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老七、老三王献之,其书法成就之辉煌,与其父王羲之并驾齐驱,实为一代楷书。王献之素以楷书、草书著称!他写的小楷,比自己的老爹都要多!他的书法作品中,以《洛神赋十三行》为代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献之(公元344-386),原名“子敬”,又名“关奴”,是山东临沂的一位著名作家。少年成名,可惜年仅四十二岁,难道是老天嫉妒他?

王献之在个性上和其父一样,都是潇洒潇洒,豪放不羁,在历史上被称为“潇洒无双,风度无双”。因曾任朝中尚书,故有“中书令”之称。

王献之17岁才开始接触书法,在古代,他可以说是后发制人了。先以其父为师,后以张芝为师。但是,在他之后的作品中,他的名字却与他的父亲王羲之不相上下。

《洛神赋十三行》,就是王献之的书法作品中,最为典型的一种。《洛神赋》原为三国时代曹植所作的著名赋作,其内容与现代散文诗大致相同。王献之很喜欢这首《洛神赋》,也不知道自己是第几次了。

王献之赞赏《洛神赋》,首先在于其文采之美,特别是曹植笔下洛神的形象,可以说是“美”“惊”“奇”,让人叹为观止。当然,之所以写得这么漂亮,也是因为她的容貌,所以王献之才会对《洛神赋》如此着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献之原本的《洛神赋》,用的是一张麻纸,而不是一张普通的纸条。到了宋朝,经过时间的冲刷,这本书的字迹已不完整,到了南宋贾似道的时候,这本书就只有13行了。

贾似道曾在一块青玉上刻下十三行书法,故名《玉版十三行》,又名《贾刻本十三行》。就连这种刻版,也不是没有下落。

《玉版十三行》是在明代万历年间于杭州葛岭的丰闲堂遗址发现的,清代收藏于故宫博物院。

相传,王献之的那首《洛神赋十三行》,曾流传至元朝大书法家赵孟俯,当时赵孟俯欣喜若狂,将整首《洛神赋》都用行书临摹下来,因此,赵孟俯的那首《洛神赋》被后人所熟知,但王献之的那首《洛神赋十三行》,却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洛神赋十三行》是一种简静虚和、秀润奔放的书体。这幅画,不仅线条流畅,而且充满了力量,可以说是千变万化,充满了韵律。

这张纸条上的每一个字,都有一种自由的感觉,字迹的大小也不受限制,行间和行间的变化,给人一种浑厚的感觉。因为这幅画是赵孟俯留下的,因此,他对这幅画的艺术成就也是最有发言权的。

赵孟俯曾对《洛神赋十三行》作过如下评语:“先知所作《洛神赋》十三行,二百五十字,其笔如神,其笔似墨,其形如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朝沈曾植对《洛神赋十三行》评价为“文采飞扬,文采飞扬”。这篇评论,将帖子比喻成了一个美女,这也难怪,《洛神》中,描述的就是一个绝色美女!

越是有价值的古代文物,就越有价值!文字的精炼,让这本书变得更加有价值,可以说,这本书的价值,就在这几句话里。

而王献之这幅《中秋贴》,字数就更少了,但这并不妨碍它的艺术价值,一言一语,价值连城!

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是晋末年小楷的代表作品,它的落幕,同时也标志着唐楷的诞生。唐楷从萌芽、成型,到后期的发展,都是以王献之的作品为蓝本,在这一点上,他是当之无愧的“唐楷”之祖。

王献之与其父王羲之被称为“二王”,其书法功不可没,其书法功不可没。《洛神赋十三行》不仅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楷书,而且在唐代的书法中,也是一部史无前例的作品。

唐代著名诗人欧阳询,虞世南,颜真卿,柳公权,钟绍京都或多或少地从《洛神赋十三行》中得到了一些启示,而且这些启示很深。

王献之的书法之所以能对后人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其“尚韵”之说,亦可在其小楷《洛神赋十三行》中找到佐证。

金朝的书家和文人,骨子里都带着一种潇洒、潇洒、随心所欲的气质。这一点,在王献之之父王羲之所作《兰亭序》中,也可窥见一二。兰亭四十二贤人齐聚一堂,皆是才华横溢之辈,王献之更是其中之一。

书法艺术的变化和成就,既有其自身的锐意进取,又有其所处的时代背景。金朝是一个崇尚玄学,追求精神自由的时代,所以,金朝的书法风格,也就形成了一种飘逸飘逸的书法风格。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就是在这个时期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