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5月17日是“世界高血压日”。提到高血压诊断标准,很多人都知道:未服用降压药,非同日3次的测量,最终收缩压大于等于140 mmHg 和/或舒张压大于等于90 mmHg,就是高血压的标准。

这个诊断标准已经施行了二十余年。但是,2022年11月13日,首部《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发布,将高血压的诊断标准由140/90 mmHg下调至130/80 mmHg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高血压标准为何下调?

诊断界值的下调,意味着干预(开始治疗或采取预防措施)关口的前移。旨在让更多人尽早关注血压并及时进行干预,以减少5-10年内,高血压带来的心脑血管并发症的风险。从这次标准的调整也可以看出,针对慢病管理的重点已经从治疗逐渐转向预防

血压介于130/80 mmHg和140/90 mmHg之间的人群,既往认为其处于“正常高值”,也被称作“高血压前期”人群。研究发现,这类还没有被诊断为高血压患者的人群,多半未得到及时干预,存在着潜在的心脑血管病风险。

最新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约有23.2%的成年人患有高血压,平均每4人中就有1人是高血压患者。而“高血压前期”的比例更是高达41.3%,这意味着还有4.35亿的国人是潜在的高血压患者。事实上,一旦踏入高血压的阵列,真正能控制好血压的患者仅占15.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新标准的制定主要是为了将防控端口前移,使更多过去“正常高值”人群被确诊,得以追踪监测、药物治疗和长期管理。越早治疗,获益越大,这将大大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风险和死亡风险。

高血压的危害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如果不及时控制和治疗,会对全身器官造成损害,包括心脏、脑血管、肾脏、眼睛等。

  • 增加心脏负担,导致心脏肥厚、心功能不全;

  • 损伤血管内膜,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

  • 损害肾脏功能,导致肾功能衰退、尿毒症等。

目前,高血压已成为全世界心血管疾病和过早死亡的主要原因。一般情况下,高血压早期通常不会有太明显的症状。当血压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可能会出现头晕、头痛、颈项板紧、疲劳、心悸等症状,长期持续高血压还可能发生严重的心、脑、肾等器官的损害和病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改善高血压,肠道菌成为新突破口

饮食、生活、环境、不良情绪等是目前已知的导致高血压的影响因素。那么这些因素是以什么样的机制来导致高血压的呢?

近年有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紊乱可能与这些因素导致高血压有关。肠道菌群作为人体的“第二大脑”和“最大的免疫器官”,菌株总数高达100万亿,是人体细胞总数的10倍。前沿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消化系统功能、代谢功能、免疫功能、神经调节、睡眠等都密切相关。一旦失调,会造成免疫平衡的破坏,影响代谢、交感神经等,直接或间接导致高血压的发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种类繁多的肠道菌群

那么,肠道菌群失衡为何会造成高血压?

肠道微生物是通过炎症和免疫反应来影响高血压的。例如,双歧杆菌参与机体的免疫系统的成熟及调节,是一种益生菌。但是在高血压患者的肠道菌群中,双歧杆菌的数目明显减少,血清及组织中炎性细胞明显增多。

研究还发现,高盐饮食会影响肠道内乳酸杆菌的数量和种类,同时还通过免疫反应影响血压。平时,肠道乳酸杆菌的发酵物能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抑制高血压相关的炎症及氧化应激反应。但是当肠道菌群自我分解后,释放的内毒素却可以诱发全身免疫、炎性反应,加重高血压相关的慢性肾病进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就是为什么肠道菌群失衡能造成高血压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肠道菌群的确可以影响血压值,但有的菌群可显著降低血压,对人体健康有利;有的菌群反而会升高血压,对人体健康无利。

除了高血压,肠道菌群失调还和睡眠障碍、肥胖、炎症、癌症、心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多种慢病有关。

其实,慢病的发展是个漫长的过程,与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环境息息相关,悄无声息地损耗着我们的生命。慢病早期关注、预防干预的意义要远远大于患病后治疗。追根溯源,提早干预,将一切可能发展成疾病的诱因扼杀在源头,同时及时就医检查和治疗,才是保持健康的正确方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