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兆山,位于湖北随州、安陆、京山三市交界地带。为“楚北天空第一峰”大洪山向东延伸的一条支脉。这里山峦起伏,森林茂密,沟壑纵横,绵延数百里。向南是广袤富饶的江汉平原,向东是华中重镇武汉,向北是横卧在鄂豫边的桐柏山,离大别山原鄂豫皖苏区也只有两百多公里。这里地势险峻,战略位置突出,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鄂中白兆山主峰远眺(图片源自网络)

这里文化底蕴丰厚,历史悠久,是一座雄踞鄂中的道教名山。据史料记载:唐玄宗开元十五年,诗仙李白曾经隐居这里十年,也留下了无数文人墨客的足迹和不朽诗篇。更让他出名的是在抗战时期,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鄂中抗日根据地与新四军第五师指挥中心而名扬天下。

党中央高瞻远瞩英明决策,红军战将李先念率强师劲旅奔赴鄂中敌后创建抗日根据地

1939年1月17日,中共中央中央局、鄂豫边区党委指示:由红军战将,时任豫鄂边区军事委员会副主任李先念率领的新四军独立游击大队及随行干部160余人,从河南确山县竹沟出发南下湖北。

随后,部队一路征战,一路扩充整编沿途党组织掌控的抗日武装,队伍不断壮大,到达鄂中地区时,游击大队已有一千余人。在选择落脚点时,李先念以极其敏锐战略的眼光选择了位置优势极为独特的白兆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9年,李先念率领新四军鄂豫挺进纵队到达湖北京山八子门(图片摘自网络)

当时,武汉已被日军占领。2月12日,李先念到达随南大洪山脚下的长岗店。与撤退到此地的国民党湖北第三专员公署专员石毓灵谈判,并开诚布公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到这里来是受共产党的委派,前来鄂中地区参加敌后抗战。明确向国民党方面提出到鄂北府河、汉水之间的广大地域开辟抗日根据地,组织当地军民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在得到石毓灵的“默许”后,李先念果断率部进驻白兆山地区。

为了扩大白兆山抗日根据地的地盘,有力打击日、伪、顽敌对根据地的“围剿”。1940年3月,李先念派代表再赴随县澴潭镇(当时,随县县城已被日军占领,国民党县政府南迁澴潭),再次与石毓灵专员谈判,提岀要求将白兆山的北部区域扩大到随南均川、何店、贯庄一线,以扩大白兆山抗日根据地北部的纵深回旋区域,由于我方代表的据理相争此次谈判再获成功。

自长岗店谈判成功后,李先念司令员抓紧整编部队,先后整编了八路军退伍回乡战士许金彪组织的“湖北抗日游击队”400余人枪、鄂中区党委候补委员杨焕明掌握的“应山县自卫团”200余人枪、还会合了由豫鄂边区党委组织部长陈少敏带领的“信阳挺进队”200余人枪。后经中共中央中原局批准:将部队统一合编为“新四军挺进团”。

整编后的“新四军挺进团”,很快在湖北安陆县东部的赵家棚地区,建立了部队进驻湖北后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抗战时期,李先念(右)、郑位三(中)、陈少敏(左)战斗在鄂豫边区合影(图片源自网络)

1939年6月10日,著名的第一次“随枣会战”正酣时。李先念率部来到了白兆山西南麓的京山县养马畈、八字门地区,他和陈少敏等新四军领导人会见了鄂中区委负责人陶铸、杨学诚、夏忠武等同志,并向他们传达了中共中央和中央局刘少奇同志关于“整编扩大抗日武装,建立抗日根据地”的指示精神。随后,“新四军挺进团”与鄂中区委掌握的“应城抗日游击队”统一整编为“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这时的新四军部队拥有五千余人枪,并多次粉碎了日、伪、顽军对白兆山根据地的进攻。

1940年1月3日,“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在白兆山西麓组建。李先念任司令员,下辖六个团、三个总队;陈少敏代理豫卾边区党委书记。随后,纵队司令部、政治部进驻白兆山腹地的随南九口堰孙家大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随州曾都区洛阳镇九口堰村新四军第五师纪念馆门前广场(图片由孙纯东提供)

1941年1月,“皖南事变”震惊全国。随后,中央军委发布命令:重建新四军军部,全军整编为七个师。2月18日,中央军委电令“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五师”。李先念任师长兼政治委员、陈少敏任师副政治委员、刘少卿任师参谋长、任质斌任师政治部主任。

