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说地球人民都关注分享我局了(⊙v⊙)

地球知识局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NO.2640--中亚快乐福地

文字:智恒一

卫星图:果 / 编辑:e

西域对于中国人来说遥远又陌生。对于古代中国的统治者们来说,衡量一个王朝强盛与否:有效的控制西域,维持对西方邻邦的武力威慑,保证商路的畅通是一个很重要的衡量标准。

但对于久居中原的人来说,西域的理解仅仅处于一个地理概念,即便是今天,拥有海量信息的我们,对这片土地也就是略知一二,但远远不上了解。

中国人早期对于西域的探索始于张骞,也是他提出的“西域”这一地理概念。这是一片从新疆延伸到中亚的广阔地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里的环境极其恶劣,是亚洲广阔干旱内陆的核心地带,大部分地区降雨量低于200毫米,沙漠广布,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阿特劳沙漠、莫因库姆沙漠、克孜勒库姆沙漠、卡拉库姆沙漠六大沙漠把天山山脉包在其中。

现代如此,一千年、两千年前亦然,但是天山及其数条大河,在沙漠中创造了孕育文明的条件。

横屏观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诞生在中亚的文明并不晚于中国多少,最早在中亚地区的是古印欧人,他们来自于东伊朗高原,大概在我国的春秋战国时代,这些古代印欧人落地生根,形成了自己的文明。

这些外来客很快又产生了两个分支:索格底纳人和斯基泰人。

前者建立了多个面积不大,但经济富庶的国家,依靠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了垄断丝绸之路众多交通节点的商业民族

索格底纳,又称“粟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斯基泰人则远赴草原,成为了亚欧草原上一支强大的草原民族,势力范围一度横跨亚欧两大洲,斯基泰人后来发展出娴熟的金属冶炼技术、驯马技术,这些技术在传入中原后,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诞生在中亚的文明时间不算短暂,但其特征也非常明显,就是凡是诞生在这一区域的文明很难独立自主,他们并不是像四大文明一样拥有完整自创的信仰、语言、国家体制、文化习俗、文字。而更多的是依附于某一个更为强大的文明体。

这是其地理位置所决定的,中亚人类活动主要依赖于“中亚两河”:锡尔河和阿姆河,两河之间还有一条较窄的泽拉夫尚河,位于这两条河之间的地区被称作河中地区。以此为基础,从费尔干纳到咸海的广阔区域内得以形成大量绿洲城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古代,几乎所有的中亚定居文明体都是在河中地区发展壮大,其中包括我们熟知的大月氏、大宛、乌孙、柔然、花剌子模、喀喇汗国等等。然而他们在发展到一个阶段后,均选择了出走他乡。

这是因为这片肥沃、水量充足的河中地区实在是太过狭小,和周边更为辽阔的荒漠草原相比,这里只是一个大号的绿洲群。

出发,去寻找更为广阔的天地

(图:shutterstock)▼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中亚往往是周边文明往来迁徙的过渡性的土地,最简单的例子就是突厥人。他们诞生于中亚,辗转到小亚细亚后变身为伟大的奥斯曼帝国的源头。

所以在如今的中亚,虽然遍布各个时代的古城遗迹,尤其是像布哈拉撒马尔罕这样的历史名城。但你很难说清他们属于“哪一个”文明,因为他们曾经的主人实在是太多了。

布哈拉、塔什干、撒马尔罕,共此明月

(图:shutterstock)▼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好在这些古城所依托的水源和地理条件相对固定,绿洲和商路也相对确定,虽然历史上不乏战乱和破坏,但总体上一脉相承,而且可以清晰的看到周边文明对他的影响。

以至于我们现在前往撒马尔罕古城,在异域风情之外又会感到如此的熟悉,仿佛从河中地区到楚河流域到吐鲁番到天水到长安,如同一条不断渐变的文明光谱,在他的远端,甚至可以追溯到印度文明。

耶律楚材诗云:“寂寞河中府,颓垣绕故城”

(图:壹图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亚文明在天山以西的古城实在太多,密度惊人,基于我们长期的研究调查,已经发现和有待研究的古城文明,尤其集中在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这两国目前都已对中国免签),他们往往与发源于天山的各个流域强绑定,以阿拉木图、托克马克、塔什干、撒马尔罕为例。

阿拉木图是哈萨克斯坦的第一大城市,也是前首都,位于哈萨克斯坦东南部,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上世纪60年代末,考古人员在中亚伊塞克湖岸畔发现了“伊塞克金人”,它是目前最为重要的斯基泰人遗物之一,并成为了哈萨克斯坦的“国家宝藏”。

阿拉木图与天山山脉,感受一下

(图:shutterstock)▼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阿拉木图位于七河流域。七河流域的主要范围是流向巴尔喀什湖的七条河流的广大地区,其中就包括发源于中国的伊犁河,而且伊犁河是其中水量最大最重要的一条,以至于巴尔喀什湖呈现出“西淡东咸”的特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七河流域以西,是楚河与塔拉兹河。

