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第一清官包拯墓被打开,墓中金丝楠木傍身,豪华程度让人瞠目结舌。

作为北宋名臣,加上文学影视作品的宣传,包拯在人们心中的形象一直很高大,并有很多崇拜者。因此,对于这样一位有名的历史人物,后世非常崇敬。

我们知道,包拯是泸州人士。中国人有落叶归根的家乡情结,所以去世之后都会葬在家乡,包拯也不例外,不过他的墓地在后世却引来争议。

最初,有人说在河南巩县,也有人说在合肥大兴集。因为包拯是历史名人,河南和安徽对包拯墓地争得面红耳赤。

事情的最终定论在1973年4月。当年合肥钢厂扩建,附近的所有墓地必须迁走,因为涉及包拯墓地,省博物馆着手对包拯墓进行挖掘迁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省博物馆专家吴兴汉参与挖掘工作,可是实际工作比想象中要困难许多。

由于时间紧张,挖掘小组围绕周边小型墓穴开始,没想到第一个墓就给挖掘人员带来欣喜,在墓中发现了一具尸骨和墓志,墓志表明女主人为包拯和夫人董氏。

可是只有一具尸骨,究竟是包拯还是其夫人呢?这么小小的墓穴就是包拯的墓地?这与他的身份很不符。

挖掘工作陷入进退两难,人们不知道该不该继续挖掘,况且墓穴有被破坏痕迹,假如第一个墓就是包拯的墓,那还要继续挖掘吗?

然而事情的转折很快出现了,一个名叫夏广宏的人主动站出来表示,真正的包公墓就在油菜地的拐角处。

人们对此将信将疑,夏广宏接着表示,他们家世代负责看守包公墓,没人比他们更了解包公墓真正的位置。

之所以这样做也是为了躲避盗墓贼,毕竟包公位极人臣,即便如传闻中的两袖清风,肯定也会有不少陪葬品。

随后,挖掘小组根据夏广宏的指引,经过四个月的工作,一共发掘出12座墓穴,皆为包氏家族墓穴,包括包公儿子儿媳等等,也就是说这里就是包氏家族祖坟所在地。

随之出土还有墓志、陶器、金属器等50余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考古专家吴兴汉回忆,包公墓刚开始被挖掘时看上去很普通,人们还无法断定这就是包公本人墓穴。

随着棺椁被清理,人们惊奇地发现,棺椁本身材质为金丝楠木,这是一种极为珍贵且价值千金的木材。

如果这就是包公墓,按照史料记载和包拯在人们心中的形象,他很难买得到如此贵重的棺椁,难道在包拯身上还有着未在史料中记载的吗?

还有更奇怪的是,虽然金丝楠木棺椁非常贵重,可棺椁中基本没有什么贵重的陪葬品,这又是为什么呢?

随着棺椁打开,里面的骸骨非常零碎,一时无法鉴别,为此挖掘小组特地向古人类研究所求助,希望他们能做出相关鉴定。

随着鉴定结果出炉,最终确定,棺椁中的骸骨皆为男性,且年龄在40岁以上,并且根据谷骨骼大小,发现墓主人为中等身材,用现在的尺度衡量,大概165厘米。

也就是说真正的包公身材中等偏下,并非影视作品中强壮形象。

除此以外,专家惊奇地发现,包拯遗骨中含汞量超标,难道包公非正常性死亡吗,如果是,那么关于他很多事情都将重新定义。

研究发现,汞超标只是为了保存尸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包拯于嘉祐七年病逝,当时正值宋仁宗末年,宋仁宗是历史上少有贤君,对于包拯这样有功于朝廷的名人自然会善终的。

包拯去世后,为了保存尸体的完整性落叶归根,在交通和运输都不发达的北宋年间,汞是非常不错的选择,这也就解释了包公遗骨中汞超标的问题。

那么金丝楠木又该如何解释呢?

其实也很简单,包公去时候,宋仁宗携百官亲自吊唁,并追赐谥号“孝肃”可见包公生前的功绩以及宋仁宗的重视。

为了表示对包公非敬重和怀念,宋仁宗下令厚葬,赠送一副棺椁,这就是金丝楠木棺椁的由来,同时也解释了墓中发现大量的朱砂制品,朱砂中也含有汞,有一次解释了遗骨中汞超标的问题。

从包公墓可以看出,生前他为二品官员,死后却没什么贵重的陪葬品,以包拯的能力只要他想,完全可以,但那样的话他就不是老百姓心中的“包青天”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