五师部队下辖三个旅、两个纵队,共计十四个团,全师官兵达到一万五千三百余人,当时已成为鄂中敌后对日战斗的强师劲旅。

白兆山抗日根据地孤悬鄂中敌后,党中央挑选精英组建从延安到鄂中红色绝密交通线

说到红色交通线,我们会联想到不久前播出的电视剧《绝密使命》,剧中故事惊心动魄,扣人心弦。讲述了从上海到江西瑞金,原中央苏区红色交通站的地下交通员们的革命斗争故事。真实地再现了他们与敌人斗智斗勇,不怕牺牲,革命意志顽强,排除千难万险去完成组织上交给的各项艰巨任务的战斗场面。

抗战时期,我党创建鄂中抗日根据地以后,为了突破日、伪、顽军对根据地经济围困封锁和战争“围剿”,为了搜集敌方情报,采购运送部队军需物品,护送部队首长、边区领导人往返于延安和白兆山根据地之间,我党也曾建立过不亚于原上海到中央苏区的千里红色交通线,在此期间也发生过一些鲜为人知的革命故事。

从延安到鄂中白兆山抗日根据地,先后建立了西安、洛阳、河南确山竹沟、襄阳樊城、随县澴潭等几个大交通站,中途小站不计其数。

河南确山竹沟,它被称为抗战时期的“小延安”。由于篇幅限制,小编搜集历史有关资料整编出从河南确山竹沟至鄂中白兆山抗日根据地红色绝密交通站交通员们为革命出生入死,不畏艰苦,信仰坚定,保守秘密去争取胜利的革命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湖北襄阳樊城江边解放前的老照片(图片摘自网络)

从河南竹沟到鄂中由于陆路被日、伪军设立多道封锁线阻挡,通过几次重大损失后,我党地下交通线当时选择了从河南唐白河走水路至湖北襄阳樊城,顺江而下至宜城、钟祥、天门等地上岸走大洪山区至白兆山抗日根据地。

樊城,地处汉水中游,水陆交通便利,素有“小汉口”之称。抗战时期,我党的地下交通站就设在樊城商贾云集,位于汉江边的东方旅社。薛正豪薛映华父子俩当时都是这个地下交通站的交通员,他俩为革命出生入死,担当重任。曾护送过刘少奇、李先念、陶铸、陈少敏等多位党和新四军第五师的重要领导人往返于延安至白兆山之间。

据史料记载:革命烈士薛映华(1914—1942)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黄集镇薛集村人,从小他家里就是党的地下交通站,在父亲薛正豪的影响下,年轻的薛映华就走上了革命道路。

抗战时期,任新四军地下交通站交通员、独立营副营长、营长,随南游击大队副大队长等职。1942年4月,在湖北随州市随县柳林镇南蜂子山与日军作战中壮烈牺牲,年仅28岁,1978年,被国家民政部追认为团级干部烈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为革命烈士薛映华(图片摘自网络)

1939年底,薛映华经鄂北地下党员刘海波介绍,到襄阳樊城东方旅社以店员身份作掩护,从事新四军秘密交通站工作。当时,樊城东方旅社是从河南竹沟通往鄂中白兆山抗日根据地秘密交通线上的一个交通联络大站。

随后,薛映华受党组织派遣打入国军戴焕章部任上尉副官,从事军需供应工作。在地下党员刘海波,宋明哲的精心安排下,他为新四军鄂中地区部队提供了大量军需物资和武器弹药,有力支援了根据地军民的抗日武装斗争。

1941年夏,薛映华和新四军樊城秘密交通站交通员朱明达一起,执行护送新四军第五师副政治委员陈少敏同志到白兆山抗日根据地的任务,他们化装成商人从襄阳樊城出发,经宜城、枣阳、随州澴潭镇、大洪山、均川等地到位于白兆山腹地的随州洛阳镇九口堰新四军第五师司令部驻地。当时,从襄阳樊城码头上船走水路至宜城,上岸后要翻山越岭穿过顽军的封锁线,才能到达白兆山腹地九口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为薛映华烈士牺牲地随州柳林镇南蜂子山远咷(图片由刘清国提供)

她们一行昼伏夜出,翻山越岭,只得小心翼翼地前行。尽管十分小心,在穿越顽军的封锁线时还是被敌人的巡逻兵发现,随后双方发生了激战。她们几个人边打边撒,忽然一条河流挡住了后撤道路,情况万分紧急,为了保证首长的安全,薛映华让朱明哲交替掩护,自己背起陈少敏涉水过河后才脱离险境。

