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974年4月,陕西临潼当地农民打井时,偶然发现了兵马俑坑。从此,陕西临潼大型兵马俑考古工作开始了。由于兵马俑曾遭受严重塌损,出土时均残破断裂,为了恢复它的原貌,考古人员始终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采取科学可靠的技术措施,进行严格的材料选择和工艺要求,十余年来文物修复工作从未停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铜甲铁马列,阵势如山巅

文物发掘过程中的清理工作十分繁琐且需要非常细心。考古人员提取出一件文物后,要先绘制出文物的出土现状图,并进行文字描述和拍照,同时清点陶片的数量。如果能直接在发掘现场进行这些工作,那是最好的情况。

但无论怎样,作为文物修复者,必须了解文物被发掘出来时的所有情况。每一件文物都需要形成一个完整的文物修复资料袋,这样便于后人查阅。对于体型较大、重量较高的陶俑和陶马等文物,在搬运过程中,应尽量在文物下方放置一些柔软物品,以防文物直接与硬物碰撞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时要避免陶片重叠摆放,尤其是对于那些还附有颜色的陶片,更要特别注意。可以用塑料袋或柔软物品如麻纸、布等进行包装,目的是避免阳光和风直接接触文物表面,防止颜色快速脱落。在发掘现场清点陶片的数量,并检查陶俑的完整性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秦律》载:“蓦马高五尺八寸以上。”

这需要他们对每一件文物有充分的了解并做好记录。拼对陶片时首先要确保方法正确,两片陶片之间的接茬要吻合。对于那些明显不是同一陶俑或陶马的陶块,需要单独挑出来,并将陶俑分成小部分进行试对。这样做的好处是操作高度较低,便于进行且安全性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文物被送至修复室之前,他们还需要对每块陶片进行临时编号,从上至下或从下至上按顺序进行。使用毛笔将编号书写在陶片内壁。最后,对每件陶俑和陶马的情况进行文字记录,为后续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雄风犹未泯,威名传千秋

陶马俑的修复工作通常在室内进行,一般在20°C左右的温度下开展最为适宜。当修复工作进行到陶片清理阶段时,修复人员需要仔细清理陶片上的其他杂物。对于大部分陶块,需要用清水浸泡并用棕刷、铜刷洗刷,必要时还需要用小刀剃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未烧结的陶块和带颜色的陶片,切勿用水冲洗,否则会导致它们遇水酥解,失去彩绘纹饰。在清洗每件俑、马的陶块时,必须认真观察并进行照相、绘图、拓片等工作,然后加以整理和研究,总结出一套符合当时实际的俑、马制作规律,为今后复制秦俑、马提供资料。

陶俑的粘接方法主要根据其本身的残破程度来决定,有四种方法:从下往上粘接法、倒着粘接法、局部粘接法和运用倒链粘接法。其中,从下往上粘接法使用最多,其次是倒着粘接法,特殊情况下使用局部粘接法和倒链粘接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下往上粘接法的特点是文物形体准确容易掌握,合缝严实,内壁粘布,卡扒钉方便,移动次数少,周期短。倒着粘接法主要是利用沙盘分段粘接,最后对接,特点是速度快,周期短,缺点是粘接时有一定难度,消耗体力大。

局部粘接法是在陶俑在缺块的情况下产生的。缺点是粘接难度非常之大。陶片对接处不能有丝毫的错位,否则会使文物失形。倒链粘接法是针对文物的体块大、重而采取的办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诗经》载:“起卒革车,五百乘,畴骑二千。”

秦俑、马粘接时主要使用环氧树脂和聚酰胺树脂调配成的胶粘剂。调配按6:4或5:5的比例拌匀好后即可使用。如果冬季气温过低,可在红外线灯下边加温边调,充分搅匀后涂向茬口处,实际操作时根据断口规模酌情调配适量胶粘剂,用工具刀把胶涂在陶片的千净茬口上(留出1/3的断面)。

这样拼接陶片时,陶片之间的缝隙就会紧密贴合,不会因为挤压而让过多的胶水流出,从而影响文物的外观,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和破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有多余的胶水流到文物表面,可以用棉花蘸取酒精或丙酮进行二至三次擦洗,直到干净为止。“502”液体胶主要使用于陶俑、马的细小部位,如甲钉、甲带、花结、耳朵等小件部位,使用时操作速度要快。

