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金陵物

唐朝至五代十国时期,随着胡、汉的融入和战争方式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具备尚武精神。特别是到了五代时期,军中将领多是“勇力绝伦”之辈,这给本就兵连祸结的藩镇混战贡献了许多精彩战斗。

五代伊始的梁、晋争霸时期,就涌现出了一大批智勇双全的名将,晋王手下的大将周德威就是其中之一。

一、灭燕

周德威出生于朔州,具体出生年月不详。他一生所处的时代是唐朝末年至五代分裂时期,这段时期藩镇割据、诸侯混战,正是周德威这种出生寒门的下层士卒出人头地的良机。

周德威最初是晋王李克用手下一名低级军官,因在和军阀王行瑜以及梁军作战中立下大功而成为将军,特别是在和梁军作战时生擒敌军猛将陈章让他名声大噪,勇闻天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公元911年,燕主刘守光僭号称帝,晋王派遣周德威率军三万讨伐刘守光。

周德威攻克岐关、夺取涿州城,直接杀到幽州城下。此时,周德威采取的策略是“围守光于幽州……尽下燕诸州县”,从而孤立幽州城。

在这一策略下,莫州、瀛州、顺州、蓟州、儒州等城池先后被攻陷,燕将大多投降,刘守光损兵折将,十分无奈,只好写信求和,“致书哀祈于德威”。但是刘守光本人实在臭名远播,名声太差,周德威“以其无信,不许”。

913年年末,刘守光突围失败,已经是穷途末路,周德威则发起全面的攻城战,生擒刘守光及其父刘仁恭,灭了短命的燕国。

二、拒契丹

拿下幽州后,周德威被封为卢龙节度使,他做了很多善后工作。

一方面,为了防止幽州军队作乱,他“忌幽州旧将有名者,往往杀之”;另一方面,周德威不得不面对一个新问题——北面的契丹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唐瓦解、中原混战,契丹当然不会放过这个南下中原的大好时机,而幽州就是他们的第一个目标。

于是周德威招募士卒屯驻于幽州东北的重要关口渝关,契丹人来就坚壁清野,退走时再派军追击,搞得契丹人很无奈,没捞到一点好处。

然而在公元916年,情势急转直下。

先是周德威因屡败契丹而放松了警惕,“恃勇不修边备”,渝关失守;紧接着是寿州刺史卢文进反叛投契丹,使周德威不得不与契丹展开正面较量,他面对的是契丹主耶律阿保机的三十万大军,自己的兵力则是十余万,且多是步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双方大战于新州,结果是周德威战败,被斩首三万余级,周德威被迫退守幽州,契丹大军则“乘胜进围幽州……毡车毳幕弥漫山泽”。契丹人一面制造飞梯、冲车等攻城器械,一面挖地道、筑土山,围攻幽州城。

就像当年围攻刘守光一样,周德威困守孤城;但与刘守光不同的是,周德威不仅守住了城池,而且知己知彼、洞悉时局,打败了契丹人。

周德威一面派人向正在和后梁作战的李存勖求援,一面见招拆招,契丹军从地道进攻则燃烧柴草,在地道放浓烟;契丹军正面进攻则泼洒烧融的铜液,“日杀千计”。

在与契丹军斗智斗勇的同时,周德威对敌军的认识十分透彻。援军到达后,周德威派人出城送信,建议援军将领李嗣源“夜出奇兵,掩其不备”。

李嗣源听其建议,一战而胜契丹。幽州城固若金汤,外面援军已至,契丹军粮草不继、战又不胜,耶律阿保机不得不选择撤退,幽州之围遂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幽州保卫战历时两百多日,周德威日夜督防,面对三十多万敌军不慌不乱,还能指导李嗣源进攻敌军,可以说是游刃有余。

三、战后梁

后晋李氏、后梁朱氏之间的战争历时弥久,而周德威作为后晋名将,自然也参加了多次大战,例如潞州之战、柏乡之战及胡柳陂之战。

公元918年,李存勖率军攻打内乱的后梁,与梁军对峙于胡柳陂,一场令李存勖后悔终身的大战就此展开。

李存勖主张与梁军决一死战,“今见敌不击,复何为乎”;周德威则主张按兵不动,伺机出击。李存勖不听,亲率大军发起进攻,结果是取得了胜利。

有了这次甜头,本就“好自引轻骑迫敌营挑战”的李存勖更是肆无忌惮,不顾手下劝说,一次只带百骑就杀向梁军,没想到遇到梁军伏击,危急时刻周德威率军来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乱军之中,周德威被本部军队冲散,无法指挥部队迎敌,与其子同死于乱军之中,一代名将就此谢幕。

李存勖虽然取得了胡柳陂之战最后的胜利,但是此战折损了大将周德威,李存勖本人懊悔不已。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周德威不仅战术素养高,而且单兵作战能力超群,曾经在战场上生擒梁军猛将陈章、燕骁将单廷珪。在那个将星熠熠的年代里,周德威无疑是最耀眼的那颗。

参考资料:《旧五代史》、《资治通鉴》

明英宗“夺门之变”时,明代宗与百官是什么反应?

东汉名将为国作出极大贡献,为何却遭受九贬三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