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在贵州安顺的一个古镇,可见穿着各色古袍的老人在路边纳绣花鞋。

她们坐在石阶上,踩着石板路,身后是石屋,不远处的石头高墙上,还有斑驳的子弹孔。

走进这里,处处透着古朴与民族之风。

贵州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之一,不过此处的居民都是汉人,而且是明代士兵的后人。

从朱元璋时起,人们便在这里定居,如今,已经过去600多年了。

那么这些人为什么来到这里,其中有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平定西南

1368年,朱元璋夺取元朝在中原及江南地区的政权,于南京称帝,建立明朝。

明朝建立后,疆域并不辽阔,民众的生活水平也比较差。

朱元璋所面对的,是饥寒交迫的人民,以及大量掌控在元人手里、需要逐步收复的国土。

从当时的形势来看,北方是元帝的统治区域,东北有女真人盘踞,西北有蒙古人建立的东察合台汗国,西南则被梁王以及众多部落控制。

在这几股势力中,西南的威胁小一些,同时也并没有直接影响到明朝的根本利益,所以朱元璋对西南实行的是怀柔政策。

《明史》中有过这样的记载:洪武初年,有西南蛮夷部落来归顺大明的,都是以原有官职册封

当然,西南各部落离京都很远,主打的是自由散漫,归顺的很少,多是占山为王,继续当自己的土皇帝。

为了管理西南地区,各朝会派一些官员前去协调工作,加强地方与中央之间的联系。

不过朱元璋称帝后,管理西南的并不是自己的手下,而是元朝时期的封疆大吏,忽必烈的后代梁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元璋从元人手里抢了地盘,那么西南地区的梁王,愿意抛下部族成见归顺他吗?

梁王颇有政治手段,在西南混得很好。

朱元璋反抗元朝统治时,梁王则在西南称雄,灭掉了四川的红巾军,并与当时的大理总管段功关系很好。

明朝立国后,朱元璋多次派使臣劝降梁王,一直没有得到肯定的答复。

梁王的态度,为朱元璋派兵攻打西南埋下了伏笔。

到了1381年,北方和西方的隐患基本解除,明朝的版图和实力也更上一层楼,只有西南地区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西南地区多山岭,十分不好走,朱元璋一直没有下定决心大军压上。

直到后来明朝派出去的劝降使臣被杀,他才真正决定征讨西南。

这一年,他封傅友德为征南将军,带30万大军扫平云贵。

傅友德到达湖广地区后发现了一个问题,受地形原因,多山的云贵地区有很多易守难攻之地。

再加上当时通讯设备不发达,如果大军长驱直入,难免会首尾不相顾,那么战局也将难以把握。

12月,他分一支部队向永宁和乌撒插入,自己带大部队直接进入云贵,这种分兵之术很适合攻打山多难走的云贵地区。

在此战术下,普定和普安两个战略要地被明军攻陷,此次战役的主要目标曲靖,终于暴露在明军面前。

12月26日,雾气笼罩了山林与河道,影响了双方将领的判断力和军队机动性。

趁着天气之变,明军乘船推进,试图打梁王个措手不及。

而在与敌人只有一江之隔时,梁王军队才发现明军的动向。

两军隔江相望,逐渐成对峙局势,如果此时明军强行渡江,敌人很可能趁机乱箭齐发,消耗明军实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沐英决定出一队奇兵,想办法绕到梁王军队后方,一为前后夹击之便,二为摇旗呐喊,动摇对方军心。

