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37度暖爸

在中国,青少年群体的抑郁风险高于成年群体。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50%的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已达15~20%,接近于成人。

调查显示,乡村儿童抑郁、焦虑情况堪忧,留守儿童这两项指标均高于非留守儿童。乡村小学生抑郁风险的检出率为25.2%,焦虑风险的检出率为25.7%;乡村中学生抑郁风险的检出率为20.0%,焦虑风险的检出率为43.6%。

青少年抑郁症的成因可能与家庭关系、人际关系、学习压力等因素有关。77%和69%的学生患者在人际关系和家庭关系中易出现抑郁,63%的学生患者在家庭中感受到严苛/控制、忽视/缺乏关爱和冲突/家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抑郁的孩子,都有一个共性:自我评价过低。例如:我不够好、我很差、我做不好任何事.......他们对未来持有悲观的态度,活在自己构建的,过去的失败之中。

在关系中,他们常常将他人1-2分的批评当作8-9分的攻击,因为自我评价过低,担心关系破裂,不敢表达自己的需求。转而将攻击性指向自己,内疚、负罪等负面情绪长期浸泡之下,抑郁也就产生了。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抑郁的孩子,也是自恋的一种表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什么也做不好,全世界都不喜欢我,我很垃圾.......这些负面评价和我是全世界最棒的人,我很完美是一样的自恋。

笼统点来说: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亲没有给孩子做好正向反馈,现实自我和理想的自我出现较大的差距,对现实生活的控制感较弱是主要原因。

1、婴儿时期没有得到足够的满足,全能自恋(无所不能、全能感)无法得到满足,会跟随孩子的成长。幻想中无所不能的自己和现实的自己必然会存在差距,进而产生羞耻感、低自我价值。

2、父母要求严格或喜欢用负面视角看待孩子,孩子会感到不被认可、不被接纳,无法获得成就感。

3、剥夺孩子的话语权和选择权,因为父母无法承载孩子的攻击性。或是孩子对父母不满意,因为道德约束无法向父母释放攻击性,而压抑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游戏中的心理动态,与抑郁情绪却恰恰相反。

对游戏行为的早期研究表明,学童和成人在游戏和玩耍过程中,能够获得更强的自信心、更多的精力,并体验到更强烈的正面情绪——例如好奇和兴奋。

近年来,随着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出现,科学家们对游戏玩家的大脑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

研究发现,在玩电子游戏时,大脑有两个区域会不断受到刺激:一是和主观能动性与目标导向(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奖励通路”)相关的部分,另一个是和学习与记忆相关的部分(海马体)。

我认为:游戏,能让抑郁的孩子体验到掌控感和确定感,通过完成游戏任务,获取到一定的成就感,有助于孩子重拾自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抑郁的孩子来说,游戏的选择,也至关重要!

类似《我的世界》这样的游戏,以收集、创造、搭建为主题的开放式游戏,更适合抑郁的孩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游戏也并不是治愈的“万能神药”。

过度的游戏,打乱了作息和饮食规律,睡眠不足导致内分泌紊乱,更容易产生暴躁、易怒。也会导致持续的亢奋,进而决策能力降低,情绪调节能力变差。

但是,无论如何,游戏给孩子对抗抑郁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合理安排游戏时间,在必要情况下接受心理干预或治疗,才是应对抑郁的明智选择。

专注婚姻家庭与亲子关系,一个不温不火,温度刚刚好的爸爸,如果恰巧你也喜欢我的内容,关注我,每天懂点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