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故事中搜集历史

在岁月中见证辉煌

朱根华出生于穷苦的渔民之家,他卖过报、做过商贩,当过学徒工、杂工……他17岁前的经历与漫画几乎毫无交集。新中国的成立给了他新的生活和新的希望,也开启了他与漫画的不解情缘。从一张白纸到漫画家,朱根华用了40多年时间,他的作品《一门二徒》《返乡梦》《摇篮嫌小》《保驾》《有眼无珠》等,曾多次获中国新闻一、二等奖,全国漫画大赛一等奖。本期,我们将继续为大家分享燕达在住长辈朱根华的故事。

朱根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愿考上大学 进入空军总政治部工作

17岁的朱根华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求和对未来的憧憬,他瞒着父母偷偷去华东军事政治大学在上海的招考处参加了考试。顺利通过后,他不顾父母的反对,留了个字条,就直接去学校报到了。如愿进入大学过上了军旅生活的朱根华,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做一个正直的军人。

朱根华好打抱不平、乐于助人的性格,得到老师同学们的喜爱。由于品学兼优,他很快就先后加入中国共青团和中国共产党。华东军事政治大学的学习生活,为朱根华打开了一个新世界,让他感受到了人生的意义所在,那就是为建设新中国而奋斗。

临近毕业,军委来学校挑选优秀学生到北京工作,朱根华被空军总政治部的组织部选中。毕业后,朱根华来到北京工作,他被分配到了单位的统计科,每个月都要对枪炮弹药、飞机坦克数量及各种人员年龄、政治素质等进行调查统计,并上报最高领导。

就这样,朱根华在空军总政治部工作了四五年,然而突如其来的疾病又打乱了他的人生节奏。由于家里穷、长期的压力和高强度劳动,朱根华积劳成疾,肺和肾都出现了问题,最后不得不接受手术切掉了一个肺,需要进行长期疗养。

在疗养的过程中,朱根华也没有放弃自己最喜欢的爱好——漫画,他经常画一些政治漫画,给连队投稿。有一段时间,他还坚持向报社投稿,虽然经常被退稿,但他没有气馁,仍继续坚持创作。

转业进入杂志社 与漫画终身为伍

1958年,朱根华因身体原因,告别了军人身份,正式转业到《世界知识》杂志社做美术编辑,主要为杂志的封面、封底、画报等做设计,有时画一些国际政治漫画。那里有浓厚的研究国际时事的氛围,有众多新闻战线的专家,对朱根华的创作和技能提高是一个极好的阵地。

对于朱根华来说,漫画是他从小的爱好,也曾经改变过他的人生走向,如今能够直接从事这项工作,让他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快乐和无穷的动力。作为一位零基础的画手,朱根华无时无刻不在练习和完善自己的作品,希望能够站到职业画家的队伍中。

《世界知识》杂志社的工作让朱根华如鱼得水,杂志出版各种与世界知识相关的内容,让他逐步加深了对党和国家外交政策的理解,提高了对国际问题分析研究的能力,增长了许多国际知识,开阔了视野,也为他画好国际政治漫画打下了基础。

更幸运的是,那时中国的漫画界非常活跃,涌现出华君武、方成、丁聪、米谷等著名漫画家,他们也会画些国际漫画,还有很多名作传世,朱根华经常向他们请教,从他们身上汲取了丰富经验。

那时候,朱根华的家里或办公室里到处都铺满了画稿,散发着墨香。画国际政治漫画是个苦差事,很费心思,不仅要用心观察时事政治、掌握政策,还要有生活经验的积累。如果没有正义感和是非感,没有与腐败现象斗争的激情和才艺,就画不好漫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工作中的朱根华

朱根华非常勤奋好学,经常拿着自己的作品去向前辈们虚心请教,面对他的真诚与勤奋,前辈们非常感动,经常会给他专业指点,甚至帮他修改。在这样的氛围中,好学的朱根华在艺术实践的道路上,迅猛地迈进了一大步。