果然,奇兵到达后方,在高地插旗呐喊,鼓声擂动,吓得梁王士兵无心迎战,人心惶惶。

此时大部队马上突进,击败了号称十万精兵的梁王部,并俘获2万败兵。

占领曲靖后,云南东部门户打开,明军长驱直入,占领云南。

从明军出征到平定云南,前前后后不到一年时间,既振奋了军心,也节省了大量粮食。

不过后来治理西南期间,则让朱元璋大为头疼,甚至不得不派兵长久驻守。

天龙屯堡的由来

平定西南后,相应地区悉数划归大明,原以为西南之乱就此结束,但事实并不是如此。

明军得胜回京后,西南各区依然由土司管理,土司再由中央官员管制。

由于西南地区偏远,民众不服管教,土司的反应非常激烈,等明军一走他们就反了。

为了压住土司,朱元璋不得不再派人去西南平叛,连续几次战役下来,粮草的压力大了。

古代打仗与现在差别很大,在冷兵器时代,都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然而先行的粮草具有较大的安全隐患,很容易被敌人盯上并劫走,避免这种情况的方法,是派一支队伍护送。

运粮部队不是先锋军,因为负重前行,所以速度不会有多快,一天也就三四十里。

也就是说,如今开车可能只要一小时的路程,在古代要走一天。

运粮士兵每天都要吃饭,所以一开始押送的粮食数量,和实际运到前线的粮食数量是相差很大的。

《史记》有过这样的记载:

汉军出征西南,有上万人参与运粮,始发地与运粮终点站相距千里之遥。在这种情况下,差不多运送十多钟粮食,最后也就剩下一石。

汉代的一钟是六石多,细想之下,这个比例可远远不只是十倍之差。

《孙子兵法·作战篇》中更是直接指出:吃敌人一斤粮食,相当于给自己省20斤

可见粮草在运输过程中的消耗特别大,即使保守估计,恐怕也有十倍之差。

此时再看明军与西南部落之间的战斗,就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

平定西南的战争不只是兵将之间的较量,还有两股势力在粮草方面的角力。

不过西南地区的土司们是在家门口打仗,每一石粮草的消耗,几乎都用在前线上;

而明军则是千里奔袭,在消耗粮草方面,从一开始就承受着很大的压力。

所以说,如何在战争中避免过大的粮草消耗,是明军亟待解决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386年,为粮草发愁了许久的沐英想到了一个办法:

让军队驻守在战备区,开垦荒地,自己种粮食给自己吃。

无战事期间,他们好好做农民,等到有打仗的需求,再拿起武器战斗。

朱元璋认为这个办法可行,很快同意了沐英的建议。

按照当时的情况,明朝将前往西南地区的军队进行了“三七划分”

三成士兵进入城市,成为维护当地治安、保障中央权益的主要依仗;

七成士兵下放到农村,在相对偏僻但是十分关键的战略要地开荒。

按照规定,扎根在农村的士兵们不用时时戴甲备战,只保障日常的操练即可,其余时间则下地干活。

如此,粮食的问题得到了极大的缓解。

几十万明军完成分配后,大概有20万人进入农村,这些人员主要向西北和西南两个方向分布。

西北主要是在毕节附近,西南是曲靖、昆明地区。

为了较大限度发挥这一制度的作用,前往屯戍的战士以中原人和江南人为主。

这些地区的子弟拥有丰富的种地经验,即使在环境相对恶劣的地方,也能种出可观的粮食。

不过西南地区交通不便,又多有事端发生,不能只是屯田,也需要强化各聚居地的联系,这时候卫所制度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

每支部队会划分一块区域,管理人员将本区域划分为几个聚居地,分别派士兵们进入相应的聚居地进行务农。

两个相邻屯堡,基本住着同一个原始部队的士兵,这样既方便管理,也能加强屯堡之间的往来。

屯堡并不是由中央直接管理,而是通过卫所代管。

贵州和盘水两地,设立了上六卫这种机构,比如天龙屯堡,就属于上六卫中的平坝卫管辖。

事实证明,屯堡的出现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此后西南地区也曾出现过几次叛乱,都被这些屯戍的士兵镇压住了。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朝被清朝取代,大江南北都成了满人的天下,但是西南地区的屯堡依然保持着明时的风俗习惯。

他们远离中央,深入山林,几乎与世隔绝,依然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现代科技影响了世界,但是没有改变这些屯堡的传统文化,此时进入天龙屯堡,会发现这里面还有很多明朝的文化特征。

