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佑是人民军队的一员虎将,如果用两个词来形容他的人生那就是传奇、坎坷,他参加革命的时间早,但很快打出名气,20岁就担任了红三军团的师长。

可往后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乃至建国后,任职都不是那么顺利,尤其是解放战争初期,他曾被接连拒绝过两次。

红三军团的老领导黄克诚甚至说:如果他来,就把我师长让给他。两人的关系按道理来说还不错,为何黄克诚却是如此态度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李天佑抗战时期没有离开军队,那他的履历会更加耀眼,奈何1938年5月他就因病离开了一线,辗转延安、西安治疗未果,最终只好前往苏联就医。

这一去,就是1944年才回国,此时已经没有合适李天佑的位置,所以就一直留在陕北,他在抗战时期的职务也因此停留在343旅代旅长上。

1945年日本投降后,李天佑跟随林总从延安出发重返战场,本来是要去山东,半路接到新命令出关作战。

无论山东还是东北,中央都是让林总去当军队的负责人,可李天佑的职务确实不好安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出关的部队来自五湖四海,各个根据地都有,李天佑要空降,也只能空降到熟悉的部队去。而他抗战时期任职过的343旅,后来由杨勇挑起重任,大部分留在关内作战。

想来想去,就新四军第三师合适,毕竟该师师长是老上级黄克诚,按道理来说可以接纳他,可黄克诚态度却非常抵触。

东北局致电中央请示,想任命李天佑为第三师第一副师长,原来的副师长刘震、洪学智都滑落一个名次,中央同意了。

但电报传达至第三师后,黄克诚大皱眉头,认为这样很不妥,因此没有将电报在师里宣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天佑不知这些情况,带着任命就去了第三师,如此一来,事情就藏不住了。

然而黄克诚还是没走那一套欢迎程序,反倒致电中央说如果李天佑一定要过来任职,请解除自己的师长,让李天佑担任。

黄克诚可是第三师的主心骨,此时东北尚未整合完毕,他如果被已调走,第三师人心就散了。所以中央考虑再三,没有对第三师进行人员调动,将李天佑的任命撤出。

这就奇了怪了,黄克诚是出了名的公正、有党性,李天佑跟他还有旧,为何做出这种看似不近人情的事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倒不是自己恋权,只是考虑的角度不一样。

黄克诚在跟中央的电报中说,此时的第三师已经有刘震、洪学智两名副师长,本来一个师人数就不多,没必要把指挥机关弄得那么臃肿。

而且黄克诚和李天佑都是红三军团的人,第三师的根源却是红25军,将李调来,领导班子都由红三军团的人做主,担心原红25军的人会有意见,影响团结。

这并非危言耸听,第三师主要由八路军344旅的一部分组成,而黄克诚刚被调到344旅担任政委时都受到了抵触,用了很长一段时间才将队伍磨合好。

李天佑突然空降,下面的人想必也不会服气,正值刚刚出关急需扩张的重要时间节点,不宜增添那些不稳定因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克诚思考得很全面,第三师是跟随他多年的队伍,他态度如此坚决,林总也不好强行把李天佑安插进去,使得李天佑很长一段时间都在二线军区任职。

直到1947年,李天佑终于迎来指挥野战部队一纵的机会,只是这次安排,林总同样受到了抵触。

这年1月的双城会议,林总找到时任东北民主联军一纵司令员的万毅谈话,说想让他跟李天佑对调,去担任松江军区司令员。

万毅东北讲武堂出身,早年在张学良麾下任职,抗战时期投向八路军,在山东滨海地区打出赫赫威名,日本投降后又随罗帅进入东北。

倒不是说万毅不强,但之前有几战确实没达成野战军司令部预想的战果,所以林总准备将更善于进攻的李天佑换上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万毅接受过系统化的军事训练,只想在第一线作战。且他跟李天佑未曾接触过,并不觉得自己不如李天佑,所以就固执地摇头拒绝。

林总给他做了好几次思想结果都没用,最后甚至吵了起来。奈何吵也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林总最后给出两个选择,一是原命令不变,去松江军区当司令员,二是留在一纵,但要转为政委。

万毅很不高兴,去找到山东时的老上级罗荣桓诉苦。罗帅安慰一番后,他的心情稍有好转,随即犹豫着问:如果我能继续完成任务,你们还会支持我吗?

毕竟突然被调离,肯定是上级有所不满,万毅虽想留在一纵,但也有些不自信了,好在罗帅只用一句话为他定心:只要你有能力完成任务,我们都会支持你的。

万毅终于笑了,选择接受林总的第二套方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天佑上任后,一纵很快就在战斗中展现出不同的面貌,与他配合的万毅也由衷感叹:都说李天佑是红军中的优秀指挥员之一,现在我服气了,我要向他学习打仗。

本文开头说过李天佑的人生有一个关键词是坎坷,接下来的经历就符合这个词。

在著名的辽沈战役中,东北野战军很多名将大展身手,刘震、梁兴初、吴克华等纵队司令员都有非常亮眼的表现,然而一纵却是总预备队,基本没有露脸。

平津战役中,李天佑在天津打得很好,却还是被总指挥刘亚楼压了一头。

新中国成立后,李天佑在老家广西剿匪进展缓慢,被中央点名批评几次,他都无奈自嘲:打了一辈子仗,没被毛主席批评过,没想到却在这土匪上摔了跟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5年全国军区改制,上将基本都是大军区正职或中央部门的重要岗位,李天佑同时期却在南京军事学院学习,57年才毕业担任广州军区副司令员。

明明那么高的起点,也很得领导赏识,可履历只是如此,对他来说绝对属于坎坷了。

1970年9月,李天佑在北京病逝,终年56岁。他的妻子痛苦地说:16岁当连长,20岁当师长,他连去世也比别人早。

哎,太过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