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山浅,见山肤泽;游山深,见山魂魄。“五一”期间,上海画院画师庞飞在天马山写生游历时,无意中发现一处摩崖石刻“㫰(làng)甲岩”。经人文松江创作研究院副院长常勇的进一步考证,找到了“㫰甲岩”的出处,并得出其应为南宋至明代石刻。眼下正值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开展之时,这一发现意义非凡,也是对国际博物馆日最好的献礼。

初夏时节,天马山上绿树成荫,百鸟争鸣。从东大门进山沿着山路一直往西走不远就来到天马山著名的景点“饮马池”。顺着池边往里走,“㫰甲岩”石刻就藏在饮马池后面的崖壁上。因为被苔藓覆盖,石刻并不显眼,仔细辨认方能认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常勇通过现场勘察并翻阅了大量资料,发现“㫰甲岩”这三个字仅见于清代周厚地的《干山志》。书中引用明代吕廷振的《干山杂志》说,“㫰甲岩”是宋建炎时,银甲将军周文达㫰甲的地方。“松江方言里有‘㫰衣裳’的说法,‘㫰’就是晾晒的意思。在古代,‘㫰甲’不仅是武将答报君恩、昭示忠心的一种夸耀行为,也有马放南山,解甲归田之意。这与天马山这里的地貌形势非常契合。”常勇介绍。

在进一步查考清代周国宾《湾周周氏世谱》等资料后,常勇认为,“㫰甲岩”三个字大概率是周文达镌刻于南宋绍兴二十七年,也就是他在天马山修筑护珠塔时的1157年。摩崖石刻镌刻的时间下限应该是明代吕廷振著述《干山杂志》截止的1643年,也可能是其子孙后代纪念先祖功业而刻。“‘㫰甲岩’摩崖石刻的发现,不仅印证了《干山志》的记载,也为天马山增加了一个新的文化景观,为松江‘文博之府’建设增添了新的注脚。”常勇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站在饮马池前环顾四周,树木丛生、植被茂盛,并没有空旷的晾晒之地。常勇解释道,根据史料记载,天马山原先比较荒芜,并且这里处于南高峰,当时应当光照充足,正是晾晒银甲的好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后,记者又来到松江区博物馆,博物馆收藏有线装本《干山志》,为乾隆丙午(1786年)周厚地编,1948年天马山中峰寺通量抄本。据研究馆员杨坤介绍,此书卷十记载了“㫰甲岩”这一古迹,“南高峰有石,镌‘㫰甲岩’三字,为宋建炎时,银甲将军周文达㫰甲处,下有饮马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