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约:7198 字

阅读时间约:9 分钟

本文章节:

01、抑郁、双相能否又快、又深入地康复?
02、临床精准化心理干预是因为深入,所以高效
03、精神障碍并非遗传性疾病,是可逆、可治愈的
04、精准精神心理学时代,深入与高效可以兼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图为AI生成

01、抑郁、双相能否又快、又深入地康复?

孩子被诊断抑郁症、双相障碍、甚至是精神分裂症等精神心理障碍之后,父母最大的愿望莫过于:

孩子能够赶快康复,早点撤药,回到学校或者正常生活中去,而且不再复发。

但是现实情况是很多父母非常焦虑,甚至恐惧。因为不少患病孩子久治不愈,一直没法复学,病情也时好时坏,药物总是减不下去。他们看不到康复的希望。即使一时撤药好转了,他们也特别担心复发的问题。

这些父母无比彷徨,他们不知道孩子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好起来,甚至能不能好起来。他们很担心孩子脱节越来越久,回归社会、学校的难度就会越来越大!等待孩子康复的每一天,对他们来说都是煎熬。

所以,对于青少年患者、学生患者来说,快速康复是非常关键的,他们需要尽快回到成长轨道。当然,对于其他年龄的患者来说,快速康复也很重要。谁不想赶紧好起来,生活恢复正常,该干嘛干嘛去?!

可是,无论是国内外主流精神科大夫,还是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其中有不少是权威的专家,他们都说:既想快、又想深入地解决精神心理障碍,这简直是天方夜谭,这是不可能的!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比如抑郁症的精神科药物治疗,从急性期治疗、到巩固期治疗,再到维持期治疗,在最顺利的情况下也需要1年半,然后才慢慢开始减药。而很多患者会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病情波动,大夫只好调整药物,延长患者的服药时间。很多大夫甚至认为这是慢性复发性疾病,如果复发3次或3次以上,患者要终身服药。

这还只是抑郁症的情况,如果是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这两者属于“重性精神疾病”,也就是大众口中的“重性精神病”,它们的临床治疗周期更长,康复预期更不理想,很多大夫甚至直接告诉患者家属,“这个病很难治愈,国内外皆如此”。

而且,很多患者长期服药后,虽然是有效果,情绪是稳定了,但生活中还是缺乏动力,难以恢复学习能力,他们内心仍有很大的心理困惑。

精神科药物无法解决心理根源上的问题,治标不治本,何况很多患者伴有偏执型、强迫型人格异常,精神科药物治疗更是起不了作用。

既然如此,“心病还需心药治”,那是不是应该找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深入地解决心理根源上的问题?

这个思路本来是没错的,如果患者有人格异常,也要令其得到逆转。但问题是,现在主流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也相对低效,虽然整体有效,但所需要的时间也很长。

比如精神分析流派,它侧重于引导来访者意识到自己“潜意识”的问题,在精神分析师的引导下,不断进行自我探索、人格完善。

但是,这个过程非常漫长。国内顶级的精神分析师曾奇峰说,精神分析流派并不适合用来快速解决实际问题,因为它很慢,比如人格的成长就需要非常多次的精神分析,“100次、300次、500次”。

所以,精神分析流派不是没有价值,但它更适合病情不严重的、能基本正常生活的、且经济能力好的成年人患者,尤其是比较感性的成年女性。这部分患者的康复需求并不是那么迫切。这部分人群往往会接受几年、甚至十几年的精神分析,觉得对自己有益。

相比之下,得到了循证医学支持的认知行为疗法(CBT),在整体上效果显现会更快,在国内的应用也越来越多。

不过正常来说,认知行为疗法(CBT)的疗程也需要几个月的时间,严重的话可能也需要1到2年。

而且,这个疗法也有“不适应人群”。见多识广、逻辑性强、比较自以为是的青少年就不太合适。

他们难以接受别人说他们的认知需要调整,很容易质疑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师的说法,甚至陷入诡辩之中。而且,就算他们认知上更理性了,但情绪上还是难以平稳,道理都懂,但就是做不到。

从上面的分析来说,对于抑郁症、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来说,主流精神科和主流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流派都是相对低效的,前者还因为治标不治本,被很多患者家属所诟病。

不过,这里说的抑郁症,主要指中度到重度的患者,尤其是难治性抑郁症。如果是轻度到中度的抑郁症,借助规范的精神科治疗、或者主流心理学流派,有可能也可以在较短时间内顺利康复,虽然不能保证不复发。

02、临床精准化心理干预是因为深入,所以高效

那到底有没有更快速的康复手段?难道孩子真的要耗费个2、3年,甚至更多年,才有可能恢复正常的生活?这让很多父母感到非常崩溃。

临床中当然有更加高效的康复方法。比如基于精准精神心理学的“临床精准化心理干预”,它可以深入到患者的内隐记忆层面,精准化找到、修复症状背后的病理性记忆,对应的症状能快速缓解,甚至消失。

