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作为一个传承千年的民族,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崇尚孝道,尤其是在宋朝。

父子相继,天经地义。

但这一切的前提是,父亲去世,子女才能继承家业。

在南宋时期,竟然有一个太子,主动找到自己的父皇,暗示想要继位。

这个太子就是宋光宗——赵惇。

那么,赵惇究竟是基于一种怎样的心理说出这样的话,他又是怎么对宋孝宗说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孝宗立储

有关宋孝宗立储君的事情,很多人认为宋孝宗传位给宋光宗赵惇是因为赵惇的“英武之气”很像他,但是这个说法好像并不能站得住脚。

《宋史》原文记载,宋孝宗赵眘,原本是把皇子的位置传给自己的大儿子赵愭的 ,但是没有想到他的大儿子寿命不长,刚刚被选为太子之后便因病身故。

如果按照正常传位顺序的话,是应该传位给第二个皇子赵恺的,可宋孝宗却跳过了二儿子把皇位传给了三儿子。

在《建炎朝野杂记》中记载,宋孝宗和宰相虞允文就曾经谈起过赵愭死后另立太子的事情。

虞允文想让宋孝宗尽快立太子的目的,是怕宋金两国一旦开战,皇帝就很可能要御驾亲征,所以这个时候应该按照惯例先行立好太子的人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虞允文第一次催,宋孝宗说自己心里早就有数,只不过是担心皇储立下太早,皇太子会心生懈怠,以致失德,皇帝想好好磨炼磨炼皇子的心性,所以才没有那么早立下太子。

可虞允文却并没有让步,而是让皇帝先选好太子,然后再对太子身边太监和导师严加审查,让这些人看住太子。

第二次宋孝宗用“还没有想好”作为推辞,并且还给虞允文赔了不是,承认自己想得不够仔细。

第三次宋孝宗就好像真的没有什么合适的理由了,只能“拖”,告诉十天之后再说,结果后来又拖了很久。

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如果宋孝宗真的认为宋光宗“像自己”,那么应该是十分喜爱的,可为什么还要一拖再拖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许是出于对皇位稳定的考虑,虞允文不久之后再多次劝皇帝立储,可皇帝同样一拖再拖。

这里就可以看出来,群臣其实对这件事是心知肚明的,也证明两个皇子之间是有着冲突的,不然能做顺水人情的事情。

应该不难想象,两个皇子之间在皇太子这个位置上一定是在明争暗斗,而虞允文似乎就是在为赵惇做着说客。

最终,明孝宗还是决定在春初时候立太子。

虽然下了决心要册立太子,但是年底宋孝宗还是发出了“一王立,则一王出”的旨意。

这也是从侧面说明了皇帝也知道两个皇子为了争夺太子位置,已经到了不死不休的境地,他希望册立之后,另一个儿子能够远离京师,这也许是保全两个儿子的最好方法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次年正月二十四,在宰相虞允文的主持下,宋孝宗在册封典礼上宣布了赵惇为皇太子的消息,同时宣布册封赵恺魏王,到雄武、保甯担任节度使,并即刻上任。

魏王在登车离开京城之前,对前来送行的虞允文说了一句让人回味颇深的话“望相公保全”。

赵恺当然不是希望虞允文对弟弟多加照顾,而是希望虞允文能在皇帝和皇太子的面前,多多保全自己。

不管怎么样,赵惇算是在与赵恺的争斗中取得了胜利,他成功获得了皇太子的位置,离高高在上的皇帝宝座似乎只有那么一步的距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告父求帝

宋孝宗的皇帝位,是宋高宗赵构禅让给他的,他在当皇帝的时候,上面一直还有一个太上皇。

宋孝宗赵眘对养育他并且传位给他的这位“养父”十分孝顺,刚即位便着手政务,就想要让赵构看看自己的能力,但是他的政见却以主战为主,与主和的太上皇正好相反。

继位之初,宋孝宗便给岳飞平反,又起用主战派将领张浚,对金国发动了北伐。

但是,他的这个行为无疑是给太上皇打了一个又响又亮的大嘴巴。

在太上皇和一众老臣的干预下,这次北伐还是以失败告终,不得已又和金国签订了隆兴合议的“和平条约”。

不过好在太上皇对内政并没有过多干预,这也让宋孝宗能够专心治理朝政,这才让宋朝有了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史称“乾淳之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事情都有两面性,有人高兴就有人不高兴,比如当上了皇太子的赵惇。

