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开国上将杨成武将军出版了一本名叫《战华北》的回忆录,请老首长聂荣臻作序。

聂荣臻欣然同意。等他写完之后,人们惊讶地发现,聂帅居然在这段序言中若有若无地诉说了一段委屈。

聂帅如此说:

“平津战役之前,华北打的大仗不多……1948年下半年,华北组成了三个兵团,只要需要,是可以打一些大仗的。但是当时,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已经对全国解放战争酝酿了一盘好棋。……”

虽然时间已过去近40年,聂帅说话也非常讲究,仍以顾全大局的姿态回忆那段历史。但他的话仍透露出一个事实,自1946年至1948年年底,华北部队没有打大的歼灭战是无可争议的事实。

这多少影响了华北部队出生的各位将军的功勋评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华北部队开国将帅比例少

25万大军的华北部队出来的开国将帅,比例并不是很多。例如,在开国十大元帅中,朱德、叶剑英二位长期在中央,彭总代表红一、一野,林、罗代表红一、四野,刘伯承代表二野,陈毅代表新四军和三野,贺龙代表红二、六军团,徐向前代表红四,聂帅代表红一和华北部队。这倒还可以说分庭抗礼,到了十大将层面就不行了。

在开国十大将中,四野出身的有三位,萧劲光、谭政、黄克诚,华东部队出身的有两位,粟裕和张云逸,陈赓代表二野,许光达出身一野,徐海东是红十五军团的代表,王树声是中原军区的代表,罗瑞卿是华北部队的代表。华北仅一位。

再到开国上将层面,华北部队的比例少就更明显了。

一野有5位开国上将,分别是张宗逊、甘泗淇、王震、彭绍辉、贺炳炎。

二野有7位开国上将,分别是李达、陈锡联、谢富治、杨勇、苏振华、郭天民、阎红彦。

三野有8位开国上将,分别是唐亮、钟期光、王建安、陈士榘、宋时轮、叶飞、韦国清、张爱萍.、宋任穷。

四野最多,14位开国上将,分别是邓华、刘震、刘亚楼、李天佑、李聚奎、肖华、肖克、陈伯钧、周纯全、赵尔陆、洪学智、黄永胜、韩先楚、赖传珠。

华北部队5位,分别是周士第、王新亭、杨得志、李志民、杨成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成武、杨得志、杨勇

华北部队虽说与一野持平,但是大家看看一野的实力。彭总刚当西野司令员之时,麾下仅有可怜的2.2万人马。到解放西安、进军河西走廊之时,也才15万多人。后来是华北部队调来两个兵强马壮的兵团,才得以补充起30多万人。

而华北部队最多时达到25万人马,比西野多10万人,与1948年淮海战役爆发前夕的中原野战军不相上下。

这还不算转到地方工作的那些领导人,像元帅级别的邓小平(二野),至少大将起步的李先念(中原军区)。

说到底,华北部队还是很吃亏的。

评开国将帅,战功是极为重要的参考标准。

华北部队在解放战争关键的前三年没有打大仗,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那么,有强兵如此,为何中央有意控制节奏和规模,不让华北大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