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好文计划#

楚王陵-熊家冢

目前发现的楚王陵级别墓地,集中分布在四个区域:湖北当阳季家湖古城、荆州纪南城、河南淮阳(陈郢)、安徽寿春(寿郢)。

熊家冢墓地位于湖北省荆州市川店镇张场村、宗北村与当阳市河溶镇星火村交界的西山岗上,东南距战国中晚期的郢都——纪南城约26千米,西南距季家湖古城约11千米,西北距沮漳河及赵家湖古墓群约4.5千米。根据位置关系及城址年代,尹弘兵先生推测“与熊家冢相联系的楚遗址并不是纪南城遗址,而应是季家湖楚城遗址……就目前资料来看,熊家冢与季家湖楚城的关系显然较纪南城更为密切”,长期在荆州一线考古的赵晓斌先生也持这种观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经过前期大量勘探及2006—2007年、2008年两次对熊家冢墓地的考古发掘,考古学界对熊家冢墓地的认识已经大为推进。2006—2007年,考古机构调查、勘探了约10万平方米,清理殉葬墓36座、车马坑2座、祭祀坑5座。2008年,又发掘了6座马坑、3座小车马坑和1座大车马坑的北段。

考古工作探明,熊家冢墓地位于一条南北向山岗上,南北长550米,东西宽200米,总面积约11万平方米。整座墓地由主冢、副(又作“耐”)冢、殉葬墓、祭祀坑、车马坑、墓上建筑等组成,经过了精心规划。墓地由五大部分构成:

(1)主冢和副冢:主次分明、格局有序。主冢(M1)和副冢(M2)东西向并列,相距约14米,其中主冢位于墓地中部偏北,占据墓地的核心位置,耐葬墓位于北部右侧。主、副冢的西边为车马坑。主冢南边、副冢北边都有殉葬墓。祭祀坑则散布于车马坑附近和主冢的南北两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殉葬墓:分为南、北两区,可能对应于主冢、副冢。南区殉葬墓探明24排92座,北区35座。这些殉葬墓排列规矩,大小、方向基本一致(墓口15平方米左右,均东西向)。已发掘的36座殉葬墓均在南区,其中35座殉人,1座殉狗。墓葬多数为单棺,个别为一棺一椁。第16排以南殉葬墓多出铜剑,以北主要随葬玉器,随葬品的差异可能与殉人的性别有关。南区54号陪葬墓(PM54)出土2件陶埙,器物表面有磨光,其中一件底部刻划四出叶脉纹,显然是实用器,暗示墓主身份或可能是乐人。发掘者推断:“殉葬墓可能经过统一规划,在一定时间内集中下葬,葬者的身份、地位虽有较明显的高低差别,但应与主墓的墓主人有紧密的关系。”《南方霸主——庄踽故国楚文物大展》公布了北殉区M1出土的2件似鼎和1对嵌错云纹铜壶,蒋鲁敬先生认为该墓墓主生前可能执掌王家膳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车马坑(含马坑):错落有致地分布在主冢、副冢西侧。在已探明的40座车马坑中,一号坑南北长132.6米、东西宽11~12米,由隔墙分出三个独立单元,葬有二驾车、四驾车和六驾车,颇为宏大壮观。发掘者指出:

“大车马坑的保存情况较好,车辆分两排放置,排列有序,同类型的车放在

一起……有一般的战车、配件修理车,也有运送物资的车……另外还有出行带伞的礼仪车。”研究者认为这是一个“横式排列的车阵”。一号车马坑以西分布着两列十排共38座小车马坑,以东至主墓间仅见一座车马坑。小型车马坑随葬一辆车或数匹马不等(葬马一般为偶数)。

(4)祭祀坑:发现了100多座,主要分布在四个区域——主墓南边、主墓与副墓之间、主墓与车马坑之间、车马坑北边。不难看出,这些祭祀坑主要分布在主墓的三面,相应的祭祀活动应该绝大多数是围绕主墓展开的。祭祀坑的形状主要为圆形,少数为方形或刀把形,发掘出土的祭器有玉器、木器等。此外,在一些祭祀坑上或周围有柱洞遗存,发掘者怀疑是“附属建筑”。

(5)柱洞:分布在主冢南北侧(西部遭破坏)。南侧60多个,北侧10多个,均南北向两两对应排列。柱洞多呈圆形,大坑(柱坑)套小坑(柱洞),大坑填土经夯筑。有学者推测这些柱洞是“回廊建筑遗迹”,也有学者认为是环绕墓室的“茔城”类建筑遗迹。

熊家冢墓地是一处规模巨大、结构严整、精心设计的高等级陵园。关于它的性质,简报定义为“东周楚国高等级大型墓地”,发掘者后来又确定为楚王陵。应该说,熊家冢是一处东周楚王陵园,当无异议。

关于熊家冢的年代,发掘者在2006—2007年发掘报告中说殉葬者墓出土玉器有战国早、中期的特点,此后2008年发掘简报又据车马器将车马坑年代定为战国中期。

至于墓主身份,张绪球先生根据殉葬墓出土玉器特征,推测主墓的墓主是简王或悼王;赵晓斌先生据熊家冢玉器多见半成品,推测墓主可能是声王或悼王。由于没有出现年代标尺确切的随葬器物或文字资料,所以熊家冢主墓的绝对年代及对应于哪位楚王,尚难遽定。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