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在智力上总是低于孤立的个人,但是从感情及其激发的行动这个角度看,群体可以比个人表现得更好或更差,这全看环境如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社会的表态

官方定性:在江苏苏州6·24持刀伤人事件中,阻止犯罪嫌疑人袭击妇女儿童的伤者胡友平26日因伤重离世。苏州市已认定其见义勇为行为,正按程序追授其苏州市“见义勇为模范”称号。

注意加黑的字体,没有任何提及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字眼,而是将事件中的几方进行了社会化的定性——罪犯、伤者、阻止犯罪的见义勇为者。

但他们的身份,我们都知道。

罪犯的动机并未向外披露,仅披露了一句有关其社会身份的话:52岁近期来苏州的外地无业男子。

见义勇为的胡友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保护了更多的生命免遭伤害,用自己的生命拯救他人的生命——这当然是一个伟大的人。

相关的媒体也及时进行了稳定全局的表态,我相信这样的表态是客观的、公正的,无论对于已经牺牲的胡友平还是尚且活着的每个中国公民:

首先,这是偶发事件。

其次,事发时在场的其他中国普通民众也没有袖手旁观。

最后,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没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社会的反思

尽管主流价值观没问题,但我们需要警惕的是,极端分子的出现并不是没有原因的。

个中原因,正如主流媒体意味深长的一句话:社会是复杂的。

复杂的,其实岂止是社会啊。复杂的,还有人心、历史、现实等等。在种种复杂的元素长期碰撞交融的过程中,叠加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动、信息传播手段的进步、经济发展遭受的挑战,有一些人就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还有一些人,即便没有犯罪,但是对待社会事件缺乏理性深入的思考,也从中无法获得有益于自身生活的养分,反而是接受了某些错误思想倾向以及漠视生命、权利的错误价值观的误导,常年在网络上发布各种激进、戾气的言论,这样的现象也许是与罪犯实施伤害他人生命的犯罪行为同等恶劣的行为。

对于激进言论的有效治理,是一件更加复杂但不得不做的事。因为这些言论背后的危险倾向并不只是“发泄一下情绪”那么简单——事实已经证明,假借着某种宏大名义而不能平等对待生命的坏人,不能给普通民众带来任何好处,反而是让更多缺乏判断力的人陷入了虚无的仇恨与愤怒情绪。

这不利于我们的社会稳定,更不利于经济发展与个人幸福。

3.社会的底线

无论如何,一个成熟稳定的社会,应当有明确坚定的底线。

这条底线,就是正确的法律法规。

所谓正确,应当保障身处这个社会里的每一个合法公民都能切实享受到法律赋予其的合法权利,当然,与之对等的是履行合法且有限的义务。

尽最大限度地守住这条底线,则文明日渐强大,人心日渐健康,因为大家总体而言越来越平等,遇事越来越平和,不会有人突破底线去“侵扰”他人的基本权利,即便仍然有人过得不顺,也不会觉得是这个社会坑了他,规则整体而言是公正公平的。

遗憾的是,目前这种“突破”依旧不在少数。

冷漠且偏激的社会环境之下,胡友平这样的恪尽职守、勇于抗争、保护生命的行为就显得越发珍贵,站在她对面的那个52岁的犯罪分子,则显得越发猥琐愚蠢。我并不认为通过某些手段去表达自己的态度本身有什么是非,但有一个前提——不要伤害他人,这个暴徒假如把刀口朝向他自己,这样去表达他的观点,那我会敬佩他。

可惜,笨拙的懦夫,又怎么可能有这样的气度呢?

再次为胡友平默哀,向她致敬,她背后的社会,将在她身后,继续前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