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都说春秋无义战,放在战国的后期更加贴切。赵国在输掉长平之战以后,燕国便发动60万大军打算乘机捡漏,结果被赵国仅剩的一些残兵打了个大败,还割地赔款,本来想捞点的,却成了赵国的加血包,燕王喜很是不甘心,没过几年又打算侵略赵国一血前耻。

赵国为了防止两面受敌,打算派使者出使秦国,愿意与秦国携手同盟,以五座城池的献礼和共同攻打燕国的行动,来稳固这份联盟。燕国,如今内部空虚,将才凋零,仿佛成了待宰的羔羊。赵悼襄王对此深信不疑,他认为,与秦国的联盟将使他能够专心致志地对付燕国,而无需担心背后的偷袭。今天的就让我们一起来聊一聊这场秦赵联盟,以及最后一场五国合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赵国割让30座城给秦国 转头从燕国又占了30城

回溯历史,我们会发现,赵悼襄王其实对于攻打燕国非常自信,之所以如此自信,是因为他曾经派李牧给燕王喜一个深刻的教训。

李牧,这位英勇的将领,不负众望,成功夺下了燕国的武遂和方城两地。此后,燕王喜虽然遭受了打击,但却并未真正醒悟。他认为,之前的失败只是因为赵国有廉颇和李牧这两位名将,而现在,廉颇已去,李牧又无法兼顾两国,燕国的机会来了。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赵悼襄王虽然打算依靠李牧对抗秦军,但他也明白,燕国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威胁。因此,他派出了甘罗,以五座城池为诱饵,与秦国结盟,共同攻打燕国。这场战争的结果,是赵国夺得了燕国的上谷三十座城池。作为回报,赵悼襄王又将其中的十一座城池送给了秦国。秦国在这场战争中并未出力,却意外地获得了十六座城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赵国暂时与秦国结成了联盟,但韩国和魏国还在秦国嘴边。吕不韦深知这一点,尤其在了解到赵国失去了廉颇,而魏国则失去了信陵君后,他认为这是个绝佳的机会。因此,在秦赵结盟完成后,他派遣蒙骜率军进攻魏国的畅和、有诡两地。

然而,就在蒙骜结束对魏国的战争后不久,突然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蝗虫灾害,即蝗灾。大量蝗虫如同一团团乌云般遮住了阳光,席卷整个中国大地。蝗灾过后,通常会面临粮食短缺的问题,紧接着便是疾病的爆发。然而,对于那些掌握权力的人来说,只要没有太多人死亡,这些问题似乎并不重要。他们只关心国家的实力和生产力是否受到影响,至于人民的生死存亡,并不在他们的首要考虑范围之内。

只需看看蝗灾爆发时,这些国家都在做些什么就知道了。赵国和秦国非但没有让百姓休养生息,反而更加积极地出兵。赵国出兵攻打燕国,而秦国则在想办法解决粮食短缺问题。

吕不韦认为,不可能完全没有粮食,只是需要找到合适的方法让人们交出来。他不想采用强行抢夺的方式,除非迫不得已。于是,他发挥了自己的商人创造力,宣布只要能拿出1000石粮食的人,就可以晋升一级爵位。这一举措非常有效,秦国军队因此获得了足够的粮食。

随后,吕不韦命令蒙骜抓住各国都缺粮的时机,再次出兵攻打魏国。此次战役不仅使蒙骜再次获胜,夺取了魏国的酸枣等地20座城池,还在那里设立了东郡进行管理。然而,这场战役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使得三晋的生存权受到了严重威胁。

春秋无义战 昨天还在打仗今天又结盟了

为了防止三晋灭亡,春申君提议并穿梭斡旋,最终促使各国决定联合起来,共同抵抗秦国。这是因为只有这样,大家才有可能存活下去。于是,山东各国为了保全自己,齐聚一堂,准备进行战国时期最后一场列国合纵之战。这场由韩、赵、魏、楚、燕五国组成的联军,向秦国发起了进攻,拉开了函谷关之战的序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听着这些,你可能会觉得有些奇怪。赵国、魏国和燕国之前不是打得不可开交吗?那他们为什么会同意联手呢?别觉得惊讶,要知道,在国家之间,往往只有利益,没有我们通常所说的敌人或朋友。对于统治者来说,敌人就是妨碍他们利益的人,而朋友则是能给他们带来好处的人。既然联合起来攻打秦国对他们有利,那么在这个时候,他们就是朋友。这很现实,没错,这就是国际关系的现实。

但是你可能已经注意到了,齐国又一次没有参与其中。是的,齐王建沉浸在安稳的睡眠中,无法被唤醒。因此,他没有加入联军。然而,缺少了齐国这个重要的军队,联军还能战胜秦军吗?并非完全不可能。信陵君曾经成功地完成了这个艰难的任务。

确实,现在蝗虫肆虐,粮食短缺,选择这个时候出战真的好吗?当然不好。实际上,大家也都明白现在的时机并不理想。但是,如果不尽快制止秦军,恐怕就再也没有机会了。所以,即使硬着头皮,也必须上战场。