当主要的症状得以大幅度缓解、甚至消失后,患者会走向康复,然后就可以快速减药、撤药,塑造出更好的学习状态,回到学习轨道;甚至能塑造出越挫越勇的高逆商,后续的复发风险极低。

对于这套技术的发展和优势,我们的文章和视频已经介绍过很多次了。我们也多次强调,临床精准化心理干预技术不是唯一的康复手段,但确实非常深入,非常高效,大大缩短康复时间。

可最近,有些网友留言质疑这种“高效”。他们认为:

“高效就一定是好的吗?如果一味追求效率的话,这反而会不够深入,保证不了质量。”

“现在的社会化大生产、企业管理就是太追求效率了,生活节奏超快,大家都活得很累,也活得很没有质量,咱们就是吃了追求效率的亏,居然还讲效率?”

我认为,这部分网友对“效率”这个词相当的敏感,一看到就容易从负面角度去理解,有可能在这方面有一定的叠加性心理创伤、以及不理性的认知。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这部分网友混淆了“社会上一味追求效率、节奏快”和“精神心理障碍高效康复”这两个概念。

当然,我们也有不足之处,之前没有意识到会有读者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也没深入地把这个问题说清楚。所以,这篇文章正好有机会深入解释。

为了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加快工业革命的速度,人类社会确实曾一味追求“高效”——做决定要快,生产要快,销售要快,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也要快,仿佛一刻都慢不下来。

这种快带来蓬勃的经济增长,社会中的财富增多了,但也带来很多无法忽视的“副作用”。比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产品质量下降,很多人的心理和情感需求得不到重视和满足,很多社会问题被暂时地掩盖、后续爆发出来……

所以,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物质的需求得到满足了,越来越多人意识到“效率至上”这种单一价值观的危害。

近几年,社会上很多人放慢了节奏,不再过度追求效率和利益,反而是享受生活的过程,向内追求精神上的滋养和富足。就算是社会生产,很多企业也倾向于“慢工出细活”,宁愿放慢速度,也要追求更高质量的产品与内容。

对于国家和全人类来说,更不能只追求眼前的经济增长和财富,还必须考虑到可持续发展,否则就是竭泽而渔,最后地球资源竭尽时,蒙受灾难的还是人类自己。

所以,上面网友所质疑的“一味追求效率”,主要说的是这个概念下的“效率”。

很多人确实深深受到“一味追求效率”的伤害。比如,很多学生已经很压抑了,人生缺乏目标和意义感,他们想慢下来调整自己,哪怕做一些看似无意义的事情放松自己,但老师和家长还一味逼迫他们“刷题、刷题、刷题,必须提高得分效率”;

很多自称“社畜”的打工人,已经很累很疲劳了,但上级还不断催自己写方案、交报告,“你要提高效率!”有的打工人甚至深深怀疑自己的工作价值,现在什么都追求短平快、追求效率,还有人在乎品质吗?

我能够理解这部分人内心的痛苦和无奈,在某种程度上,这部分人遭受过“过度追求效率”的叠加性心理创伤,所以一跟他们说“效率”“高效”,他们就很抵触,忍不住质疑。

如果精神心理障碍的治疗方法也是极端地“追求效率”,忽视深层次问题和治疗“质量”的话,那我也会坚决反对。

而且这种方法确实存在,至少存在过。临沂四院网戒中心的“杨叫兽”杨永信,就是用这种方法“治疗”精神心理问题的——无论孩子是什么问题,都给他们实施电休克治疗,孩子非常痛苦,他们立刻听话,当场给父母下跪忏悔,表面来看,症状立刻全无。

这真是太“高效”了,一个小时都不用,简直立竿见影。但这种“效果”的背后,是孩子们深深的恐惧,更剧烈的痛苦,导致了更加严重的精神心理问题。当年,我是国内第一个公开抨击杨永信的精神科大夫,并独自坚持了10年。

但临床精准化心理干预的“高效”,完全不是这种情况。

其实确切来说,临床精准化心理干预是因为“精准”、“深入”地解决了病灶,所以实现了高效康复,患者快速恢复正常,甚至具备更优秀的性格。

也就是说,是因为足够深入,所以高效。高效不是单纯的目的,而是结果。在这种情况下,“深入”和“高效”是可以同时实现,“鱼与熊掌”是可以兼得的。

就好比一台非常复杂的仪器,其中一个很隐蔽的零件坏了,导致运作不顺畅。如果维修师傅看得不够深入,可能只会定期给仪器加点润滑油、表面做些修修补补,仪器确实顺畅起来了。但可以预见,仪器很快又会出现问题。