三、静观兵马俑,历史留千古

在粘接每一件俑、马时,关键部位需要钻孔并使用扒钉。这里所指的扒钉与建造房屋时使用的形状不同,而是专门设计用于陶俑、马的特殊情况。随着俑、马部位的变换和强度要求的不同,需要随时改变扒钉的粗细、长短和形状等。

在钻孔时,两个孔必须成一直线,不得偏斜。孔暗轴备齐全后,将配制的适量胶剂(含有纤维)滴入各孔,然后根据两个孔的长短深浅等制作扒钉的长短、弯钩处长度等。通常孔径要比钢筋径略粗一些为好,扒钉上也要涂胶。

插扒钉时,大多都是从俑、马内壁朝外安装,扒钉两头不能超出俑马的表面,按上去后,不能有松动感,必须稳定。特殊情况下,如俑马表面拉糟下扒钉,这种方法很少使用。

垂直暗轴一般用于俑的圆形腿、马腿和尾巴上。上下孔打好后,制作好暗轴,在轴上缠绕麻丝,涂胶,装上即可。腿断面不能有半点错缝,最后再从上部施压使其凝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俑马内壁要根据具体情况贴布2~3层。贴布前先将胶涂在俑、马内壁,然后在白布上面刷胶。胶不能太稠,白布要展平贴实防止起皱。涂胶贴布方法为:把未贴布的物体表面杂物清除干净,再用酒精或丙酮洗一遍。

把搅拌均匀的环氧树脂胶与聚酰胺固化剂刷在要贴布的表面,然后在裁好的白布上刷上相同的胶,即可使用。等第一层布干后,再贴第二层布。贴法与第一层基本相同,唯一不同点就是布片与第一层必须横竖交叉贴刷以增强拉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礼》载:“县司、马借、二甲令各一甲。”

为了保护颜色,采取的方法是:用毛笔蘸取清水将色彩表层的泥土逐次清洗干净。清洗过程必须耐心仔细不宜蘸水过多。如遇积水可用毛巾吸干,泥水可用毛笔吸收甩掉。毛笔用清水洗涤。如此清洗,除净泥土和上面的朽木斑等杂物。洗过之后等候凉干,待其表面水分挥发后用干净毛笔蘸少许保护剂依次涂敖。涂层不宜过厚要求适度均匀。

秦俑粘接完后,面临的问题就是补缺。补缺原料为水泥、石裔、乳胶水等。补缺前,尽最大努力将陶片进行科学的粘接。需要补缺的部位将原料按比例调配均匀成糊状,补在缺口或表皮的粘接部位上,用工具刀来回抹动,稍给力使补缺的部位表面和原始陶片表面相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待干固后用小刀修平再用细砂纸轻轻打光。砂纸打磨时必须折作小片以控制打磨范围不趄出修复的边线。补缺面积如果小陶块在10cm左右,陶表皮在厚0.1~0.5cm,长宽在10cm左右可着色。

给文物上色是修复工作的最后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通过完善的复旧工艺,可以使文物色调和谐、外观清新,给人们一种整体的感觉。如果需要修补的面积过大,可以采用不着色的方法来处理,以表现出这个位置是后人修补的理想效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复旧工作主要使用红、黄、绿、蓝、赫、黑、白等各种丙稀颜料,调颜料时如果颜色过稠可以适当加入清水调匀。根据文物表面的主色调,取相应的颜料适量放入调色盘,加入少许水调匀即可使用。

上色时用毛笔蘸取适当的颜料轻轻涂敷一层,待干后使其与周围协调。也可以用棉球蘸取少量颜色依次轻轻涂拓,以达到与周围同类色调相适应的均匀效果。另外,在着色过程中如果发现颜色过重或不足,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加以调整,最好在模拟试色后再作正式使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每件文物每个局部的色调不一致,必须根据变化而变化,区别对待,最终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对于一些俑马的关键支撑部位,如果缺失了怎么办?修复者采用下暗轴补缺的办法用树脂胶补表面再着色处理。

结语

陶俑和马修复工艺在秦代对我国考古学有着重要的意义。马修复工艺也为考古学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使得人们能够更好地保护和研究古代文物。陶俑和马修复工艺对我国考古学的意义不可忽视,它们为学者们揭示了秦代社会的面貌,同时也促进了考古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秦律》

《诗经》

《周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