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底,蒋介石将中央军调到太原,直接逼近潼关,此时“校长”的用意也很明显:先让杨虎城与张学良摊牌。

那段时间,西安的学生们正在高喊着“一致抗日”的口号,并前往临潼向蒋介石请愿,张、杨两位将领经过思考,最终决定发动兵谏,杨虎城为了确保兵谏万无一失,找来了孙蔚如、李兴中等猛将,后来,孙蔚如在抗战中爆发的能量也是远超想象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陕西军的灵魂人物

孙蔚如的人生起点开始于一个书香门第,本该捧起书本的他,却爱上了戎装。

1915年,他从西安陆军测量学校毕业,并正巧在青年时期赶上了孙中山先生提出的“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进步思想,那时的他,也当即认为自己已经找到了正确的人生方向,因此加入了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中华革命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杨虎城之所以选择他,也是要从这个时期开始说起。

从1922年,孙蔚如被调到了杨虎城所率领的第三路军第一支队工作,平日里,他所表现出来的韧劲也得到了杨虎城的欣赏,两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第二年杨虎城领导西北军驻防陕北三边地区,而孙蔚如就负责帮助杨虎城创建军事教导队,这就能说明孙蔚如的地位。

这个军事教导队又持续让杨虎城收获了更多人才,张汉民、吴岱峰等在这一时期的身份都是进步学生。

身逢乱世,总是会有一些出乎意料的情况出现。

当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成立国民革命军后,立即邀请孙中山北上,杨虎城的西北军积极响应,部队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而孙蔚如就在部队里担任参谋长的职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待到1926年,军阀吴佩孚的人马迅速入陕,孙蔚如与杨虎城亲自来到城池的东北角坚守,这一守就是8个月。

在中国近代军事史上,“二虎守长安”一直都是经典守城案例,若是没有孙蔚如,杨虎城是否能完成这一仗都是不好说的。

如此情分下,孙蔚如越来越受重视,有段历史可以证明:当杨虎城于1928年前去日本考察时,第十军的军务就由孙蔚如暂管。

那个历史时期,正是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的时期,孙蔚如虽作为国民党的一员,他其实还是同情革命青年的,并说过:“蒋介石反动派杀害进步人士的行为是恶劣的,会损伤国家的元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久后,当蒋介石拿到机密文件让孙蔚如部“清剿”时,孙蔚如命令时任炮兵连长的孔从洲为40名暴露的共产党员开了“护照”,并以“遣送编余军官”的名义让他们离开,还给了路费。

杨虎城与孙蔚如相识的最初十年里,孙蔚如一直不畏艰难险阻并跟随杨虎城出生入死,杨虎城的西北军成为了名震全国的精锐之师,孙蔚如也愈发得到了器重。

然而,即便杨虎城手握重兵,人生其实仍然不由自己控制。

九一八事变后日寇占领了整个东北,北洋余孽吴佩孚在国难当头造成了西北危机,杨虎城力求平乱,并让孙蔚如出山。

会宁首战,孙蔚如仅仅用一团之兵力便全歼守敌,吴佩孚迅速逃往天津,这才使得西北局势重归稳定。

1933年,朱毛红军发表“共同抗日”的口号,孙蔚如也在等待蒋介石的消息,没想到蒋介石却熟视无睹,也没有出兵东北扫除日寇的打算。

这让孙蔚如十分愤怒,并写了一封给红四方面军徐向前、陈昌浩的信,上面说:当前日寇凭陵,国事安危,凡有气血者,莫不痛心疾首。

红军需要采购物资的时候,孙蔚如也总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将一些通讯、医药器材派人送到川北地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没想到,蒋介石却不断“加码”,1935年秋天,他命令孙蔚如移防关中、陕北一带,让他们与中央红军对峙,孙蔚如的态度一如既往,他就是要走“合作抗日”的正确路线。

毛主席对孙蔚如的看法一直都是正面的,他还给孙蔚如写过一封密信,表达了赞赏的态度。

时间来到1936年末,杨虎城召开了一场秘密会议,与会者还有孙蔚如、孔从洲等心腹,他直接表明:捉蒋抗日。

这样的想法正好是与孙蔚如相同的,孙蔚如当即表示:“要干就干到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西安事变前,孙蔚如就担任西安戒严司令的职务,这为张学良与杨虎城提供了很便利的行动条件;西安事变的当天,孙蔚如命令三十八军从延安洛川撤离,还布置了要将余粮、油、军服保存好的任务,方便红军出山抗日时接收。

那会,孙蔚如的心情必然是复杂的,他知道杨虎城已经落入“死局”,以蒋介石对权力的把控欲望来看,兵谏是他最不能接受的,到时候杨虎城生死难料,而蒋介石也不能直接除掉。

那位自己追随了十余年的老上级前途一片黑暗,接下来的路,只能靠他自己了。

果不其然,西安事变后蒋介石被送回,杨虎城被迫出国,孙蔚如也顺理成章成为了杨虎城原部队的统帅人物,他的身份是三十八军军长与陕西省政府主席,可谓大权在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刻,孙蔚如终于能去实现自己的抱负了,3万多三秦子弟,将在他的命令下作战。

他以省主席为名利用各种机会动员和唤起民众抗日,还说:“我们以积弱之国而与强暴之日本抗战,欲求寸土不失,每战必胜,是不可能的事,我们的战略应当是消耗战与持久战,目的是最后的胜利。”

站在回顾历史的角度来看,孙蔚如的眼光同样是深远的。

接下来,就是他大展拳脚的时候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力挽狂澜的中流砥柱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孙蔚如及时组织起兵力加强河防,并派出了17师的赵寿山和177师529旅的许权中前往华北前线阻敌,而许全中还是中共党员。

保定、娘子关等诸场战役中,部队都打出了西北军的水平,为部队“以小胜换大胜”、“空间换时间”都赢得了充分的时间。

第二年,孙蔚如再度派出部队在晋东南的长治、高坪地区与日本进行游击作战,他始终将八路军视为自己人,为了策应5月份的徐州会战,孙蔚如也果断派177师师长李兴中率部收复晋西南的永济、虞乡等13县,这为后来大军东渡抗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台儿庄大捷是一次重大的胜利,它一举粉碎了日寇的企图,振奋了全国军民的抗战决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