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108将,表面上看是各有所能;其实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各怀鬼胎。

首先看四位领导层,宋江、卢俊义、吴用和公孙胜。其四人无论是格局眼界,还是各自专业技能都极为有限,难堪重任。

宋江,义字当头,江湖中结识了众多好汉,英雄们闻风皆拜。但是这并不能代表他的管理和用人能力。到了后期,更是以水军当步兵用,枉送了不少好汉性命。

卢俊义,武艺高强,棍棒天下无双,江湖人称“河北三绝”。这些成就只能说他个人能力卓越,对于管理他几乎一无所知。况且好争名利、没有远见、清高自负,远不及心腹家仆燕青。

吴用,原本是个小学乡村老师,只是不甘平庸一生,借助晁盖之力走上了新的征程。但是作为梁山的军师、管理层,他的能力实在太弱,除了阴招、损招,用兵之能几乎没有。

公孙胜,本身就是个聪明人,有利可图则趋之,无利可图则避之,作为管理层,只能说极不称职。后来征方腊公孙胜压根就没去。或许以他的聪明,早看透了梁山好汉不过是乌合之众。

管理层尚且如此,其余的天罡地煞104好汉更不用多说。不是拉帮结派搞小团队,就是心怀鬼胎各有所求,或是浑浑噩噩混吃混喝。看似一条心,其实一盘沙。

在所有好汉中,有一人堪称聪明,他懂得藏锋,处处示弱,最后投靠蔡京得以善终。

他就是“圣手书生”萧让,坐梁山第四十六把交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善书,萧让武艺也不凡

萧让上梁山,和卢俊义等人上梁山一样,都是吴用使奸计将其“逼上梁山”的。

水浒传原著中记载,萧让,济州人氏,当时著名的书法家。善写当时流行的苏、黄、米、蔡四种字体,又会使枪弄棒,舞剑抡刀。在上梁山之前,吴用就和萧让认识。

后宋江在江州服役,一日酒醉在浔阳楼上提了反诗,被人抓住了把柄。梁山老大晁盖知道后为了营救,听从吴用计谋,想给当时江州的蔡九知府写一封假书信。

书信的核心内容是,以当朝宰相蔡京的口吻,让将宋江压赴东京,这样梁山好汉在半路上就可设计营救。要写假书信,就必须找到能模仿蔡京笔迹之人,由此只好找到了萧让。

萧让擅写书法,在当时也算名流,对于梁山的邀请,正常人肯定是不愿落草为寇的。还有,有才的人本就清高,梁山最后没办法只好绑架了他的家人,要挟之下萧让只好顺从。

上了梁山后,梁山也给他委以重任,任命为行文走檄调兵遣将。但是自从上了梁山,萧让便只做文字工作,藏锋了他“会使枪弄棒,舞剑抡刀”的本领。

其实要论武艺,他虽然比不得武松、鲁智深,但也绝非泛泛之辈。在原著中曾记载了他与矮脚虎王英过招,没几个回合就把王英打跑了:

“王矮虎喝道:‘俺不要你钱财衣物,只要你两个聪明人的心肝做下酒。’萧让和金大坚焦躁,倚仗各人胸中本事,便挺着杆,径奔王矮虎。王矮虎也挺朴刀来斗两个。三人各使手中器械,约战了五七合,王矮虎转身便走。两个却待去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水浒传第一妙计“空城计”

《三国演义》中有一条妙计,叫做“空城计”,是诸葛亮为退司马懿大军,在万般无奈之下铤而走险而使用的计策。

其实在《水浒传》中,也有一条“空城计”,与诸葛亮之计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使用此计之人,不是军师吴用,也不是副军师朱武,而是“圣手书生”萧让。

那是梁山诏安后,宋江率兵征讨王庆时,当时萧让以随军文书的身份,跟着陈安抚(代表朝廷的官员),带着一些老弱残军驻扎在宛城。

谁知,令谁都没想到的是祸从天降。当时王庆手下一员大将,没有与宋江大军正面对峙,而是出奇兵来袭宛城。

当时宛城的所有人都慌了神,唯独萧让,却神态自若地说道:“安抚大人,不必忧虑,萧某有一计可退兵”。

于是他先命“宣赞、郝思文挑选强壮军士五千,伏于西门内,待贼退兵,方可出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