可如果一个经验老到的师傅,检查得非常深入,找到了“病根”,一下修好了那个隐蔽零件,这台仪器瞬间就好了起来,也不反复了。难道我们要盲目质疑、甚至拒绝这种深入带来的高效与深入吗?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这个道理并不难懂。

所以,临床精准化心理干预的“高效”康复,跟有些人理解的“一味追求效率”,这不是一码事。

03、精神障碍并非遗传性疾病,是可逆、可治愈的

可能有的网友仍有疑问:

何医生,既然这么说的话,为什么主流精神科专家、心理专家,都说精神心理障碍的康复“又快又深入”是不可能的?

这个问题,跟主流精神医学对精神心理障碍的理解,以及主流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深入程度”有关。其实我们在文章、视频中也已经分析过很多次了。

主流精神医学认为,抑郁症、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的病因不明,跟遗传因素、神经递质浓度等生物学因素有关,也跟后天心理社会因素有关。

虽然说是这么说,但其实主流精神科大夫们都倾向于认为“基因遗传因素”是主要原因,心理社会因素只是诱因。

因为,精神障碍有非常明显的家族聚集现象,如果父母是患者,孩子很有可能后期也得病。而且,从表面来看,很多患者没有经历多大的挫折和打击,大夫认为患者的经历不足以令人患病,那就自然觉得是先天因素导致的了。

所以,如果患者、家属要求主流精神科大夫“深入”地解决精神障碍,解决病根,很多大夫会觉得这不可理喻,“病根是你的基因有问题,这怎么解决?这个病就这样,能控制症状就不错了”。

基于这种理解,主流精神科主要是对症治疗,大部分精神科大夫还是依靠“三板斧”——药物治疗、物理治疗以及保护性约束。而且,精神医学不断改进这些方法,非常追求“效率”。

比如,科研人员会研究更快起效的药物,所谓的“神药”艾司氯胺酮就是此类。最近精神医学也开始重视“精准治疗”,不过这指的是对患者的基因进行检测,精准地查找出对患者最容易起效的药物。

在精神科物理治疗中,改良电休克治疗(MECT)也非常“高效”,控制效果立马见效。当然,通电时,患者不会感到痛苦,这不是杨永信的那种“电击疗法“。

某个程度上,这种追求效率是有必要的。有的患者病情危急,如果不赶紧控制症状,他们会伤害自己和别人,造成不可挽回的悲剧。这时候的追求效率,是为了争取到后续深入解决问题的时间和机会。

所以,病情危急时,患者和家属不要盲目拒绝精神科的治疗。只是咱们心里也要有数,这种方法只是控制症状,治标不治本,而且忽视了人格异常的问题,我们不要过分依赖。

那么精神障碍的主要病因真的是遗传因素吗?对此,我们也分析过很多次了。

直到今天,科研人员仍然没有找到任何的证据证明精神心理障碍是“基因遗传性疾病”,而人类基因组计划花了30年,投入了巨大的资金,至今都没找到常见精神心理障碍的“致病基因”。

希望患者、父母不需再因为“遗传因素”感到焦虑,父母也不用觉得自己携带了“不好的基因”并内疚。

当你们听到、看到“双相障碍遗传度70%以上,甚至高达80%”、“精神分裂症的遗传度也高达80%”,“40%—70%的抑郁症患者具有遗传倾向”这种信息时,请理性对待,甚至忽略即可。

很多精神科大夫说“遗传因素”,一方面是他们的知识未更新,有很大的认知边界而不自知,另一方面是他们采取了不理性的归因模式,不反省自己的诊疗方案存在哪些问题,而是有意无意地“甩锅”给“遗传因素”。

总而言之:抑郁症、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不是遗传性疾病,它们是可逆、可治愈的!

04、精准精神心理学时代,深入与高效可以兼得!

至于主流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流派,它们确实意识到了精神心理障碍的主要病因是心理根源上的问题,光对症治疗是不行的,必须深入地解决“病灶”。这一点是非常值得认可的。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主流心理学理论目前没有能力做到足够的深入,没能找到并处理病灶。只是很多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还没有意识到罢了。

从精准精神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抑郁症、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等常见精神心理障碍的主要病因很明确——是后天形成的病理性记忆,比如叠加性心理创伤、叠加性心理渴求、不理性的归因模式等。

但这些病理性记忆中,有大部分储存在内隐记忆层面,患者根本想不起来,患者家属也缺乏意识。所以,很多患者的症状显得“莫名其妙”,特别顽固,患者明明道理都懂,但症状就是无法消除。

