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春意盎然的四月,河南嵩阳书院古柏苍翠,风骨犹存。在这座承载千载文脉、见证无数历史名流的学府圣地,董宇辉与河南大学文学院王立群教授展开一场走入历史的对话,探讨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巨著——《史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品评《史记》中那些不平凡的人物

河南,曾是秦朝末年楚汉之争的重要舞台,古战场的悲风仿佛仍在此低吟,刘邦、项羽等风云人物的事迹早已镌刻进历史的石碑。79岁的王立群教授以其深厚的历史积淀,以背诵《史记》原文开场,生动再现了这片土地上发生的诸多精彩纷呈的历史事件。

面对董宇辉关于项羽“失败的英雄”形象的提问,王教授指出,项羽虽败犹荣,其短暂而璀璨的人生,展现了乱世英雄的血性与尊严。王教授特别强调项羽在乌江边的选择,不仅是对个人生死荣辱的超脱,更是对江东子弟声誉的珍视,展现了他对百姓的悲悯,这种担当与人格,使之成为“中国脊梁”的象征。董宇辉也表达了同感,说项羽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输给了自己的单纯”,“政治上的天真,成了性格上的可爱”。同时,王教授对刘邦、萧何、张良、李广、周亚夫等人物的剖析,犹如一幅幅历史画卷在对话中徐徐展开。讲到刘邦的流氓气、杀功臣,也讲到了他的善听,能听出谁的计谋好,会用人;讲到秦始皇的大一统功绩,也讲到他办事太急的缺点。读者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历史人物的多面性。

当董宇辉问到最喜欢《史记》中的哪个人,王教授毫不犹豫地回答,喜欢的是作者司马迁,司马迁比《史记》中写的任何人物都伟大。他忍辱负重著书,我们今天才能了解这几千年的历史,而且是他开创了为“二十四史”所承袭的独特史书体例。这一份伟大的事业,最值得景仰。在讲到周亚夫、李广等悲剧人物时,远古的司马迁、当下的王立群教授和董宇辉心灵相通,为命运的不公、帝制的丑恶面深深叹息。

在谈及《史记》解读时,王立群教授提到,他的“王立群读《史记》”系列书籍,以秦始皇、吕后、汉武帝等人物为线索,展现了其“通过人物讲历史、通过历史讲人生、通过人生讲精神”的独特解读风格。例如,在解析秦始皇时,他不仅讲述了秦始皇一统六国的壮丽史诗,更深入剖析了他开创帝国制度、构建庞大帝国的深远影响,揭示了秦始皇作为“千古一帝”在历史进程中的决定性作用。董宇辉认为,不能抹黑一个对历史真正作出贡献的人。至于汉武帝,王立群不仅颂扬其开疆拓土、推动文化繁荣的功绩,也客观评价了其晚年决策失误带来的负面影响,展现了一位伟大帝王的复杂性格与历史局限。

这些人物解读,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历史的波澜壮阔,人生的酸甜苦辣,制度的演变轨迹,以及文化的传承脉络,使得读者在品读《史记》的同时,得以窥见历史的立体画卷与人性的幽深矿藏。

普通人该如何读《史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普通读者面对《史记》这样的大部头,浩浩荡荡几千年人物的历史,难免会有望而生畏的感觉。

在王立群老师的读史秘籍中,有一个重要的观点,可以给人指引。他认为读史有“四个层次”。第一层,是“真实的历史”,那是实实在在发生过的事儿,是历史的根;第二层,是“记录的历史”,就是史官、司马迁他们笔下的记载,相当于树干,带着他们的观察和筛选;第三层,是“传播的历史”,就像枝叶,经过口口相传、书籍流传,可能会添油加醋、变形走样;最后一层,是“接受的历史”,就是咱每个人心中理解的历史,这可是树上结出的果子,口味各异。所以,想要接近历史真相,就得一层层剥开,既要看记录,还要辨传播,更要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理解。

拿秦始皇来说,咱们都知道他统一六国、建长城、统一度量衡,牛得不行。但真实的历史里,他是不是个完美的帝王?记录的历史里,司马迁对他褒贬参半,既有赞誉也有批评。传播的历史里,影视剧把他塑造得或暴虐或英明。到了咱们接受的历史层面,你可能觉得他是个改革家,我可能觉得他是个暴君。这就是四层历史的体现。所以,读《史记》时,不能光盯着故事看热闹,还要学会抽丝剥茧,思考背后的史实、史家的观点、流传的变化,以及自己对历史人物、事件的独立判断。

关于保持判断这一点,王老师曾提出,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婚姻,可能并非传统认知中的纯美爱情,而是司马相如有预谋的骗婚行动。还有那个神乎其神的扁鹊,王老师认为他更像是上古医学智慧的象征,而非具体的某个人。这就提醒人们,读史时别轻易被表面现象迷惑,得有自己的批判思维。敢于质疑,善于分析,这样读史才有趣,也能从中学到真东西!

