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两千多年的岁月长河,呼和浩特平原相继兴建过大大小小近百座城池,星罗棋布,熠熠生辉,织就了呼和浩特城市发展的锦绣华章。其中最著名的五座古城成为连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最耀眼的五颗明珠。即:战国秦汉时期“云中郡故城”、北魏“盛乐古都”、辽金元时期“丰州城”、明代“归化城”和清代“绥远城”。从时间上看,五座古城上迄战国秦汉,下至满清,绵延两千多年;从空间上看,五座古城均建在大黑河沿岸或近大青山;从人文上看,五座古城由汉族及北方少数民族共同建造,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彰显北疆文化的标志性符号和重要载体。

公元十世纪初叶,契丹兴起建辽。当时呼和浩特地区属于辽西京道丰州管辖。其故城遗址在今呼和浩特市东郊白塔村,周围约4.5公里,大部分淤埋地下,只有东南面遗留部分城墙和废墟。在故城的西北角上,有一座建于辽应历年间(约965—969 年)的古塔,名“万部华严经塔”,通体雪白,历经千年,仍巍然耸立,是辽代丰州城遗留至今唯一保存完整的 建筑物,也是我国现存辽塔中最精美的一座。因塔体表面涂有一层白垩土,既美观又能让塔身保持干燥,俗称“白塔”。洁白无瑕的白塔,在碧空万里、白云飘浮的天宇下,犹如一柄雪白的利剑,直插蓝天,白塔与白云交相辉映,阳光从塔尖洒下,塔身瑰丽多彩,古朴雄浑,这就是呼和浩特八景之一“白塔耸光”。清代诗人王嘉谟《白塔耸光》诗云:“宝塔庄严接巨灵,尽梯独上览空冥。九重阊阖才寻尺,万里河山列画屏。极目都疑天有柱,举头常见月穿棂。凌空我欲飘然去,闻说仙人讲道经。”这首诗紧扣“耸”字,极力渲染白塔之高及登塔俯瞰之开阔视野,使人油然而生景仰之情。亭亭玉立的白塔正面呈八角形,塔高55.5 米,为砖木混合结构。底部塔座大部分埋于地下,由须弥座、栏眉、莲花台三层组成,朵朵莲花,线条优美,形象逼真。顶部塔刹由刹杆串联着宝瓶、宝盖和相轮,分别代表着功德圆满、佛法无边和十三层佛天的极乐世界。塔身共有七层,每层廊檐下都悬挂着风铃,共有 272 个。微风拂面,风铃叮当,沉静安宁。塔壁上塑有天王、力士、菩萨等浮雕,堪称辽代雕塑艺术中的杰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万部华严经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力士像

一座白塔,连着一座古城,一条古驿道,见证了历经辽、金、元三代持续450多年的丰州城的兴衰变迁,展现出迄辽至今一幅幅北方各民族繁衍生息、纵横驰骋的生动画卷。体现了各民族的共同历史记忆和共享文化映像,从而成为赓续青城文脉的标志性符号和重要载体。

辽代统治者特别崇奉佛教,在全国广建庙宇。在983年至1101年间,即辽圣宗、兴宗、道宗时期,达到鼎盛。现今大同市、呼和浩特市保存的辽代佛教建筑,基本是辽兴宗至道宗时期所建造的。白塔下有寺院,辽代寺名失传,金代曾名“大名寺”,元代改为“宣教寺”。塔外有城,即丰州城。丰州城是辽代西南地区的政治、军事中心,西南路招讨司以及西南面抚使司、西南面巡检司均设于此。作为辽朝与西夏对峙的前沿阵地,还有天德军节度使驻守,属于上等州城,完全按照唐代中等城市的规制来设计施工。金元两代相继沿用。从辽至金、元,丰州城从军事重镇逐步发展成为丝路重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塔身外面第一、二层的砖雕佛教造像