对于内隐记忆层面的病理性记忆,主流心理学流派是难以触及的。比如精神分析流派,它指出,个体有很多问题是自己意识不到的,是“潜意识”里的,所以精神分析师要帮助个体“把潜意识的问题意识化”,从而完善自我。

如果把这里的“潜意识”理解为“内隐记忆层面”的话(其实两者并不完全一致,我们后续再深入分析),精神分析流派的出发点是好的,确实很想实现深入的治疗。

可惜,精神流派所采取的方法是漫长的谈话、自由联想等,这都停留在人的外显记忆层面,很难进入到的内隐记忆层面。

对于患者的问题根源,精神分析师往往只能靠自圆其说,也就是推断,然后来访者从推断中得到一些积极的感悟,慢慢地、部分地修复一些自己也觉察不到的病理性记忆。所以这起效非常、非常慢。

而认知行为疗法(CBT)其实不太追求“深入”,它致力于改变个体的不良认知和行为,然后带动个体的情绪发生积极变化。

这确实是很有意义的。因为如果情绪变得正性了、认知变得理性积极了,这也有助于患者的生活进入良性循环。患者不断在积极情绪体验中,逐渐部分地修复一些自己也觉察不到的病理性记忆。

但CBT并不追寻这些不良认知是从哪里来的,怎么解决。这导致患者容易反反复复,效果不稳定,有的患者感到很失望,停止了;有的患者则要花几年的时间,才能慢慢调整过来。

说得直白一些,主流心理学流派是因为不够深入,无法精准找到“病灶”,所以慢;而不是因为深入,所以慢。

希望大众要理性地认识到这一点,不要混淆了因果关系。

从这个角度来说,再次强调,临床精准化心理干预就是因为真正做到了深入,所以才高效。

比如我们经常举的一个真实案例,抑郁症患者乐菱有个很奇怪的症状,几乎每天一到黄昏,啥也没发生,但她会突然感到很压抑。如果她看到晚霞的话,会忍不住眼泪哗哗地流,她也不知道为什么。

主流精神科大夫解释不了这种症状,很可能认为是“原发性抑郁症”或“生理性抑郁症”,并会解释这可能跟患者的大脑神经递质、生物节律异常有关。

不同主流心理学流派有不同的解读,精神分析会说这是潜意识的问题,然后花大量的时间跟患者交谈,了解患者的种种想法和经历。

但利用临床精准化心理干预进入乐菱的内隐记忆层面后,发现她以往在黄昏时,遭受过很多叠加性心理创伤事件,所以她一进入黄昏,大量心理创伤马上被激活,所以出现强烈的负性情绪。但是她早就忘记那些心理创伤事件了。

而精准化心理干预将乐菱遭受的叠加性心理创伤修复后,这个症状很快就消失了,效果也非常稳定,非常好的诠释了什么叫做“高效与深入,都可兼得”。

最后,无论是对于精神科大夫、心理从业人员,还是社会大众,希望你们都能意识到,精神心理“盲人摸象”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精准精神心理时代已经到来!抑郁症、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等主要精神障碍的病因不需再“靠猜”。

从精准精神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精神障碍、重性精神障碍(也即是大众所说的“重性精神病”,比如双相障碍),实际上就是病理性记忆的数量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而病理性记忆又至少包括叠加性心理创伤、叠加性心理渴求以及不良的归因模式。

当患者的主要病理性记忆得到精准化的修复,培养出理性的综合性归因模式,再结合深入的家庭治疗、高逆商的塑造,患者能快速走向康复,复发的可能性非常低。

在这个时代下,“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观念已经过时了,主要人格异常背后的主要病理性记忆能得到修复,人格的成长和完善是可以快速实现的。“江山易改、本性更易移”!

当然,对于一些不严重、不主要的病理性记忆,确实没有必要每一个都进行高效化、精准化的修复。当患者走向康复后,他们自然会在生活中进入良性循环,能力和自信不断提升,这些“小病理性记忆”自然就得到疗愈了。

通过临床精准化心理干预,很多青少年患者快速走向康复,人格异常也得以扭转,还变得比同龄人更加成熟、睿智。

比如最近我们提到的抑郁症康复者俊辰,他一度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出现了偏执型人格异常。但他现在不但能正常学习、生活,还比家人更理性、情绪稳定,仿佛脱胎换骨。

当然,这里再次强调,虽然临床精准化心理干预既深入、又高效,但它不是唯一的康复手段。

如果患者父母能有意识地掌握精准精神心理学知识,用高效的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大脑,学会开展“自我家庭治疗”,患者的心理根源问题也能得到深入的解决,逐渐走向康复。虽然相对慢一些,但也比只接受精神科治疗、主流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更快。

后续,我们会推出“自我家庭治疗”的专栏,希望能帮助更多患者家庭深入地解决问题,真正实现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