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5月22日上午,上海证券交易所迎来了年内首只超长期特别国债(24特国01,代码:019742)的上市公开交易。尽管5月20日,该期债券在招商银行、浙商银行面向个人投资者开放时已受到意外热捧、5亿元的额度在短时间内被抢购而空;但今日上市后,原本的小插曲却迭代成了大新闻。到了午间,关于该债券上市首日即大涨25%、两度触及停牌的消息迅速在金融圈传开,在当前略显平淡的市场中格外耀眼。

9点30分开盘后,该债券在短短一分钟内即形成技术分析中所谓的“价格真空”,由100元跃升至113.127元、涨幅13.10%,并依规触发临时停牌;10点02分复牌后,价格又出乎意料地继续上行,6分钟后达到124.999元、以25%的涨幅再次触发停牌。

5月22日上市首日二级市场走势一览

图表来源:鑫网通达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俗语云“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持有短短两日、该债券开盘后不到1小时25%的资本利得,已至少“吃到”后续10年25.7%的持有利息收益(尚不考虑折现因素)。资本总是趋利的,而据索罗斯概括,收益又是基本趋势和主流偏向的结合。上市国债作为一种盘子大、基本面确定性高的投资标的,一般情绪性的波动相对股票等标的较少,但本次在市场情绪引发“主流偏向”、已产生短期炒作风险的同时,背后又有哪些“基本趋势”的因素,使得本次超长期特别国债罕见地受到了热捧?

同比并不出众的基本面

从基本面来看,根据财政部5月17日发布的公告信息显示,该期特别国债总额度为400亿元、期限30年,经招标后年票面利率为2.57%、每半年付息,于每年5月20日、11月20日支付利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尽管冠以“超长期”、“特别”二字,但其实以往30年期的国债也曾有发行上市、并不少见,市场中甚至有专门以30年期国债为基础的理财产品发行;“特别”二字除当前宏观形势外,可能也与今年内规划发行的规模较大有关,在接续历年累积的16期基础上、新增安排6期。值得注意的是其利率水平,年化仅为2.57%、不但低于部分银行5年期存款利率,也低于此前发行的30年期国债(如23国债09的票面利率为3.19%)。但此前利率更高的23国债09在23年4月21日的上市首日,涨幅仅为0.63%,同类的产品、更优的利率,却有天差地别的市场表现。也难怪此前招商银行、浙商银行均未能准确预判个人投资者的热情,故而仅安排了5亿元的个人投资额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或是存款搬家的新渠道

“原本以为城投债会放开,结果超长期国债倒先放开了,可能是以这种方式逼着存款出来”,在今日上午的交流中,某券商主要从事债券投资的业务总监私下表示。

2月29日,人民银行曾发布《关于银行间债券市场柜台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从今年5月1日起,进一步扩大柜台债券投资品种,投资者可通过柜台业务开办机构投资国债、地方政府债券、金融债券等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品种”;而4月29日,财政部又发布了《关于政府债券柜台交易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提出了部分规范要求。

尽管从明面上来看,不论是国债、还是地方债,和银行存款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当前银行、乃至整个金融系统面临的形势,确实容易让人产生“系统性”、“全局性”思维。

在一季度GDP超预期增长5.3%的情况下,近期各上市银行年报、一季度及央行数据的公布,却让市场进一步关注到了银行当前的经营压力。从人民银行公布的社会融资规模来看,2024年4月的新增规模为负1987亿元、同比去年减少1.42万亿元;与这一历史罕见数据相伴的,则是今年截至4月末,银行的人民币贷款余额增量为10.19万亿元、相比去年同期的12.18万亿元减少1.99万亿元、同比负增长16.32%!

根据经济学理论,“市场中除了需求,一切都不是问题”。说到底,银行主要是以存贷利差为主要经营模式的,一旦“需求”端的社融、贷款出现了问题,那么真的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原有业务逻辑下的其它环节也必然出现问题。既然资产业务端无法放贷产生收益,那负债业务端吸收再多的存款、并支付利息成本又有何用?当前银行业遇到的系列问题,追本溯源可能就在于此!