调入人民日报国际部工作

1986年,朱根华调到人民日报国际部,继续深入开展漫画创作,并发表了大量精品作品。

说起漫画,朱根华滔滔不绝。在他的理解中,漫画是从绘画艺术中脱胎而出的一种艺术形态,是美术中的轻骑兵。它简便、快捷、敏捷,是介于哲理和艺术、文化和绘画之间的临界艺术、交叉学科,以幽默、夸张、比喻和象征等表现形式在艺术领域独树一帜,有独特的艺术韵味。

朱根华觉得,漫画的核心主要体现在幽默泼辣、情理意趣兼有,笔墨不拘一格。早在17世纪,漫画便在欧洲兴起并广为流传,清朝末年开始在中国流行。百余年来,漫画艺术一直被人们称为“匕首”,就是因为漫画艺术能够直接、迅速、准确、形象地反映社会、显示生活,宣传歌颂真善美,揭露批判假恶丑,深得人民的喜爱。

不少人认为画漫画很容易,不会画画的人也能画上两笔,只要有点意思就行,绘画技巧全不重要。但朱根华说,实际上,漫画和其他画种不同,一幅国画、一幅油画,对景观人物可以纯自然地描绘,同样的内容、同样的形象可以不断重复,但漫画不允许。

漫画一幅要有一幅的意思,要有不同的内容表现,或批评、揭露、警示,或嘲讽、歌颂,这是漫画的灵魂。无论是构思和造型,还是内容、形式,漫画必须有幽默感和夸张性,这也是漫画成败的关键。因此,漫画和其他画种相比,在某些方面,可以说更难画。

华君武先生曾经在《我怎样想和怎样画漫画》一书中详细地介绍过漫画创作的全过程需要经过怎样繁复的劳作:有蜜蜂采蜜一般的生活积累,有勤奋的素描练习,有随时捕捉一闪而过的灵感,还有不厌其烦地修改作品。

朱根华说,一般漫画尚且如此, 国际政治漫画的创作难度更是可想而知。他的题材大多来源于近期发生的新闻纪事,但他又不能亦步亦趋地跟着新闻去表述,必须有自己独立的见解,用漫画独有的讽刺幽默手段,把最本质的东西展示出来,给人民以启迪,给敌人以打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根华漫画作品

手术台上仍不忘创作

朱根华认为,国际政治漫画首先是国际评论,它要求漫画家同时也应是国际评论家。朱根华常年坚持追踪国际形势,钻研国际问题,并收集了大量异国美术资料。他的座右铭是“不可得意忘形”,这里的“意”指的是漫画创作中的构思,即“点子”,“形”指的是布局构图、造型,没有对“形”的精雕细刻,漫画的幽默也无从体现, 因此二者缺一不可。

为了一张画的意和形, 朱根华总是废寝忘食, 反复推敲, 多次修改, 直到满意。1989年,朱根华得了结肠瘤,需要进行手术。术前,医生要往肚子里灌气,先把肠子灌胀。这个过程相当难受,很多患者都难以忍受,但朱根华躺在病床上没有呻吟哀号,而是一直在病床旁边的墙上用手指头比比画画。等护士把他推到手术台上,他还在那儿若有所思地比画,好像做手术这件事跟他没有什么关系。等从手术台下来,爱人问他手术前在那儿比画什么?朱根华轻描淡写地说:“我在画画啊。”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报纸的国际新闻版块上,经常能看到一首首读起来朗朗上口的诗句搭配一幅幅赏心悦目漫画的内容,这就是朱根华与人民日报总编辑池北偶合作的作品。

在人民日报社工作期间,朱根华几乎把时间都投入到了创作中,有人曾经说“入迷就像朱根华”,可见他对漫画的喜爱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除了画画就是画画,家里的一切事务完全顾不上。”他的爱人张慧娟说,有一次,她让朱根华帮忙去菜市场买点菜,结果他提着菜篮子出了门,回来的时候,菜篮子里什么都没有装,啥也没买回来。追问才知,他全程都在构思自己的漫画,根本忘记了买菜这回事儿,直接提着空篮子又回家了。

还有一次,儿子得了肺炎,张慧娟抱着孩子在儿童医院看病。医生让住院,可她没带那么多钱,就赶紧给朱根华打电话。说明情况,挂上电话,没过多久朱根华带着钱来了,可放下钱扭头就走了。张慧娟气不打一处来,抱着孩子追了出来:“你怎么就这么走了,帮我办一下住院手续啊,我抱着孩子干不了啊。”其实当时朱根华的脑子里又在琢磨漫画的事儿,根本想不到这些事。

