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魏晋之后,“二王”笔法一直被奉为正道,唐宋时期的书法名家,如欧阳询、虞世南、张旭、颜真卿、米芾等,皆由此发迹,甚至后来诞生了“书不入魏晋终是野道”的说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换一个角度思考,“二王”崇尚秀逸、流美之气,若练习时常过长,容易造成庸俗、纤媚等问题,而且单求一种风韵,会限制艺术格调的多样性,不利于书法长久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此明清时期,有一批天赋异禀的书法家,以拙趣、奇崛的狂放风格,一改秀媚过盛之病,尤其是张瑞图的行草,大胆颠覆“二王”笔法,极尽峻峭奇异之姿,堪为书法界的头号奇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秦祖永的《桐阴论画》曾写道:“瑞图书法奇逸,钟、王之外,另辟蹊径”,张瑞图出身贫寒,师从林天咫,自幼聪颖过人,书法最初以帖学入手。

曾临摹“二王”、孙过庭、苏轼的法帖,但他不喜柔媚之气,力图创新,汲取碑学的雄劲峻健之势,用笔极尽奇逸姿态,结字拙质粗犷,颇具动荡的奔逸气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与王铎、徐渭风格不同,他们的字过于狂肆怪异,丧失平和中庸的古雅美,而张瑞图的字体看似棱角毕露、纵横交叉,却没有破坏古韵,仍有烂漫之气。

例如欣赏他天启三年(1623年),抄写的《后赤壁赋》,全卷共计400字,用笔爽利果断、雷厉风行,大多使用露锋,于空中取势,以便入纸后自如调换笔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奇恣如生龙动蛇,无点尘气”,结体支离欹侧,转折处形态十分尖锐外肆,例如“归”字的右侧,颇具刚健之象,形态犹如一个台阶,意态生动有趣。

张瑞图此作的章法排布虚空,行列间距偏大,字体排布起伏动荡,既带给人急湍危石的险绝感,又不乏质朴天然的古雅之美,艺术格调颇为丰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无愧于沙孟海称赞曰:“明季书学极盛,除祝允明、文征明 年辈较早,非本篇所能说及的外,余如张瑞图、孙克弘等,并不在董其昌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如如此高超的技艺、创新意识,让他成为“明代四大书法家”之一,与董其昌、邢侗、米万钟齐名,有“南张北董”之称,甚至他的字传入日本后,得到大力推崇,称赞“气脉一贯,独自风格”,被他们奉为“水星下凡”,传说他的字能避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今《后赤壁赋》真迹,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时常临摹,可以下笔果断有力,改变优柔寡断的纤弱之病,丰富艺术眼界和创作思维,不被单一风格束缚,利于日后的个人创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手工经折装

经多方努力我们对张瑞图《后赤壁赋》进行超高清复刻,采用博物馆级别,12色超高清微喷复刻工艺,对比原作进行1:1还原,此品推出一款手工装裱的经折装,卷中加入现代字注解,便于查找、识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手工经折装

远比普通印刷品更加还原、细腻,卷中字体极为清晰,墨色浓淡、笔法转变等细节处理,全都端倪可察,与原作如出一辙,见此品如见原作,若您喜欢可以点击下方商品链接一观。

作品为我店独家版权,侵权抄袭者必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