然而,这是否符合孙子兵法中的观点: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也就是说,能够打赢的战争往往是经过精心筹划、确保胜利之后才会发起进攻;而通常会失败的战争,往往是事先没有充分准备,仓促应战。

孙子的观点很有道理。然而,许多战争的爆发并不是基于精确计算的结果。如果大家都计算好了,就不会有那么多战争。所以,这五个国家还是决定一起攻秦。就这样,在楚国的带领下,五国联军任命赵国大将庞暖为统帅,向秦国的函谷关发起了进攻。

五国联军外强中干 反而暴露诸国弱点

面对五国联军的强大攻势,秦国该如何应对这次冲击呢?吸取了上次河外之战惨败的教训,这场战国最后一次合纵之战,秦国是否会改变战略呢?这个故事将会如何发展呢?

秦国正在备战,派出将领蒙骜,同时还有王翦和李信前来迎敌。根据《史记》的记载,关于联军的进攻路线有三种说法,分别是攻至寿陵、蕞和函谷关。然而,从最终结果来看,联军很可能只是攻至函谷关,并未进入秦国境内。

在战役打响之前,王翦向蒙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由于此次是以楚国为首的联军,所以应该采用不同于以往的战术。之前的樗里疾和白起的战斗策略是在秦国军队处于弱势的情况下,通过迅速袭击敌方的薄弱环节来取得胜利。

但这一次的情况有所不同,秦军没有速战速决的压力,也不再处于兵力劣势。再加上各国因蝗灾导致的粮食短缺,联军可能会希望尽快结束战争。因此,秦军只需固守函谷关,等待时机反击即可。

蒙骜同意了王翦的观点,于是王翦继续说道。他说,这次的出击应该与前两次有所不同。具体有何不同,稍后再揭晓。最终,联军来到了函谷关下,庞暖发现蒙骜坚守不出,便意识到情况不妙。他知道,如果让战争变成持久战,对联军极为不利。

于是,他试图通过挑衅来激怒秦军,但秦军始终坚定地保持镇定。庞暖心中焦虑,如果秦军一直不出战,那么联军的后勤补给风险将会加大。在这种情况下,他决定暂时撤退,保存实力,待日后再寻找机会重新挑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经过漫长的等待,蒙骜和王翦终于等来了联军的后撤。正如之前所说,秦军早已做好准备,只待庞暖做出决定。联军的后撤,意味着秦军反扑的时机已经到来。那么问题来了,如何反扑?假设你是蒙骜,你会选择出兵追击;或者你是王翦,你会建议攻击哪个国家?

显然,赵国并不合适,因为庞暖是一个出色的军事指挥者,他的撤退行动有序,攻击赵国未必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另外,燕、魏、韩这三个国家也在庞暖的保护下撤退,此时攻击他们似乎也不太合适。更何况,这几个国家已经被打得奄奄一息,没有必要在这个时候趁火打劫。

其实,最好的办法是对楚国这个带头大哥给予一记痛击。这样一来,其他各国就会心生恐惧,再也不敢提联合对抗秦国的事。这才是釜底抽薪的做法!想好了就去做!

于是,在王翦的建议和蒙骜的命令下,秦军展开了反击。而他们的追击目标,正是楚军。原来,庞暖为了让魏、韩两国安全撤退,让他们先行撤离,自己则带领燕军断后。在联军撤离战场后,他带着燕军转而去攻打齐国的饶安,以此作为自己的战果。然而,他万万没想到的是,秦军的追击目标竟然不是他们,而是楚国。

听到风声的庞暖和春申君赶紧回头应战,但楚军还是遭到了秦军的重创。尽管楚军最终成功撤离战场,但他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不得不把都城迁到了寿春。这一战,楚国可谓损失惨重。

在这里我们要稍微岔开一下话题,讲讲楚国的迁都史。从楚文王定都郢(今湖北荆州荆州区北面的纪南故城)开始,到楚顷襄王因鄢郢之战被白起攻入都城而迁都到陈(今河南周口市淮阳县的陈楚故城),再到如今迁都到寿春(今安徽淮南市境内),因为这里是寿春,所以又称作寿郢。虽然楚国迁过几次都,但都叫郢都。所以,我们提到楚国都城郢时,要注意它可能指的是不同的地方。

由于这次战役的失败,楚考烈王与春申君之间的关系开始逐渐疏远。然而,当时的传奇人物、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并未料到联合抗秦的失败会为战国局势带来另一个转折。

五国联军对秦国函谷关的攻击最终无功而返,楚国更是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让年仅18岁的秦王政看清楚了各国的无力。他内心深处开始相信,没错,秦国确实有机会消灭六国,结束这个混乱的时代。然而,还不是现在,秦国需要先进行休养生息。

当秦军完成整顿后,就要开始准备应对战国乱世的最后一连串战争,即五年后的秦灭六国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