天龙屯堡的传统文化

天龙屯堡在贵州安顺,原为一处驿站,名字叫饭笼驿,后改名为天龙屯堡。

天龙屯堡居民的日常服饰是以青色、灰色、蓝色为主的大褂,有的衣服上还有精致的刺绣。

除了衣服上的与众不同,当地女性还穿绣花鞋,挽着发髻,戴玉石耳坠和银手镯。

这种穿搭看似与我国少数民族很像,但事实上并不属于少数民族,而是标准的明朝服饰。

除此之外,大部分女性还会在头上戴黑色或白色头巾,这种元素并不属于明朝人的日常元素,而是属于天龙屯堡的特色。

由于此处为士兵屯田定居之地,所以每逢战乱,都会有大量壮丁拿起武器上阵杀敌。

死亡是战场中的主旋律,没有人知道自己的亲人会不会活着回来,所以当地女子便在头上扎黑白头巾。

白色头巾代表男人离开家乡远赴战场,黑色头巾代表男人战死沙场,家里人为他守丧。

久而久之,黑白头巾慢慢有了爱情和亲情的元素,成了当地人不可或缺的配饰。

除了特殊的服装打扮,地戏也是非常有特色的节目。

地戏一般在演武堂中表演,主打曲目是《三英战吕布》,表达人们对忠义的理解和对英雄的崇拜。

与京剧、越剧或黄梅戏不同,地戏演员虽同样是身穿插旗的戏服,但脸上要戴面具,在舞台上辗转腾挪。

地戏作为传承已久的文化载体,也成功申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地戏的意义是在一唱一和中,将当地屯堡的文化融入其中,用戏曲的方式讲述着本地的历史。

只要地戏能一直传承下去,人们便不会忘记云贵地区的屯堡文化。

离开演武堂,在天龙屯堡逛一圈,沈万三故居便会在不经意间进入人们的视线。

沈万三号称明初的江南首富,手中钱财用之不尽,他本该在江南享受荣华富贵,怎么会来天龙屯堡中居住呢?

在明朝成立前,沈万三曾资助过张士诚。

不过他选错了人,张士诚最后被朱元璋所灭,而后者更是统一中原,建立了明朝。

为了表示忠心,沈万三积极出资,负责修缮京都三分之一的城墙。

或许是认为这些钱不够打动朱元璋,他又表示要拿出百万黄金犒劳众将士。

朱元璋穷惯了,以为沈万三故意炫耀、收买军心,所以大为恼怒,不但没收了他的家产,还把他流放到了云南。

穷困潦倒的沈万三一路流浪,在天龙屯堡中居住了一段时间,因此也有了现在的沈万三故居。

此处的沈万三故居中并没有珍贵的陈列,只是一间简简单单的小房子,仅能避风遮雨,确实很符合沈万三当时的处境。

云贵地区还有很多屯堡,虽然不如天龙屯堡有名,但是也有一部分保有明朝文化,是十分珍贵的历史遗产。

总结:

离开天龙屯堡前,再看看这个古老的地方,或许可以看到它由内而外的石头建筑,包括房子、路、墙、水缸、石磨等,仿佛是个石头做成的世界。

而这些建筑中,碉楼和碉堡林立其间,仔细看去上面还有观察洞和枪眼,也隐藏着另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

参考资料:

《神秘贵州屯堡,藏着600年前的“江苏故事”》江南时报

https://www.jntimes.cn/jnwm/202008/t20200823_6776538.shtml

《游天龙屯堡》人民网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20-12/23/content_2025218.htm

《聆听六百年前的屯堡文化》中国国家地理

http://www.dili360.com/article/p5c8088eb8a42f94.htm

《贵州屯堡:明代的活化石》中国青年报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07102072110106021&wfr=spider&for=pc

《为什么古代发生战争后,粮食的需求量会大幅增加》澎湃新闻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9928022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