后辽又攻下盛乐城,设振武县,与白塔附近的另一个县——富民县,同归丰州管辖。据《辽史》记载,当时已有一千二百户。十一世纪初,丰州城已经相当繁荣,城郭、宫殿、庙宇、宝塔、村庄遍布。1005年辽特在此设一榷场(交易市场),借此征收商税。丰州成为北方游牧民族和汉族进行贸易交换的集市。金、银矿、盐业、陶瓷业成为重要经济来源。

公元1125年,金灭辽。金从东北嫩江沿岸起沿呼和浩特地区、阴山山脉到河套西曲之北,修筑起一条长达三千余公里的界壕和许多边堡。丰州成为金界壕军事聚落的四个中心防御据点之一,“沿边劝举耕种”和“规画农事”,以供养军队。《金史·地理志》记载丰州共有22683户,如按每户平均5人计算,则有人口10万左右,这在当时已是人口较多的州邑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丰州古城遗址

在白塔内第一层周壁,嵌砌着金代石碑九通,现保存有六通。碑文开列着修塔捐资人的住址、姓名、族别、官职等内容,较全面地反映了金代丰州城的概貌。据载,主持修缮的是将军完颜希靖,从金代史书对照,当时完颜希靖主管西京事务,此塔应在皇家的主持下修缮过。从碑文可知,当时丰州城有东街、东关、西关、东南坊、东北坊、西北坊和裴公裕巷、刘公进巷、康家巷、张德安巷等20余个巷。城内有大街相通,又有许多小巷通往大街;城内四寓得各设一坊。从巷名推测,当时丰州有牛市、麻市、酪市等市场。城的附近村落非常密集,有华严邑、蒲诨绰、砂河店、龄寿郎君、掴刺乙里堇村、乃刺庄、郎君庄等60个村庄。有的取名于村庄所在地的山水、地形、景物,有的取名于村中居民的姓氏,有些村名用的是少数民族语言,如掴刺乙里堇村、乃刺庄等。据盖山林先生考证,在这里居住的部族有:西通使族、河海族、瞎乙刺族、落篱族等几十个族。当时丰州除汉人外,还有完颜狎里保、时义鲜奴、王大摩诃、乞哥、蒲察宣武、掴刺忠武、侠辇娘子等属于女真族或契丹族的居民。可见,金代的丰州城是一座各民族和睦共居的城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金代石碑

蒙元时期,随着大漠南北、阴山南北、黄河南北、长江南北的混元一统,呼和浩特地区由昔日的边塞演变为蒙元王朝统治中心“腹里”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州属中书省大同路管辖。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元初呼和浩特境内就有不少环以墙垣的城村,居民多从事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元朝推崇商业,丝绸之路所经之地兴起了一系列商业城市。曾主持设计元上都、大都的元朝重臣刘秉忠出塞经丰州时,曾在《过丰州诗》中写道:“山边弥弥水西流,夹路调离禾黍稠。出塞入塞动千里,去年今年经两秋。晴空高显寺中塔,晓日平明城上楼。车马喧阗尘不到,吟鞭斜枭过丰州。”这时的丰州城已从沟通南北、连接东西的边疆重镇成为车马络绎、市场喧嚣的塞外商城了。在修缮白塔中,发现了现存最古老的纸币(元朝“中统元宝十文交钞”),也证明了这里曾经商旅云集百货交汇。白塔内周壁有许多金、元、明三代的墨书游人题记,以金代为最早,元代最多,明代文字最长。元代题记使用汉文、蒙文、契丹小字、西夏文、畏兀儿文、藏文和古叙利亚文等多种民族文字,内容非常丰富。从而使白塔成为一座富有国际文化交流意义的古建筑,丰州城也成为丝绸之路上富有国际文化交流意义的一颗璀璨明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白塔出土的元代”中统元宝交钞“纸币

