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一带长江万古流,溶溶漾漾几时休。春来新涨葡萄绿,潋滟晴光可梁鸥。——任士洪

皇帝是古代最受人追捧的职业,为了成为皇帝,无数人前仆后继,可以说能够成为皇帝的人,无一不是大气运加身,背景、时机等缺一不可,但成为皇帝后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吗?

有的皇帝即使昏庸也可以安享晚年,但有的皇帝却要成为亡国之君。

在明朝初年,就有这样一位皇帝被迫远走他乡,离开中原地区,失去了皇位和人脉的他,在异国他乡的生活自然十分凄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陈之争

元朝末年群雄割据,其中以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三股势力最强,颇有当年三国争霸的气势。

但张士诚是商人出身,霸气不足,他能够做到称霸一方已经到达了他的极限。因此,这场战斗实际上属于朱元璋和陈友谅,胜者完成统一,登基为帝,败者接受命运,退出历史舞台。

鄱阳湖一战,谁都没有想到陈友谅会败,从当时的情况来看,陈友谅兵力占据绝对优势,又是他最擅长的水战,可陈友谅还是输了,而且输得很彻底,当场身亡。

虽然在这之后不久,陈友谅的儿子继承了他的位置,但天下大势已定,鄱阳湖之战后第二年,朱元璋大军打至武昌,大战一触即发。

战争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此时陈友谅的儿子陈理无论哪一方面都不占优势,先是麾下第一大将张必先被常遇春击败,接着陈友谅旧部罗复仁前来劝降,大势已去,当时年仅14岁的陈理最终选择向朱元璋投降,争取一线生机。

那时的朱元璋还不是后来残忍嗜杀的皇帝,对于陈友谅的投降,朱元璋表达出了自己的宽容,封陈理为归德侯,并给他留下了大量的家产,还将陈友谅的父亲以及哥哥都封作侯、伯,让他们一家人居住在南京,享受贵族待遇。

此情此景,陈理能够获得安稳的生活已经是天大的机遇,纵观历朝历代,能够获得这样待遇的人屈指可数,但陈理的选择却让人十分迷惑。

陈理的举动

虽然当时陈理选择了主动投降,但更多的是因为形势所迫,陈理的内心并不甘心。

曾经的皇帝和现在的小贵族,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再加上朱元璋对他的密切监视,内心忿忿不平,经常在私下对朱元璋口不择言,但朱元璋对此的表现确实忍让。

一方面,当时天下虽然完成统一,但内部反叛势力依旧存在,边境线也不是很稳定,所以朱元璋不愿明朝内部再出现问题;

另一方面,当时的朱元璋一直想打造一副“仁慈、宽容”的皇帝形象,不想造成太多的杀戮,所以对于陈理的举动,朱元璋往往以长辈的姿态宽恕了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时间一长,陈理依旧保持这样的状态,朱元璋开始坐不住了,他开始怀疑陈理是不是受到了别人的挑唆

一旦出现这种想法,陈理的命运就会出现转折,对于一个无能的亡国之君,朱元璋可以无限期地容忍他,毕竟他翻不起什么浪花。

但是对于一个随时可能被挑唆甚至被利用的亡国之君,朱元璋绝对不会坐以待毙,那么该如何处理这个陈理呢?

当时摆在朱元璋面前的有两种处理方式,一种是直接杀掉陈理或者将陈友谅的家人全部杀掉。

放在朱元璋人生晚年,他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这种方式,杀一个人和杀十个人对他没有什么区别。

但那时马皇后还在,朱标也在,朱元璋此时还是一个比较善良的人,所以他选择了第二种方式:让陈理远走他乡。

这次的远走他乡可不是去一个明朝的边境地区,想要让陈理没有任何威胁,就必须让他离开明朝的国土。

所以在洪武五年,朱元璋正式下令,让陈理一行人远走高丽,那时的高丽还是明朝的附属国,朱元璋一声令下,高丽国王不敢不从,将陈理当做明朝的贵族去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