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4月,国军取得台儿庄大捷,李宗仁血战日军,歼敌一万余人,此战成为抗战以来正面战场创造的最大战果,大大鼓舞全体国民的斗志,就连一向和李宗仁不对付的蒋介石也难得对该战表示认可。

但就在全国一片沸腾之际,有个人却送来了一封令人匪夷所思的信件。送信的人是陈果夫,此人算是蒋介石的心腹,也是后来国民党强权人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按理来说,作为蒋介石的心腹,他应该照顾蒋介石的情绪,和他一起庆祝才对。但陈果夫却在信中提到了一个信息:抗战前途或可从此转入佳境,惟黄河南岸千余里颇不易守,大汛时恐敌以决堤制我......

信件的内容很简单,就是告诉蒋介石当前情况虽好,但未来黄河的防守很困难,而且他还着重提到了一个可能性——黄河决堤。

虽然陈果夫是在暗示蒋介石,日本人可能通过黄河决堤来反制我们,但该信件后来被认为是花园口决堤事件的“最早起源”。

当时蒋介石根本没理睬,因为认为胜券在握,怎么至于要炸开黄河口来防御日军?

但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后来蒋介石还是炸开黄河口,造成水淹千里,百姓流离失所,三省之地沦为黄泛区,成为一大惨案。

从台儿庄战役的自信,到慌不择路的人祸,花园口决堤事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其实,这一切还是因为蒋介石太自信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徐州战场虽然取得一些战果,但也有部分原因是日军大意了,经历徐州惨败后,日军快速调集重兵分南北两方向合围徐州,所调集兵力居然多达30余万人。

要知道对抗2万日军,就已经较为艰难,面对30余万军力的围攻,国军就是再自信也意识到了问题。

果然在随后的作战中,国军打得很惨。日军的飞机狂轰滥炸,日军的强力师团到处出击,居然一度切断了国民党第五战区军队的撤退之路,想要全歼数十万大军。

在这般局势下,第五战区军官被迫率领部队撤退,日军快速攻占徐州。

眼见局势不对,国民党方面程潜立刻向蒋介石建议,要大力关注黄河河防问题,紧接着又有军委会办公厅副主任提议掘开黄河大堤,打开黄河化水为兵阻挡日军的观点第一次正式被提出。

但当时蒋介石依旧挺自信,他决定组织兰封会战,打算消灭孤军深入的日军第14师团,扭转局势。随后著名的兰封会战爆发,此战敌军实力很强,但人数不过2万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国民党组织了20万部队,蒋介石斗志昂扬,试图复刻李宗仁的台儿庄战役。

结果出人意料,日军虽然遭遇重大损失,但国民党损失更为惨重,而且始终未能拿下兵力远远少于自己的日军。接下来的战况更加不利,兰封的88师直接将城池拱手让给日军,商丘的第八军也将城池拱手让给日军。

此举导致日军援军大举杀到,局势恶化。结果,20余万人未能消灭2万多日军,兰封会战惨痛失败。此时蒋介石也慌了,面对日军的步步紧逼,以及战场上的严重受挫,关于掘开黄河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到这一步,蒋介石也开始不顾一切,下令炸开黄河。

关于掘开黄河口的问题,历史上的资料记录并不少,最开始的时候不是在花园口决堤,而是在赵口,负责此事的人是万福麟的第五十三军一团,结果虽然破开口子,但很快因为坍塌而被堵住,当时大雨连绵,黄河水滔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民党当局于是又派第三十九军的第五十六师的一个团继续作业,结果又被大风刮起的沙土填平,还是没能炸开口子。

当时的局势越来越严峻,开封已经失守,日军都已经打到赵口附近,于是蒋介石开始执行第三次决堤计划,而这一次地点选到了“花园口”。

根据档案记载,为了这一次炸开的黄河大堤,负责此事的新八师师长蒋在珍亲自督战昼夜干活,最终成功炸开了黄河大堤。转眼之间,黄河水涌出来,瞬间淹没了三省之地。

根据资料记载:黄河水达到六七十米宽,水深丈余,浪高三尺,一瞬间就淹没无数田地。

——但为了保密,蒋介石控制了方圆十里的百姓,在黄河炸开口的时候,没有任何人得到通知,于是大量百姓被淹死,不少房屋被淹没。

总之,当时整个受灾区由西北至东南长达400余公里,流经豫皖苏三省44个县,倾家荡产者480余万人,据不完全统计,以战前法币折合人民币计,河南损失原财产的22%,江苏省是原财产的5.3%,安徽损失原财产的2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关于当时淹死多少人,由于不仅是国民党掘开花园口放水,日本人也早就掘开黄河口放水,所以数据很难统计,很多资料记载的人数也不一,但根据大多数官方档案的是80余万,也有部分是38万。