各民族各阶层的游人来自四面八方,有的来自大青山南北,有的来自今北京、山西、宁夏、陕西、河北、山东等地,还有的来自遥远的和林(今蒙古国鄂尔浑河之畔)。从一层到七层比较清晰的题记约有163条,最长的题记达200多字。记述了在明朝嘉靖年间,蒙古族青年达尔罕帮助山西汉族兄弟脱离危险的感人故事,反映了蒙汉人民的深厚感情,是民族团结友好的历史见证。

当时的丰州城人群杂糅,语言辐辏,文化互嵌,互鉴融通。经济空前繁荣,工商业成为城市居民的主业,最主要的商品是瓷器和丝绸。居民中有原居民北人(包括汉人、契丹人、女真人),有征服者蒙古人,有实际统治者汪古人,也有善于经商、与蒙古贵族关系密切的回回人等。不同人种、民族混杂融合,原有的佛教、儒学与新来的景教、伊斯兰教并存。“从意大利而来的旅行家马可·波罗路经丰州城时,看到了琉璃制造业和驼毛制毡业,听闻了多元的宗教信仰,并对这里妇女的貌美如花留下了深刻印象。”(张文平《呼和浩特历史概要》)

元朝初年,丰州曾属于汪古部管辖。汪古部是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部落,早期驻牧于贝加尔湖畔,后来在成吉思汗最弱势的时候自愿加入了成吉思汗早期的联盟,成了民族共同体,并且与成吉思汗家族世代联姻。他们信仰景教。在辽金时期专职守护长城。1204年前成吉思汗联合汪古部攻打奈曼部时,汪古部的首领阿刺兀思做前锋。成吉思汗将女儿阿刺海别吉嫁给汪古部首领阿刺兀思。数年后,阿刺兀思死后,又嫁其长子不彦昔班。1206年成吉思汗占领云内州(今托克托县白塔古城),封汪古部的镇国为北平王。不彦昔班死后公主又改嫁镇国。成吉思汗征西,身边带着汪古部首领阿刺兀思的小儿子孛要合。成吉思汗出征西域,令三女儿阿刺海别吉为监国公主,帝国内的一般事情由木华黎具体负责,凡遇到大的事情都得向阿刺海别吉“请示,然后才能办理”。1974年,在武川东土城乡出土了“监国公主行宣差河北都总管之印”,这是阿刺海别吉的官印,也是她行使监国权力的有力的佐证。孛要合出征西域归来,阿刺海别吉的丈夫镇国已经去世,成吉思汗让孛要合袭封北平王,并娶阿刺海别吉为妻。监国公主阿刺海别吉不愧为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之女,《元史》说她“明睿有智略”,“师出无内顾之忧,公主之力居多”。成吉思汗出征时,对家里没有后顾之忧,这主要得力于三公主阿刺海别吉。(金庸的小说《射雕英雄传》华筝的原型)

成吉思汗西征以来,中亚地区的回回平民和工匠被大批掳掠东来,其他如贵族、军人、学者和商人等回回人也以各种不同的原因徙居内地,他们所信仰的伊斯兰教也传布到了全国各地。回回人的政治地位仅次于蒙古人,受到蒙古统治阶层的特别宠信。他们以善于理财为名,成为丝绸之路上最活跃的人群,与蒙元帝国的贵族高官关系密切。伊斯兰教受到元朝政府的种种优待,掌教人员免除赋役,礼拜寺受到保护。蒙元时期西来的回回人最为集中的地方,就是丰州至宣德州(今河北宣化县境内)沿线城镇。太宗窝阔台时,将阿尔浑军(色目人的一种,居住在今吉尔吉斯的楚河流域,元末称为回回)与从撒马尔罕(古称“康居”,今乌兹别克斯坦第二大城市)等处掳回的回回工匠3000徙置于荨麻林(今河北张家口西南洗马林)和丰州以东诸地,专门从事织造纳石失等织物。(纳石失:元代蒙文中,是波斯语“Nasich”的译音。就是“织金锦”,是以金缕或金箔切成的金丝作纬线织制的锦。北方游牧民族酷爱织金锦。因为北方寒冷少水,周围的色彩较单调,唯有犹如太阳光芒般金光灿烂的金色,给生活在广漠中的人们带来一丝生机。蒙古族、契丹族、女真族的上层贵族的衣着崇尚用金,以此来显示他们的财富和地位。《马可·波罗行记》专门记述了丰州城中的织造业)