湖北随县(今随州市随县)澴潭镇,在抗日时期,由于县城被日军占领,国民党县政府南迁此地,当时已经成为随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革命斗争最复杂的地方,白兆山抗日根据地建立之初,我党就在这里建立了地下交通联络站,主要为随南白兆山抗日根据地护送人员、采购物资、搜集情报及统战方面的工作,这里是往返河南竹沟至延安交通线上的一个重要交通大站,当时,鄂北特委就设立在离镇区十几公里的齐家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为无人机拍摄的随州市随县澴潭镇新貌(图片来源于网络)

澴潭第一任地下交通站站长是由中共澴潭区委书记胡秀清同志兼任。在此期间,他智勇双全,出生入死为革命做了大量的工作。

据《中华英烈网》史料:革命烈士胡秀清(1915—1948),又名胡贤诚、化名周志华,湖北随县(今随州市随县)澴潭下街人。

1937年秋,他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澴潭区委书记兼澴潭中心交通联络站站长、中共随县县委社会保卫部部长。1942年五月起任鄂豫边区党委社会部锄奸科科长、敌工处副处长。1945年返回白兆山根据地,任中共随南县委社会部长、随西工委书记等职,坚持战斗在白兆山抗日根据地。

中原突围后,胡秀清先后任江汉军区干部团大队长、中共房(县)竹(山)中心县委书记,鄂西北军区侦察队队长等职。在队伍被打散后,他隐蔽赴汉口寻找党组织,因叛徒出卖不幸被捕入狱,后因枪伤复发,病故于汉口国民党太平洋地下监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为随州市曾都区何店万家河原随南县委、抗日民主政府旧址纪念碑广场(图片由孙纯东提供)

在澴潭交通联络站交通员中,年纪最小的交通员是革命烈士齐天与。当时,中共鄂北特委就设在他的家中,受父辈的影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懂得很多革命道理。

革命烈士齐天与(1915—1946),又名霞莲,湖北随县(今随州市随县)澴潭镇齐家冲人。

1938年10月,不满14岁的齐天与经中共随县工委推荐到随南长岗店,进入由陶铸同志创办的“第五战区鄂豫边区军政干部游击训练班”学习,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3月起,他任中共澴潭党支部委员、齐家冲地下党支部书记,澴潭区委组织委员兼澴潭交通联络站交通员。

1941年秋,齐天与因为身份暴露,组织将他转移到白兆山根据地。先后任中共随南县柳林区委书记、区长、武装部长、随西工委书记等职。

中原突围后,任中共京(山)安(陆)随(县)县委委员,留在白色恐怖的白兆山根据地坚持游击斗争。同年八月,随南游击大队成立,他任副大队长兼二中队队长,坚持战斗在随南何店、柳林一带。不久,由于随南县游击大队大队长席利民叛变投敌,同年9月,齐天与被叛徒杀害于均川张家桃园。

笔者从当年鄂北地委澴潭地下交通站交通员,建国后成为大校军官的李文山的回忆录《随南白兆山的烽火岁月》中看到这样的内容:

1940年初,随南地区成立了党的临时领导机构。随南工作委员会(简称随南工委),常光德任书记。接着成立随南青年训练班,男女青年408人参加。由随南工委直接领导,为开展随南地方工作培养骨干。我就是在这个时候,由鄂北地委澴潭地下交通站调入随南工作的……鄂豫边区党委代理书记陈少敏同志接见永兴乡、洛阳乡的干部时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陈大姐到九口堰住在五师司令部。1941年冬,她决定到鄂东去巡视工作,临行前,我通过随南县委新到任的书记高定一同志,请求大姐来永兴、洛阳同干部们见见面,那天上午九时,我们把各乡的领导干部集中在洛阳店南头一个学校里,县委也集中县机关干部共约60余人,等候陈大姐来临。时钟刚到九点,陈大姐来了,我走上前去同他握手,大姐突然问我:“你不是叫李明映(我的原名)吗?就是鄂北地委澴潭地下交通联络站的交通员吗?”还未等我回答,高定一同志连忙介绍说:“他早就调到我们永兴乡任区委书记了,现在又兼任中心区委书记,一年多来,永兴乡保证驻地的党、政、军、机关、学校等处的供应、工作做得很好,组织大多数群众、民兵、建设、支前工作都做得很出色。”陈大姐听了很高兴,赞扬道:“没想到一个联络员有这样大的能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年的交通员李文山,1964年被授予大校军衔(图片源自于网络)

岁月沧桑,精神永存。巍巍白兆山,它是一座中国革命英雄的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团结奋斗,不屈不挠而创建的全国抗日根据地之一。在中华民族危难时刻,白兆山根据地军民英勇顽强,抗击外敌,从而赢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带来了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它是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留下的一座永远的丰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