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的炮火轰开了我国北境的大门,东三省瞬时沦为人间地狱。而当侵略者肆意践踏我国国土与人民时,东北的边防军在干什么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撤退,在逃跑!因为张学良奉行的“不抵抗”政策,数十万东北军对上只有万把的关东军却犹如丧家之犬“逃”入关内。明明人数上有如此优势,张学良为何不抵抗,是他怯懦到甘愿当个胆小鬼还是另有隐情?

防务空虚与心存侥幸

“九一八”事变前,张学良的东北军有多少家底呢?传闻这东北军的一个连抵得过国民党中央军的一个师。这不光说东北军的人数多,也是说东北军的装备好。

东北军海陆空三军齐备,正规军人数有26万余人,空军有近300架飞机在编,海军亦有20余艘舰艇服役,还有足量的火炮枪支。总之,东北王张作霖确实给张学良留下了十分丰厚的家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有这么一支队伍,张学良为何会在“九一八”事变中表现得如此懦弱呢?学界中有一个说法,这或许与张学良武装调停中原大战有关。当年张学良刚加入国民党就成了党内炙手可热的人物,各方势力都是拼命拉拢,希望能让其成为自己在派系斗争中的主力。

到1930年,国民党内的内斗是更加严重了,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三人联合与蒋介石争权,在中原地区掀起了一场规模颇大的内战——也就是中原大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学良前期以中立的身份多次通电吁和并左右调停,但遗憾的是局面并没有得到控制。在观望一阵后,张学良决心武装调停中原大战,拥护南京政府。于是,在“九一八”事变前夕,留驻沈阳的东北军仅剩王以哲为旅长的步兵第七旅。防务空虚,张学良在此情况下并不想直接硬碰硬,心存侥幸。

张学良曾在后来接受采访时这样说过,“日本人在东北同我们捣蛋不是第一次,捣了许多年,捣了许多次了……过去总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我当时也这样想了。”张学良一方面对日本心存侥幸,觉得日本这次也是小打小闹,不会大规模侵略,另一方面对国联等国际组织还心存幻想,希望他们能介入中日冲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学良承认自己当时迷信什么九国公约、国联、门户开放……觉得日本不敢大肆入侵,否则在国际社会上不好看。哪怕是在“九一八”事变发生之后,张学良也对于国联调停抱有极大希望。同年10月,他还特意致电东省特区长官,要他约束下官,不可另生枝节。

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影响

除了以上两点,张学良的选择与蒋介石也有莫大的关系。蒋介石政府在处理中日问题时是有基本政策的——“不抵抗主义”。哪怕日军在1928年5月制造了“济南惨案”,蒋介石政府也只是提出了抗议而已。甚至还在后来的声明里恬不知耻地写道“不快之感情,悉成过去”。在此之后,蒋介石政府在解决中日冲突问题上,“不抵抗”已成为大家心照不宣的基本点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日军频繁挑衅东北军时,张学良选择了“退让”。但即使如此,蒋介石还是不放心,数次向张学良发去电报,要张学良记清楚与日方交涉应持的原则和态度。

1931年6月“中村事件”发生,在东北活动的日本间谍中村震太郎等人被当地驻防的中国屯垦军第三团拘获,在证据确凿的情况下,团长关玉衡按照惯例将中村等人处死。蒋介石获悉此事后,十分紧张,向张学良发去电报,警告张学良“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不予抵抗,力避冲突,吾兄万勿逞一时之愤,置国家民族于不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作霖突然逝世,张学良在接过东北大权时是有波澜的,万幸有蒋介石给他站台才让“权力过渡”有惊无险。因此,张学良对蒋介石是有敬重和感激之情的。所以当面对日军挑衅,蒋介石给出的“指导”,张学良是无有不从的。于是,在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影响下,东北军20余万男儿便放弃抵抗,一路“撤”回了关内。

除了上述原因外,张学良出身军阀计较个人得失而不顾国家利益、出身纨绔不敢牺牲等也是存在的。总之,张学良选择“不抵抗”是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但说到底,说他是“不抵抗将军”也不曾错怪过他。

参考文献:

[1]朱宇.“九一八”事变张学良“不抵抗”原因透析[J].学理论,2017(03):147-148.

[2]李影.张学良不抵抗政策原因与影响探析[J].兰台世界,2011(S3):28-29. DOI:10.16565/j.cnki.1006-7744.2011.s3.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