丰州城内文化层堆积厚达6米。1970年古城内曾发现两瓮元代窖藏瓷器,共出土了六件珍贵的瓷器和一件陶质菩萨头像。瓷器包括钧窖香炉一件、钧窖镂空高座双螭耳瓶一对、龙泉窖缠枝牡丹纹瓶一对和龙泉窖缠枝莲纹瓶一件。钧窖香炉上阴刻“己酉年九月十五小宋自造香炉一个”的铭文,此己酉年被推定为公元1309年。这都是来自中原和我国南方的瓷器产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钧窑“小宋自造”香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钧窑镂空高座双螭耳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龙泉窑缠枝莲纹瓶

元代的丰州城是沟通整个蒙古帝国东西、南北交通的关键节点之一。驿道交通是元代交通的主要特点,从中原通往岭北行省的“兀鲁思两道”(国道)之一的木怜道经过丰州。内蒙古博物院现存元代平治甸城山谷道路碑一通。石碑高1.03米,宽0.69米,碑额微残,篆文“甸城☐”三字,最后一字已残损。据碑文所知,此碑是元延口七年(1320年)李文焕撰写,丰州知州张铸所立。碑文生动地记录了由今呼和浩特平原到蒙古草原的交通情况,途经甸城山谷这条大道,是“供需漠北”“给饷之正路”,“军旅粮储”均赖此路运输。这条大道就是蒙古窝阔台汗时修建的木怜驿道,由元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境内)出发,西南行经李陵台,向西经兴和路宝昌州、威宁县和集宁路、大同路北境,由丰州西北甸城山口出天山(今大青山),经净州路、砂井总管府,过川(译言“沙漠”)中,西北至汪吉河(今翁金河)上游。此外,从丰州向西,经云内州、东胜州,沿黄河再向西经中兴府(今宁夏银川)到达河西走廊,与传统的丝绸之路汇合,西可通中亚,北经亦集乃路可到蒙古鄂尔浑河之畔和林城。隋唐之世,这条甸城山谷称作“白道”,宋人彭大雅使蒙时,走的也是砂井道。1223年,道教全真派大师丘处机谒成吉思汗返回中原途中,在丰州小住。元初耶律楚材在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经此,他在《丁亥过沙井和移剌子春韵》中自注云:“昨至沙井,乘牛车过前路,跨驼方达行在。偶得隔句联云:牛车驰传,颇异相如驷马车;驼背咏诗,不似竹林七贤画”。木怜道是元代时“腹里”联系祖国北疆的经流不息的大动脉,它既是分遣龙节虎符、通报边境军情的必经之路,又是诏使往返、官吏任调、军队调动、粮秣运送的必经之地。同时,岭北诸王贵戚,每年却都要在此乘驿去上都朝会。

参考资料:

1、陈福民:《北纬 40 度》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21年

2、田海林:《胡服骑射是春秋战国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剪影》北京,微信公众号《道中华》。2023年

3、殷耀:《云中佳话古今传——托克托史话》内蒙古,微信公众号《殷耀国学苹苑》。2022年

4、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年

5、张文平:《汉代五原塞考》呼和浩特,《草原文物》。2018年

6、韩茂利:《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形成与气候变迁》,北京,《考古》第10期。2005年

7、盖山林 盖之庸:《寻梦草原》,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4年

8、张文平:《呼和浩特历史概要》(内部资料)。2021年

9、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六、七、八册,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

10、绥远通志馆:《绥远通志稿》第十二册,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

东方财经杂志 东方文化杂志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东方文化杂志(ID:dfwh_hk)

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