赵惇当上太子之后,一心一意跟着父亲学习治理国家。

最先开始,在虞允文的辅佐下,赵惇还算是有些政绩的。

可当虞允文告老还乡后,赵惇就显得十分平庸,一直都没有做出过丰功伟绩。

这时,宋孝宗看这个儿子也不像以前那样顺眼。

而且自己另外一个儿子赵恺在离开京城没有多久,便死在了外地。

当时,很长一段时间内,宋孝宗都怀疑是赵惇暗地里杀了赵恺,可惜并没有实际证据。

如今这个赵惇已经是他仅存的一个儿子,真正的千顷的一根独苗,即便明知道长不成参天大树,那也得护着他长大,这是实在没有办法的事情,但是指望他能够兴复宋朝,那可能就有点期望过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赵惇24岁当太子,一直到了40岁,还依然是个太子。

其实,赵惇之所以会当这么多年的太子,除了自身的能力不足以让宋孝宗宽心外,还有宋孝宗身体硬朗,寿命较长的缘故。

除此以外就是宋孝宗的上面还有一个太上皇,如果让位的话那就是一朝三皇帝的奇特现象了。

权力这个东西,有时候真的能让人改变心态,等了十几年的赵惇终于坐不住了,开始想办法为自己的皇位活动关系。

赵惇首先找到的,是他父亲的养母——当时的皇太后吴太后。

赵眘素来以孝治国,对赵构向来言听计从,对养母慈烈皇太后也很孝顺。

但是,他这一次却没有听太后的话。

原因很简单,后宫不可干政,这是历朝历代的规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吴太后也没有想到一向听话的皇帝会把自己的话置之不理,但是她也知道自己理亏,又不能上太上皇那里去告状,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

眼见通过吴太后获得皇位这个办法不成,赵惇心急如焚。

因为,通过这件事,父皇肯定会知道自己贪谋皇位的想法,这样一来,留给自己的时间和机会已经不多了。

历朝历代,皇太子着急上位,只有两个结局:成功上位,或者罢黜太子位,更有甚者直接就掉了脑袋。

事已至此,赵惇也有了难得的勇气,干脆直接去找宋孝宗要皇位。

可一见到高高在上的宋孝宗,赵惇原本一肚子的话又被憋了回去。

《宋史》上面记载,赵惇见到宋孝宗之后没敢催问皇位,而是说“有人送给儿臣一些染黑胡须的药,但是儿臣没有使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言外之意是:你看看,我的胡子都白了,再不当皇帝恐怕都要死在你前面了。

宋孝宗眼看着自己儿子这番表现,心里是又气又恨又心疼,气的是自己的儿子没有大出息,皇位迟早都是他的,他还心急,心疼的是自己就剩下这么一个儿子了,现在也已经两鬓斑白已近老年了。

尽管如此,但太子的表现实在差强人意,宋孝宗并不想把皇位给他,于是便说:不就是白了胡子吗,那还显得你更加老成了呢,没什么事情就回去吧。

赵惇垂头丧气地被打发了回去,在府中静等着父亲降旨处罚自己,可左等右等也没有消息,反倒是等来了宋高宗去世的消息。

赵惇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没有求来的皇位,却因为这一场变故落到了自己头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得帝失心

宋高宗赵构的离世,让宋孝宗悲伤不已,同时也认识到自己的年龄确实已经不小了,儿子赵惇的建议也有些道理,应该考虑一下皇位的继承问题了。

最主要的是,太子是现在他唯一的儿子,不把皇位交给他,还能交给谁呢。

不久之后,宋孝宗让太子监理朝政,太子这时候表现得也不错,一改之前的骄躁之气,开始认真处理朝政。

为了让儿子能够更快地适应工作,宋孝宗还特地把丞相、中书令等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不仅能保证朝廷能够持续运转,还能更好地监督太子工作。

就在太子监国的第二年,宋孝宗多年以来的老对手金国皇帝金世宗也去世了。

这让宋孝宗突然没有了对手,仿佛产生了一种空虚感。

没有了长辈,也没有了对手,宋孝宗仿佛失去了人生的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在这种心态下,宋孝宗决定把皇位传给儿子,自己仿效先帝当太上皇。

南宋淳熙十六年,42岁的赵惇总算是当上了皇帝,也就是宋光宗,这时候他当太子已经当了18年,胡子、鬓角的确都已经白了。

宋光宗继位之后,和他父亲当初的心态一模一样,十分想要做出一番功绩,所以工作十分努力,而宋孝宗对他的表现也比较满意。

但是,个人有限的能力和急切的情绪,让宋光宗的心理逐渐发生了变化,再加上他的皇后李凤娘也从中插手,内外交加的巨大压力导致他的精神出现了一些问题。

患上精神疾病的宋光宗开始对太上皇不理不问,连太上皇留下的老臣都被他用各种借口罢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