充分降低灾害性天气不利影响,确保颗粒归仓、丰收到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夏种无巧,越早越好。在全力确保夏粮丰产丰收的同时,全市农业农村部门提早部署落实种、药、肥等农资储备,开展价格监测、专项打假治理。据调度,全市储备化肥18.1万吨、种子7400吨、农药2000吨,保障夏种生产需求。组织各级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持续加强技术指导,动员农户抢抓农时,压茬收种,做到收获一块、播种一块,确保应播尽播、应种尽种,及时抢墒造墒,提高适期播种率。充分利用农机装备优势,借助专业化农机合作社等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构,大力推广玉米贴茬精量播种技术、玉米“两选四适”一播全苗技术,引导农民选用优良品种和先进农机,抓好适期、适墒、适密、适深播种,切实提高播种质量。据农情调度,全市夏播意向播种面积370余万亩,截至11日,全市夏播面积19.9万亩,占全市夏播意向播种面积5.38%,其中夏玉米12.8万亩、大豆1.2万亩,其他作物5.9万亩。

闪电新闻记者 辛鹏 通讯员 修仙鹏 冯志 青岛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