当前的有效贷款需求不足,“供大于求”必然导致贷款利率整体水平下行;同时不但引发了存款“过剩”,促使银行缩小贷存比的“分母”、进行适度“缩表”,而且贷款利率的下行又倒逼银行尽量降低存款付息水平,努力维护净息差这一盈利的空间。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近期银行的各种大额存单、智能通知存款纷纷下线;不得不借助各种“精细化管理”的资产调节术来竭力维护利差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均以LPR利率为参照基础,但贷款端的市场化程度更深、银行也可以“主动”选择客户,贷款利率受供求关系的价格弹性影响更为明显、波动空间更大;而银行吸纳存款几乎是“被动的”、“刚性的”,存款利率的市场化程度实质较低、价格弹性较弱。

故而不论银行如何努力,存贷款的性质差异,决定了净息差一定程度的缩小是难以避免的。从六大国有商业银行一季报数据来看,中行、农行、工行、建行、交行和邮储3月末净息差分别为1.44%、1.44%、1.48%、1.57%、1.27%和1.92%,并无一例外同比均出现下滑,分别为26BP、26BP、29BP、26BP、6BP和17BP。

2023年10月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开篇即强调“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当前作为金融体系主体的银行正面临着阶段性的转型任务,如何处理好存款的问题,既要充分利用、不闲置,又要考虑银行当前的实际需求,确实是摆在眼前的一个重大事项。上古大禹治水的智慧在于“堵不如疏”的理念;其实对于货币或者说“存款之水”也是如此,关键在于替其找到其它出路。

无论是包括城投债在内的地方债、还是本次的超长期国债,其上柜交易的放开,就是给存款搬家开凿了渠道,一个后续流量可观、足以承载银行“水库”中富余“存款之水”的渠道。根据财政部发布的年度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安排来看,年内共计安排了22期次的发行;期限涵盖20年期、30年期和50年期;其中续接历史上多年发行的16期,今年首发6期、年内增加还是较为可观。本次的“24特国01”做为年内首只超长期特别国债,于5月17日发行、20日发售、22日上市。

2024年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安排

图表来源:财政部网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续或能皆大欢喜?

首先,由于有助于银行能适度控制存款规模,前述的“存款搬家”对于当前银行业面临的问题意义是积极的。但也只是某方面影响,继续借用前述的“系统性”、“全局性”思维来看,超长期特别国债如能持续受到热捧、后续维持较大规模发行,或许对其它方面也利好较多、或能皆大欢喜。

其次,对于有理财需求的个人投资者而言,也提供了一个较好的选择。其实30年期的超长期国债受市场热捧早有征兆,但主要局限于同业市场、较少惠及个人投资者。

由于收益适度、风险较低的投资标的稀缺,春节前后30年期的国债曾被诸银行在同业市场“抢货”,并导致其收益率持续升水。2023年12月至2024年2月,市场中30年期国债对应的理财产品,单月收益率分别达到2.73%、3.99%、3.82%!这种可观的收益水平尽管并非每月如此,但却是可“落袋为安”的非投机性收益。

因此5月1日新政后,普通投资者在注意短期炒作风险的前提下,也有了一个较好的投资渠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续超长期特别国债的大规模发行,或能完美替代大额存单和通知存款的理财价值。

最后,超长期特别国债及地方债等放开后,不但增加了两级财政的融资余地;在当前贷款需求相对疲软的情况下,也为后续或有的积极财政政策打下了基础。

近年政府债务情况一览1

图表来源:iFind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年政府债务情况一览2

图表来源:iFind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多年来,在我国各地建设突飞猛进的同时,还遇到了一些全球性的公共事件,各类债务也与其它国家类似、不可避免地有所增长。尽管今年以来GDP增速等指标超预期向好,但当前正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而部分存款又由于当前有效信贷投放不足而“沉睡”于银行;将该部分存款由贷款而转为债务的形式进行“激活”,则不但提高了全社会的资金利用效率;也有利于通过“有形之手”的规划,通过投入一批有战略价值的基建、产业、科技及社会项目,收到可持续的社会发展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