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交所开市的第三个年报季落幕,从首批平移的81家公司扩容至现在的249家,上市公司数量翻了三倍。

在上市公司数量增加了接近170家之后,北交所公司的总体规模和平均体量分别有哪些变化呢?

我们试从年度财务报表中营收情况、资本开支、费用、市值等各个维度,纵览这三年间北交所内的上市公司,出现了什么变化。

板块公司整体规模与平均体量

首先,我们从犀牛之星APP数据库中选取北交所成立以来的3年(2021-2023)为统计口径,从公司体量规模、盈利能力以及分红情况分别来看。

1)板块总营收规模及平均值

从板块营收规模来看,成立至今的三个年报季内,整体营收规模增长较快,2022年营收规模翻了一倍,2023年则增长了接近五成。不过,板块虽然整体规模保持增长,但个股平均营收水平有所下滑,可见近年来上市的新股/次新股的体量相对较小。

2022年为北交所扩容最快的一年,在这一年间板块上市了83家公司,整体营收规模翻番,其中有22家公司营收规模(当年)超过5亿元。

结构上看,板块营收规模增长在三个年报季来较为直观明显,但从公司营收平均值来看,似乎登陆上市公司数量上升的同时,上市公司收入体量有些下滑,体现在营收均值从2021年的7.74亿元下降到2023年的6.99亿元。

2)归母净利润

从利润角度来看,北交所公司总利润从2021年的67.38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127.45亿元,两年时间利润翻番,但对比企业数量2倍的增长以及营收规模约1.8倍的增长,总利润增幅相对较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结构上来看,2022年以来新上市的171家公司中,仅有14家公司去年净利润过亿,占比约为8%;65家净利润超过5000万,占比仅约38%。

并且板块内从扩容最高速的2022年来看,板块内盈利能力的前10%公司,就贡献了板块超过一半的营收和净利润,板块公司质地分化颇为严重。

3)分红

虽然板块公司平均体量未见增长,但新上市的公司们都是非常乐于分红的主,2023年北交所整体现金分红的规模达到34.48亿元,平均股息率也达到了三年最高的水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部分是因为股价下跌导致股息率提高,另一部分也是公司分红派息意愿增强,尤其是在新“国九条”后,上市公司分红意愿更加明显。

板块公司内部运营数据情况

1)资产负债率变化情况

2023年北交所整体的资产规模超过了2600亿,并且三年间均实现了正增长;不过与此同时,负债率水平小幅上升,资产负债率增速相对良性。

2)各项费率水平

从费率角度来看,近三年来北交所内公司销售毛利率持续下滑,但销售、管理、财务费则都较2022年前都有所上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系列一:销售毛利率 系列二:财务费用率 系列三:销售费用率 系列四:管理费用率)

造成毛利率下降但三费未出现明显下降一方面可能是近年来国内经济增速预期逐步下降,宏观景气度较低;另一方面可能是To C公司相对较多,如锦波生物(832982)、骑士乳业(832786)、康比特(833429)等,该类公司销售费用与管理费用投入通常较高。

3)研发支出及研发费率

最令人欣喜的是北交所公司整体有越来越注重创新的趋势,近两年北交所公司的研发总支出增长了2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值得一提得的是,小公司的研发投入意愿似乎并不比大公司的来的弱,北交所市值前10%的头部企业2023年研发投入增速为-1.32%,其余企业增速为82.83%。

4)现金储备

货币资金是与经营性现金流,投融资强相关的科目。经济环境不乐观,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大部分企业对当下的业务判断偏保守,新一轮投产的节奏放缓,信心不足导致账上现金增加,这个问题在2022年尤为明显,而到了去年则有改善的迹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5)应收、存货周转天数

2023年北交所内公司的存货周转天数达到了251天,远高于三年同期。充满竞争的压力的市场,在这个营运层面充分体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合同期小幅减少的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在存货周期大幅增加的情况下,应收账款周转却未见明显减少,这种是比较典型的存量市场下行业竞争加剧的财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