那时候没有电脑和网络,需要记者编辑把稿子交到报社,再经过排版印刷才能印出报纸。所以,交稿时间都要预留出路上送稿的时间。如果报纸第二天要刊登特别着急的漫画作品,朱根华的同事就会骑着摩托车来他家里取稿子,人在家门口等着,而他就在屋里画着,画完颜料还没干透,就要赶紧送去报社印刷了。尽管这样,朱根华也会把精益求精的作品拿出手,绝不糊弄了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根华创作漫画时的照片

从一张白纸到漫画家,朱根华用了40多年的时间。他所创造的国际人物,有的惟妙惟肖,有的奸诈狞恶,有的傲慢不逊,有的卑鄙空虚,形形色色的形象为理性的题材增添了生动和趣味,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他的作品《一门二徒》《返乡梦》《摇篮嫌小》《保驾》《有眼无珠》等多次获中国新闻一、二等奖,全国漫画大赛一等奖,并出版了《朱根华漫画》集。

在朱根华的所有漫画作品里,与其说是精心描绘,不如说是真情流露。在他以漫画针砭社会时弊的同时,自身灵魂也得到净化;在鞭挞社会上假、恶、丑的同时,真、善、美也得到了张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根华漫画作品

年过九旬仍然关注新闻漫画发展

“画政治漫画非常辛苦,对画的琢磨很费心思,要用心观察时事,掌握政策,还要有生活经验的积累。如果没有正义感,没有是非感,没有对腐败现象的斗争激情,怕冒风险就搞不了漫画、画不好漫画。”几十年如一日地练习,朱根华的漫画有了自己的个性。他喜欢用短粗而果断的线条和黑色块塑造形象,通过画面黑与白的对比,呈现出一种黑白木刻画的风韵。他的画风有漫画大家米谷的影子,但又和米谷有明显的不同。

谈到如何提高漫画质量,朱根华说,漫画作者一定要有正确的创作态度,有清醒的头脑,有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强烈和鲜明的爱憎以及饱满的政治热情,要带着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激情去画,如果没有激情就不可能有感而发。一幅好的漫画作品,往往体现的是作者对事物的独到见解,并善于运用漫画语言来表现。但与此同时,漫画语言不仅要准确有力,更要把握好分寸,因为一个不留神,可能就招来麻烦。这样的麻烦,在朱根华的40多年的漫画创作过程中,他经历过太多太多了。

1992年,朱根华从人民日报社离休了,但他一直关注着漫画尤其是新闻漫画的成长与发展。“漫画创作不像中国画,可以反复地画,而漫画必须有新点子,不断有新意。在报刊上有时候能看到“撞车”的现象,问题就在于作者没有深入生活当中去,而是关在屋里‘闭门造车’了。生活是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要做一名合格的漫画家,拿出好的作品,作者必须先学会做有心人,光靠小聪明可不行。”

“要善于深入生活、积累素材,即便不能直接深入生活,也要间接地去体验。多读书、读好书,学会多吸纳知识,研究民间故事、神话、戏曲等,广泛收集各类对创作有启迪价值的资料,了解国家的有关政策法规,熟知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并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这样才能拿出受读者喜爱的作品。"朱根华希望漫画爱好者能创作出更多构思好、造型好、构图好、技巧好的作品来。

数十年来,在报刊编辑工作中,国际政治漫画作为国际评论或新闻的配角,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版面位置一般也小得可怜,常常被称为“豆腐块”“火柴盒”,这一点让朱根华觉得有些遗憾。

虽然已经90岁了,但朱根华仍然关心的是中国国际政治漫画在世界上的地位:“什么时候中国国际政治漫画能在我们的新闻界中拥有了自己应有的地位,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产生一批群星灿烂的世界级漫画家和大量无愧于时代的佳作,这才是我有生之年梦寐以求的。”

素材来源/《金色年华 流金岁月》

编辑/叶婷

审核/毕立伟

监制/李东辉

请您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