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是中国古代复仇文学的典范之作,书中的五十三个复仇故事多姿多彩,复仇书写妙笔生花,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

当然,因其社会历史背景不可避免地带有相当的局限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学价值

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将《水浒传》视为第五才子书,盛赞其说:“天下之文章无有出《水浒》右者”,该论断虽有夸大之嫌,但从中不难看出他对《水浒传》文学成就的极力肯定。

惟妙惟肖的人物形象,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深刻复杂的主题思想,共同构成了《水浒传》的文学魅力。复仇故事散落于《水浒传》全书中,对于作品的矛盾设置、人物塑造和结构安排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不同角度上提升了小说的文学价值。

设至激化矛盾冲突

矛盾冲突是叙事文学中不可或缺的艺术手法,是构成作品情节的重要基础。老舍曾说:“写戏须先找矛盾与冲突,矛盾越尖锐,才越会有戏。戏剧不是平板地叙述,而是随时发生矛盾,碰出火花来,令人动心,在最后解决了矛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处说的“戏”指的是戏剧,一出好戏自然离不开矛盾冲突。其实,矛盾冲突对于叙事文学的创作都至关重要:复杂尖锐的矛盾冲突可以体现人物内心的矛盾,有助于凸显人物形象,展现人物命运;矛盾冲突能够制造紧张的气氛,增强情节的张力,使得作品更加引人入胜;

抒写矛盾冲突有助于表现小说主题,反映作者的思想观念。《水浒传》是中国古代长篇章回小说,蕴藏着诸多的矛盾冲突,书中主要矛盾冲突是以高俅和蔡京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集团和以梁山群雄为代表的百姓民众之间的矛盾。

除了这一主要矛盾,长篇小说中还穿插着许多次要矛盾冲突,从而使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人物命运变化起伏,令读者回味无穷。而《水浒传》中这些矛盾冲突绝大多数都是通过其丰富的复仇故事展现出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水浒传》中的矛盾冲突与复仇故事是相辅相成的,诸多的复仇故事构成了尖锐的矛盾冲突,而尖锐的矛盾冲突使诸多的复仇故事更加精彩。第二回中,高俅就任殿帅府太尉,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报复王进,喝令公人责打王进。高王二人之间的矛盾冲突非常尖锐,不禁令读者为王进担忧。

对此,王进道:“不怕官,只怕管”,从这一矛盾中不难看出权臣对下级官吏的肆意凌辱。从具体情节来看,高俅对王进的复仇是属个案,但是从整个作品来看,高俅对王进的复仇则预示着整个作品情节的发展和梁山好汉的命运。

正是由于高俅和朝廷中诸如此类的官员的为非作歹、挟私报复,才导致了后续一系列的复仇故事的发生,也导致了梁山泊最终的悲剧。王进远走延安府,该矛盾冲突暂时缓解,这一复仇故事告一段落,史进随之登场。在史进向王四和李吉的复仇故事中,矛盾设置极为巧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时值中秋到来,史进意欲约朱武等人来庄上看月饮酒,写下一封书信,让庄客王四送去。朱武等人写下回书让王四带回,王四醉酒,在回来途中被山风吹倒,醉卧草地。猎户李吉恰巧在山坡中抓兔子,见王四倒在地上,本欲扶起王四,结果意外发现王四搭膊中的银子,当即想要偷拿银子,结果从搭膊里抖落出回书来。

华阴县出三千贯钱捉拿朱武等人,李吉见钱眼开,拿走书信去华阴县衙告发史进。王四醒后,发现回书丢了,“眉头一纵,计上心来”,“只说不曾有回书”。史进被瞒了过去,中秋节那天见华阴县县尉引着士兵们围堵庄园,方才明白自己被李四欺骗了,于是复仇将二人斩杀。

在这段看似非常简单的复仇情节中,蕴含着诸多的矛盾冲突:李吉与王四的矛盾冲突是李吉偷拿王四的银子和回书,使得王四无法向史进交差,这又导致了王四与史进的矛盾冲突。在此事之前,华阴县与朱武等人亦存在矛盾冲突,这是官府和强人的矛盾冲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系列的矛盾冲突一环扣一环,王四醉卧草地导致李吉偷拿回书,李吉拿回书向华阴县告发引来官府围堵史进,最终导致了史进复仇将李吉和王四杀死,矛盾冲突连接紧密。无独有偶,解珍、解宝向毛太公一家复仇,其中的矛盾冲突设置也非常巧妙。

此三人皆住于登州,登州知府下令猎户和里正都要捉捕老虎,否则“痛责枷号不恕”。猎户解珍、解宝兄弟在登州山上等了三日,终于射中老虎,然而老虎却滚进了里正毛太公的后园里。二人将此事告知毛太公,毛太公也同意让二人去后园取虎。

结果毛太公在请二人吃酒饭的间隙,趁机藏匿老虎。解氏兄弟在后园未寻到老虎,与毛太公一家争执起来,毛太公无理却诬赖解珍兄弟掳掠民财,伙同女婿王正将二人下狱。这则复仇故事中也含有诸多的矛盾冲突,首先是人与虎的矛盾冲突,登州山中的老虎时常伤人,该矛盾冲突导致了登州府与猎户、里正的矛盾冲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登州府责令猎户和里正必须限时捕虎,登州府的严令要求引发了解氏兄弟与毛太公的矛盾冲突,解氏兄弟冒死所猎的老虎偏偏掉进了毛太公的后园,而毛太公身为里正也想要捉捕老虎,这并非易事,因此他直接将解氏兄弟所猎的老虎据为己有,还将解氏兄弟下狱。

这些矛盾冲突堆积起来最终彻底爆发,解氏兄弟愤而复仇,将毛太公一家全部屠戮。解氏兄弟复仇的导火索是老虎,老虎恰巧掉进毛太公的后园才导致了复仇行为的发生。上述的矛盾冲突设置颇为巧妙,极具偶然性和戏剧性。

林冲与高俅、高衙内之间的矛盾冲突具有典型性,这一矛盾冲突也是塑造林冲形象的重要工具。该矛盾冲突的起因是高衙内意图调戏林冲娘子,这引发了林冲和高衙内的矛盾冲突。林冲见调戏之人是高衙内,放弃复仇,但林冲的退让并未使矛盾冲突得到缓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林冲与高衙内的矛盾冲突又导致了他与高俅的矛盾冲突,高俅为了儿子设局加害林冲,将林冲下狱,安排陆谦贿赂押解的公人企图结果林冲。

林冲在野猪林若无鲁智深相救,早就命丧公人之手,但他还恳求鲁智深饶了公人的性命。

在与高俅的矛盾冲突之中,林冲作为受害一方只能被迫一味忍让,而高俅却步步紧逼,一再陷害林冲。最后高俅指使陆谦意欲在草料场烧死林冲。高俅的阴谋使得该矛盾冲突彻底激化,最终在山神庙中爆发,林冲忍无可忍奋起复仇,斩杀陆谦等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水浒传》复仇故事中设置了许多矛盾冲突,这些矛盾此消彼长、不断激化,一系列的激烈的矛盾冲突交织在一起,最终导致了复仇行为的产生。

这些矛盾冲突展现了人物的命运,使得小说引人入胜、环环相扣,增强了《水浒传》的叙事张力和文学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