历史名城托克马克就位于吉尔吉斯斯坦楚河州的北部,地处丝绸之路两条干线的交汇处,古时中西商人汇集于此,曾作为喀喇汗国、西辽的都城,中国唐代碎叶城遗址和布拉纳遗址都保存在这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碎叶城遗址(图:shutterstock)▼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布拉纳遗址的雪(图:图虫创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塔拉兹是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州首府,位于哈萨克斯坦南部塔拉兹河畔,虽然塔拉斯河流域较小,但位置很重要,是楚河、伊犁河流域与阿姆河、锡尔河流域的连接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塔拉兹的历史遗址也有很多,比如喀喇汗王陵、圣父清真寺、古塔拉兹考古公园、圣父纪念碑等,这些遗址看名字就知道横跨众多时代。

塔拉兹古建筑的细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塔拉兹河再向西就到了重要的“中亚两河”之一的锡尔河。

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就位于锡尔河的支流奇尔奇克河谷的绿洲中心,塔什干早在前2世纪就建有城池,19世纪成为一座新式的亚洲城市。因其地处地震活动带,屡遭地震灾害也屡次被重建,1966年被大地震破坏后再次重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塔什干,天气晴(图:壹图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锡尔河在流出费尔干纳盆地后一路向西直到咸海,整个流域涉及多个国家,也是中亚古城的集中地,如安集延、浩瀚、苦盏、塔什干、奇姆肯特。在下游还有一座著名的航天城——拜科努尔

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与超级月亮

(图:NASA)▼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塔什干向西南,就是撒马尔罕和布哈拉所在的泽拉夫尚河流域,由于正好填补了两大河之间的空挡,这块河中地事实上是“重要超大绿洲”的中心所在。所以撒马尔罕、布哈拉会位于这里就再正常不过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撒马尔罕曾经是花剌子模帝国的新都和文化中心,在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国攻陷后,遭到灭顶之灾,如今城内的大多数建筑都是后来的帖木尔大帝时期修建的,如帖木儿陵墓、比比哈努姆清真寺等。

帖木儿陵墓的繁复华丽,感受一下

(图:图虫创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撒马尔罕向西经过纳沃伊就到了布哈拉。布哈拉在9至10世纪时为萨曼王朝的首都,1220年为蒙古帝国侵占,1370年又被突厥人帖木尔统治,内有多个历史古迹,如萨曼陵墓、夏宫、卡伦清真寺等。河中地城市的命运颇为类似,毕竟这里是中亚绿洲最密集联系最密切的地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布哈拉出发很快就能到阿姆河,阿姆河规模最大的绿洲在下游,临近咸海的位置,这里的中心城市乌尔根奇同样是丝路古城,他曾经是古国花剌子模的旧都,后来同样被成吉思汗夷为平地。

新的乌尔根奇建城于18世纪中叶,继续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存在,如今是花剌子模州的首府和工业中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亚绿洲文明的地理棋盘十分稳定,自古至今虽然换了一个个王朝和时代,但城市和古城分布有着极强的延续性,而且一路下来密度颇高、有迹可循,非常值得一去。

一个专业中亚团队

这是一次令人难忘的旅行体验,不仅有专家带队讲解,并且首次由三大视频网站之一优酷旗下的优酷人文全程录制,并以视频与文字形式在网上进行播放。

从阿拉木图出发,开启中亚之旅。在阿拉木图的绿荫里自由漫步,感受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在塔什干参观伊斯兰建筑和博物馆,走在充满市井气息的集市,给心灵解压;来到阿凡提的故乡布哈拉,欣赏古老的建筑群,探访清真寺和经学院;漫步撒马尔罕,欣赏华丽的陵墓和宏伟的经学院。

查看行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特邀专家:肖国强(左)

马克苏多夫·法霍得所长(右)▲

优酷人文全程录制:优酷人文出品过多部口碑爆棚的文化节目。本次,优酷人文的拍摄团队将录制全程的点点滴滴,为大家留作纪念。

特邀中外知名历史学专家在参观过程中答疑解惑,深入考古研究所等专业机构进行面对面交流。专家将结合文物向我们着重讲解中亚与丝绸之路文明,届时带队老师会以沙龙和下午茶的方式与大家交流心得。

户外活动:阿拉木图city walk,感受异国生活;猎鹰狩猎体验,复刻五千年历史驯鹰文化;在布哈拉看落日,欣赏夕阳下的古城;在雷吉斯坦广场观看3D灯光秀;围炉煮茶,分享感悟;开展户外音乐会,观看歌舞特色表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特色美食:到当地住民家做客,品尝家宴,体验当地饮食文化;观看歌舞特色表演,品味当地美酒,欣赏别样风土人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精华景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