王教授强调,《史记》的魅力在于其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生动描绘,他鼓励读者在阅读时不仅要关注历史事件的表象,更要深入挖掘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与动机,从而洞悉人性的普遍规律与社会变迁的内在逻辑。

董宇辉则以其独特的视角,提出《史记》对于现代人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了解过去,更在于通过历史反思现实,提升个体的认知与修养。他引用王立群教授的智慧金句,如“历史最吊诡的是它往往记住了见证者,却忘记了奠基者”等,指出《史记》中蕴含的智慧对于理解和应对当今社会问题具有深远启示意义。

两个读书人的促膝交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董宇辉与王立群教授,都是火遍全网的文化名人,一位是青年才俊,一位是老一辈历史学者,但在他们自己眼中,可能更加认同自己“读书人”的身份,都觉得“有时间读书,没有太多世俗欲望”是一种非常舒适的状态。

谈及与《史记》长达六十年的不解之缘时,王立群教授感慨万分,他曾在特殊的时代,藏起一部《史记》反复阅读,他曾在大学的讲坛,反复挖掘这座智慧的矿藏,《史记》给他带来登上“百家讲坛”这次人生的重要机遇。他强调,正是丰富的人生经历赋予了他理解《史记》的独特视角,使他在面对这部巨著时,不仅能领略其文学价值,更能从中体悟到对人生抉择的指引与对社会责任的警醒。

在讨论《史记》对于普通人的价值时,王立群教授指出,《史记》不仅是帝王将相的历史,更是对中华文化根与魂的生动诠释。读懂《史记》,可以了解很多历史真相,了解人性的多样性,体会到专制帝制被埋葬是今人的幸运。五千年的历史,需要学术研究,也需要向大众普及。

“我辉”与“我王老师”的智慧火花

这场对谈被抖音观众们“狠狠期待”,他们在活动海报的评论区亲昵地称董宇辉为“我辉”,称王立群为“我王老师”。二位老师都曾以闪光的智慧金句打动过无数的观众和读者。对于《史记》中蕴藏的人生智慧,如何在读史的过程中重新认识自己,王立群教授有很多精警的结论。

王立群教授深刻剖析历史与人生的辩证关系,指出:“历史最吊诡的是它往往记住了见证者,却忘记了奠基者。”这一见解提醒我们,历史的书写并非总是公正无偏,有时需要我们深入探寻,还原那些默默耕耘、奠定基础的无名英雄。

在人际交往与赞誉之道上,王立群教授同样见解独到:“赞美他人是一门深奥的学问。对实力相当者给予赞美,体现出胸怀的宽广;对看似不值得赞美者予以肯定,实则是借力打力的高明之举;而敢于赞美比自己更强大的人,更显现出勇敢无畏的气魄。”他的言论揭示了赞美的艺术与力量,对于塑造良好人际关系、提升个人影响力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对于权力的运用与定位,王立群教授提出了精辟见解:“用权而不恋权,到位而不越位。”这句话警示人们正确看待权力,既要勇于担当、积极作为,又要保持清醒,不越权行事,体现了对权力边界的深刻理解和尊重。

对于个人成长与成功的要素,王立群教授提出了著名的“四行”理论:“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让人生散发光彩,必须具备四个‘行’:自身有能力,有人认可你的能力,认可你的人有权威,且身体健康状况良好。”这一精练的总结为个人发展提供了清晰的行动指南。

王立群教授的这些金句,如同璀璨的智慧火花,照亮了《史记》的世界,也照亮了我们理解历史、应对人生挑战的道路。这场对话在弹幕“意犹未尽”的刷屏中结束,它不仅是一场历史知识的盛宴,更是一场精神的沟通和洗礼。

王立群教授的“王立群读《史记》”系列图书,是他60年《史记》研究的结晶,近期以精装典藏版形式面世,东方出版社邀请知名设计师潘振宇精心打造,装帧设计既传承了中国古籍的典雅韵味,又融入了现代审美元素,呈现出历史文化的厚重与魅力。该套图书在保留王立群教授“百家讲坛”十年讲《史记》原有精华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修订与优化,删减了重复引用的原文,精选《史记》经典片段与王立群教授的精彩解读相辅相成,以文白对照的形式,便于读者更深入地研读这部传世经典。

此次推出的精装版,不仅在形式上展现出对《史记》的敬意,更在内容上通过王立群教授独到的解读,构建起一座连接历史与现实、个人与社会、古代智慧与现代生活的桥梁,让读者在品味《史记》魅力的同时,深入思考人生、社会乃至民族精神的深层次问题。这套作品无疑将成为读者深入了解《史记》、感悟历史智慧、提升文化素养的珍贵读物,同时也是赠予广大读者的一份文化厚礼。

点击“点赞”和“在看”

向更多人分享我们的文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