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南方很多地方的雨水普遍比较多,这也让一些人产生了错觉,那就是今夏的黄梅雨是不是已经提前到来了。

所谓黄梅雨,也叫它梅雨、霉雨等,是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夏季所出现的一种持续的阴雨天气的现象。在这个期间一方面是黄梅正好成熟了,所以叫它梅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外一方面是这个期间的雨水多,空气偏潮湿,很容易导致家里的很多物件发霉,所以叫它“霉雨”。

明朝的李时珍在他的《本草纲目》中对此也有记载:“‬梅雨或作霉雨,言其沾衣及物,皆出黑霉也”‬的‬说法。

由此可见,虽然叫法不同,但都是形容此段时间的阴雨天气,因此统称为梅雨季节。那今年是不是已经“入梅”了呢?到底哪天入梅、入伏呢?

①今年哪天入梅、出梅?

关于什么时候入梅,在我国古代民间早就对此有研究了,并且在不少史料中都有记载,比如在古籍《神枢经》中记载:“芒种后逢丙日入梅”、“小暑后逢未日出梅”。说的就是芒种节气后第一个“丙日”就入梅了,而小暑节气后逢“末日”就“出梅雨”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里的丙日,是古代干支历中的一个单位,在古代流行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组合而成的干支历来记录时间,其中10个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而12个地支就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它们还对应12种动物,也就是我国民间常说的十二生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为干支记日法是由天干和地支反复依次各取一个相配,构成60个组合而成的,如此循环往复。

其中包括有丙的日子都是“丙日”,而有“庚”的就是“庚日”。这样的话入梅、出梅就比较好确定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入梅,按照传统的“干支记日法”推算,是指芒种后的第一个“丙”日。今年的芒种是6月5日,当天是农历的四月二十九日,干支历是庚子日。而芒种后第一个“丙日”是6月11日,当天是丙午日,农历是五月初六,也就是端午节后一天就入黄梅了。

至于出梅,则是指小暑后的第一个“未”日。这一天标志着梅雨季节的结束,天气逐渐转晴,气温逐渐升高。而今年的小暑是7月6日,当天的干支历是辛未日。

也就是说小暑当天就是逢“末日”,因此也就是在7月6日就出梅了。今年的整个梅雨时节一共是26天,相较于往年而言,今年的梅雨来得有点早,算是“早梅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且在民间关于入梅也有说法,就是认为在入梅当天的天气对后面也有影响,比如农谚说“雨打黄梅头,四十五天无日头”,根据古人的经验来看,在入梅的时候下雨了,也就是入梅的第一天下雨了,这样预示着近期没有好天气,天气以阴雨连绵为主。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入梅是在端午节后的第一天,而一般情况下端午节的雨水是比较多的,在民间就有“芒种落雨,端午涨水”的说法。再加上今年的的梅雨季节比往年稍早一些,雨水将会相对较多。

②今年哪天“入伏”与“出伏”?

与入梅、出梅类似,入伏和出伏也体现了古人对气候变化的深刻洞察。而且现在三伏天的知名度要比黄梅雨高得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谓的三伏天,则是指夏季最炎热的一段时间,其中包括初伏、中伏和末伏三个阶段,因此俗称为“三伏”。

而关于何时入伏,老祖宗也是有规定的,那就是“夏至三庚入头伏”,即在夏至节气后的第三个庚日,因为前面介绍了丙日,这里就不介绍庚日了,其原理都是一样的。

今年的夏至节气是在6月21日,后面第三个庚日是7月15日,当天是庚辰日。因此在这一天就进入到三伏天的头伏了,也标志着夏季最炎热时段的开始,人们需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入伏之前的夏至节气,虽然天气已经开始变热,但尚未达到最热的时候。而入伏之后,气温将逐渐攀升至最高点,人们需要特别注意防暑降温。

中伏,是夏季最炎热的一段时间。老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中伏”,就凸显出了三伏天中的中伏是最热的。

中伏的时间是不固定的,有些年份是十天,有些年份是20天,一般三伏来得早,中伏就是20天,而三伏来得晚,中伏就是10天,具体是看夏至和立秋之间有几个庚日,四个庚日中伏10天,而五个庚日,中伏是20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年的中伏是从7月25日开始,到8月13日结束。在这段时间里,气温将达到最高点,人们需要特别注意防暑降温工作。中伏期间,往往正逢大暑节气,因此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的农谚。

最后是末伏了,则是指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今年的立秋是在8月7日,立秋后第一个庚日是在8月14日,以此类推出伏的日期是8月24日。这一天标志着夏季最炎热时段的结束,天气逐渐转凉。

出伏后,虽然天气仍然比较炎热,但已经不再是最热的时候。人们可以逐渐感受到秋天的气息,开始准备迎接秋季的到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芒种、入梅、出梅、入伏、出伏等节气与气候现象,不仅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也为我们提供了预测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宝贵经验。

而之所以古人选择丙日、末日和庚日作为入梅、出梅、入伏的重要节点,而不是其他的日子,是因为干支历也关联着我国传统的"阴阳五行"理论,而其中的丙就属火,未属土,庚属金。

再加上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于是就推算出了这些算法,这也是古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