虽然死亡人数有差异,但数量都不在少数,大批同胞的性命就这么白白丧失,还有数以百万计的百姓流离失所,这笔账绝对不能简单放过,蒋介石要担负历史责任。

不过花园口事件的悲剧已然造成,负面影响也不用多说,天量的损失,几百公里的黄河泛滥区,还有数十万百姓牺牲和百万人的流离失所,这都是毋庸置疑的。

但蒋介石执行该计划目的是什么?是不惜一切代价与损失阻挡日军,那后来是否起到作用?

首先,看日军战场上付出多大的损耗。

根据《花园口决堤死亡人数之新考》的考究: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的《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记录,在中国军队掘开河堤后,日军付出较大损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国军决开堤防,到日军在徐州举行联合追悼会,其中记录,第二军有关战死人数为7452名。按照这个说法,因为黄河决堤日军死亡的人数为7000余人。

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查阅到相关资料中日军士兵的日记。我们就以第16师团第20联队的一个上等兵东史郎的日记为例。

——此人在日记中写道:他还在用餐,突然接到通知,黄河堤坝被炸毁,大部队需要立刻疏散。当时此人还舍不得还在锅里煮着的鸡肉,但在长官的年龄下只能立刻逃跑。很快他目睹了大水的来袭,一个个村庄被淹没。

此人还在日记中感慨:在南京战役中,我们遇到了火攻,现在又遇到了水攻;到后来此人表示粮食所剩无几,与后方的联络完全中断,一发子弹一粒大米都不可能送来。

伴随着饥饿,部队的军纪败坏,开始沦丧,士兵们陷入的猜疑,嫉妒和贪欲的矛盾论冲突中。通过这些记录可知,日军除了军力上的损失外,在士气上也受到一些消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此以外,还有日军战局上的损失。

伴随着黄河蔓延,日军很快被河水切割开来,正如日方的记录,日军不得不从长江、淮河中间仅仅数十公里狭长而又艰难的方口来指挥作战。

趁此机会,国军立刻展开反攻。资料记载,当黄河水冲出的时候,国军第一战区的部队立刻趁势进攻日军。

战绩如下:第十二军第20师协同第24师进攻日军第16师团,将其击溃并成功拿下了尉氏;第三十九军第34师也发起对中牟的进攻,很快击溃日军,夺回了中牟县;之后国军又先后进攻西华和太康的日军,也先后将日军击毙,夺回城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根据《浅谈抗日战争中花园口决堤事件的影响》引用日军战史的记录:日军约有万余人在整个过程中或战死,或非战斗减员。

而且在日军仓皇撤退的过程时,有日军的老弱伤残被日军绑起来,或用火焚烧或用枪械击杀,有不少日军哀嚎着你想要继续为天皇效力,但却被自己同胞击杀。

因此,保守估计因为花园口决堤以及之后的作战,日军损失的精锐不在少数。

最后,还有日军战略的改变。

根据资料记载,当时国民政府准备迁都重庆,在这一过程中,武汉一度成为全国的政治军事中心,日军陆军部认为“攻占汉口作战是早日结束战争的最大机会”,因此日军准备两路合击武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因为花园口决堤一系列的变化,日军被迫改为溯江淮西进,此举为国民党的武汉会战提供了更多的缓冲机会和准备时间,暂时延缓了日军计划。

对此伦敦报社有评价:“黄河决堤之后…日本政界因战事之持久,军用之浩繁,而有焦急之色。”

不过给日军这些损耗,带来的却是80余万无辜老百姓的牺牲,这样真的值得吗?显然是不值当的,更别说也只是暂时起到作用,所以花园口计划无论怎么看都是愚蠢的举动,也是蒋介石会失民心的一个缘由。

或许是因为亲手缔造了这场人祸,蒋介石自身也很理亏,至死都没承认是自己下令炸了花园口,直到他死后真相才公布于众。

——而对此,我们也必须从中看到一个教训:水火无情,不可因小说传记的“水火之术”而洋洋自得,要看到水火之术后百姓所会付出的巨大代价。术道之胜败犹可追也,民心之向背不可追也!

参考文献:《功罪千秋》、《浅谈抗日战争中花园口决堤事件的影响》《花园口决堤死亡人数之新考》、《60年前的黄河花园口决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