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西方的经济学理论,竟然早在1000多年前就被我国的一个人成功运用了,并且效果出奇的好,而这个人的名字,我保证你也肯定知道。

他就是宋朝名臣范仲淹,没错,就是那个写出《岳阳楼记》的范仲淹,他的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了千古名唱。

我们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个文学大家、政治大家,但他又怎么成了“经济大家”了呢?西方19世纪才提出的经济学理论,他又是怎么在一千多年前就成功运用的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位披着文学家外皮的“经济学家”的世界,看他是如何在经济领域呼风唤雨的。

首先我们来大概了解一下这个经济学理论,19世纪末,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也是被称为“宏观经济学之父”的凯恩斯,提出了一套理论,内容是在经济衰退的情况下,可以采取扩张性的经济政策,来维护市场的繁荣。

理论基础现在有了,让我们来看看范仲淹是如何操作的。公元1050年,杭州城突遇大灾,老百姓们食不果腹、饿殍遍野,当地的人们完全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当时在杭州主政的范仲淹见此情形,却并没有开仓放粮救济灾民,也没有开源节流、调整经济政策,而是以低价雇了一帮灾民,给自己修大别墅!

他不光给自己修,他还给衙门和仓库等地里里外外全部翻新了一遍,往往这种时候干这种事的人,都生怕别人知道,传出去那可就身败名裂了。

但范仲淹不一样,他生怕别人不知道!一边大修土木一边大肆宣扬,城中所有百姓都知道这位“青天大老爷”要住新家了。那么范仲淹到底想干什么呢?

原来,当时杭州的很多寺庙都已经到了要翻修的时候了,范仲淹这样做,就是为了告诉那些寺庙,趁这个时候翻修能召集到大批的廉价劳动力,数不清的灾民抢着头来报名,只要能混到口饭吃,他们肯定使出十二分的力气。

范仲淹的这一招,就是巧妙运用了经济转化的策略,让原本以种地为生的农民,在这样的大灾之年,能够通过出卖自己劳动力的方式去养家糊口,并且雇佣方还能节省比平常少一大笔的银子,属于双方共赢的局面,不知道屏幕前的你看懂了没有。

不光如此,为了提升当地的经济,范仲淹还组织了一场规模盛大的划船比赛,获得第一名的可以免掉三年的税,这对于当地的富豪大户来说,简直是求之不得的奖励,于是纷纷报名。

这场比赛一比就比了三个月,规模空前的盛大,场面也是无比的壮观,吸引了无数的百姓前来观看,连外地的人都慕名前来,如此多的流动人口,给当地带来了无数的消费,大大提升了GDP。

范仲淹的这几招,将经济学知识完美的融入到了实践中,给百姓们带来了实打实的好处,西方国家这一百年来才提出的知识,我们古人早就开始用了,我们五千年文明的底蕴,那可真不是开玩笑的!

参考资料:

《范仲淹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