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投身支教项目,远赴广西百色市凌云县乡村,用热血和青春,架起了一座通往未来的桥梁,用教育改变乡村孩子们的未来。

那些曾经羞涩、迷茫的孩子,在他们的陪伴下,变得对自己充满信心,对未来充满希望。他们与山区孩子“双向奔赴”,也支教中遇见了更好的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董春浩老师和同学正在学习课外书。

从1年到10年

10年间,三尺讲台前,用一支笔、一本书、一堂课,传播知识,答疑解惑,点燃孩子们心中的求知灯塔。凌云大山里的学子走进了大学殿堂,开启了崭新的人生阶段。

自2014年起,一批批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支教团的青年们志愿者们前仆后继背上行囊、怀抱爱与知识,以“接力棒”的方式,先后深入广西凌云县下甲镇、沙里瑶族乡等地,为孩子们点亮希望的微光。

10年来,支团的志愿者们带着新颖教学方法和先进的理教学念,持续深耕、日积月累,不断推动教育以“接地气”“有人气”方式赓续凌云大山学子,10年间累计授课超过7万课时,批改作业44万余份。学生们的成绩得到显著提升,授课班级成绩均名列学校前茅,获得了当地领导、老师、家长和学生们的一致认可。

10年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始终坚持“忠诚、求实、勤奋、创新”的校训精神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积极响应党和人民的号召,赓续凌云县的支教任务,不仅对凌云县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发挥了积极作用,更产生了广泛深远的社会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冯昌硕老师正在上体育课。

从单学科到多学科

伴随着天边第一缕晨光,孩子们就要去上学。一路桑叶园为道路两边缠上绿色的玉带,云雾缭绕、日气升腾,在这云山之间坐落在广西百色市凌云县彩架村中国工农红军凌云彩架红军小学同学们洪亮的晨读。

每到下课同学们不停的叫到冯老师、董老师,现在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两名研生。于2023年9月在中国工农红军凌云彩架红军小学支教。

下课后,学生们团团围住了他,“冯老师,我还记得您上的第一堂课是介绍北京,纪录片中航拍的北京真的让我震撼。当时我就下定决心,要努力学习,将来走出大山看看世界。”还有学生拿出了冯昌硕送给自己的书,扉页上写着鼓励的话。

当被问起如何看待支教老师这个身份时,冯昌硕说:“想要提高学生成绩,但不能仅仅盯着成绩,拓展学生的视野同样重要。当他们认识到山外世界的绚丽多姿,对未来生活有了憧憬和期盼,自然会激发学习的内驱力,自我鞭策、自我反思、自我提高。”冯昌硕告诉笔者,自己教六年级1个班的数学,外加1个班的体育。同时,董春浩是一年级班主任教1个班数学,外加1个班体育课。我俩都是多门学科,上完课后和学生们交流谈心带着学生打球充实学生的热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冯昌硕老师正在训练学生升国旗的步伐。

“冯老师,这次我数学又考了100分,下周升国旗的时候我要当旗手。说话的学生是班上一个调皮的后进生,当时我才进班,他脑瓜子灵活但学习有点困难,经常违反课堂纪律,爱出风头。我就给了他一个小本子,记录自己每天的表现,好的坏的都要写。他感受到了老师的重视,之后不仅以身作则,还把班级学习氛围拉上来。”冯昌硕满脸自信说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董春浩老师正在教学生升国旗敬礼手势。

用爱心铺就希望之路

董春浩经常和支教同学互相勉励,作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研究生,不仅要做好本职工作,还要积极发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深厚的学科优势,传递出属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精气神,教学上勇于争先,班级上敢于创新。

在一次家访过程中,董春浩一行得知学生家位于学校的西边。他们恰巧路过正在喂蚕的王应隆,于是上前问路。在交谈中,得知董春浩一行家访目的后,王应隆放下手中的活,热情地表示要带他们前往学生家。双方在流动与行动中实现了双向奔赴。

作为研支团的一员,像董春浩一样去年9月到凌云县支教的人民公安大学志愿者有7人。学校经过简历筛选、个人答辩、课程试讲,综合考察其学业成绩、志愿服务经历等因素后,遴选出一批品学兼优的学生组成研究生支教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董春浩老师正在上数学课。

10年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研支团数以百计的学子在群山之间播撒爱和希望,上讲台、下基层、授知识、习见闻,以教学实绩和志愿精神连接起大山深处的孩子们架起通往广阔天地的桥梁。

董春浩表示,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民公安大学青年加入研支团大家庭,薪火相传,通过资源整合实现“1+1>2”的联动效果,以“造血式”服务助力国家教育事业发展,与孩子们携手跨越山海,共赴锦绣未来。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