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今世界,提起最痛恨西方世界的国家,伊朗一定榜上有名。

巴以冲突爆发后,伊朗立刻闻风而动,一副跃跃欲试、“帮帮场子”的姿态。

尽管伊朗至今没有实质参与到加沙战火中,但对以色列和西方世界的不满,就差直接写在脸上。

那么,伊朗究竟为何如此排斥西方?又为何难以接受西方所谓的“民主与自由”?

拒绝世俗化、抵触西方

伊朗,一个来自西亚的典型伊斯兰国家。

全国人口中98%以上的民众,信仰伊斯兰教,其中96%为什叶派穆斯林。

自从公元652年阿拉伯人征服伊朗,伊朗人逐渐皈依伊斯兰教后,伊朗的历史就和伊斯兰教

什叶派紧紧联在了一起。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神权统一的政体逐渐显露出其弊端。

什叶派教士集团历来有着强烈的参政意识,他们往往把参与国家的政治,建立全国统一政教组织作为追求的目标。

此外,教士集团还控制着国家的司法、经济、教育,掌控着国家大量的土地、庄园、寺产,直接控制和影响着广大穆斯林国民的思想和生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种情况下,不想一直被神权骑在脖子上的军方将领礼萨·汗,于1921年12月发动了政变,试图效仿土耳其建立共和国。

只可惜,礼萨·汗的行为遭到什叶派强烈反对,共和国计划暂时被搁置。

1925年12月,新的君主制政权巴列维王朝诞生,但礼萨·汗领导的西方化、世俗化改革并未停止。

通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控制宗教地产、建立世俗国民教育体系、推行世俗司法体制等手段,伊朗国内什叶派教士的传统社会职能与宗教影响力,被很大程度削弱,这初步奠定了伊朗现代国家发展的基础。

可惜这种情况并未持续太久,礼萨·汗的改革很快遭到什叶派和穆斯林教众的反对,全国范围暴动不断,礼萨·汗惊出一身冷汗。

礼萨·汗

1941年,礼萨·汗把“锅”甩给了儿子礼萨·巴列维。

巴列维继续推行父亲的改革大业。

从60年代起,伊朗全国展开了以土地改革为中心,以实现农业和工业现代化为目的的“白色革命”,从而进一步深化了伊朗传统社会的世俗化改革。

当然,这口“锅”并不好背,改革过程始终伴随着世俗化与传统社会的剧烈冲突。

关键时刻,什叶派的政治力量和作用再次显示出来。

政治经济利益被严重削弱,传统社会地位被根本动摇的什叶派集团,以维护伊斯兰教为旗帜,以建立“伊斯兰共和国”为号召,发动了一场全国范围的大规模反政府运动。

在浩浩荡荡的宗教式群众运动中,巴列维王朝被人民推翻。

礼萨父子苦心经营半个多世纪的世俗化改革,也随之宣告破灭。

礼萨·巴列维

与此同时,伊朗的西方化进程,同样遭遇了滑铁卢。

从19世纪末开始,伊朗对西方的学习已经提上日程。

但这一时期的伊朗,学习的仅仅是西方的先进技术、科学知识等,仍然停留在现代化物质层面,远未发展到制度与价值观层面。

彼时的伊朗,共存着两种极端思潮。

一种认为伊朗现如今的落后和愚昧,是没有严格执行伊斯兰教教义的结果,他们十分排斥学习西方,主张彻底回归宗教。

另一种认为,只有全方位的学习西方,包容西方现代文明的问题,才能避免任人宰割。

从结果来看,显然还是前者占了上风。

于是,便出现了伊朗人一面学习西方技术,一面痛恨西方·的画面。

对西方的排斥,相较于对世俗化的抵触,有过之而无不及。

那么,伊朗人为何如此排斥西方、抵触世俗化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历史纠葛太多

首先要明确的是,伊朗是一个有着上千年根深蒂固宗教信仰的国家。

这从根源上决定了,伊朗人不会轻易接受世俗化、西方化改革。

而在此基础上,伊朗与西方世界一系列历史恩怨,直接造就了双方的“老死不相往来”。

早在20世纪初,英国和苏联就通过侵略和干预伊朗的内政,试图控制该国的石油资源。

这种外部势力的干涉,使得伊朗人民对西方国家产生了深刻的不信任感。

二战期间,伊朗虽然成为了盟军的战略通道。

但战后,尤其是1953年,美国中央情报局(CIA)策划了一次政变,推翻了民选的摩萨台总理。

这次政变不仅加剧了伊朗国内的政治动荡,也使得伊朗人民对西方国家的敌意进一步加深。

你打了我,回过头还要让我对你友好?

这对于本就思想激进的穆斯林教众们来说,显然是天方夜谭。

摩萨台

政治方面。

伊朗伊斯兰革命的成功,是伊朗与西方矛盾加剧的重要转折点。

1979年,霍梅尼领导的伊斯兰革命推翻了沙阿政权,建立了一个伊斯兰共和国。

霍梅尼提出的“输出革命”理念,即通过支持全球范围内的伊斯兰运动来对抗西方影响力,直接威胁到了西方国家的利益。

此外,伊朗的核计划也是双方矛盾的核心。

西方国家担心伊朗发展核武器,认为这将破坏地区稳定并可能触发军备竞赛。

法国前总统萨科齐更是曾经放出狠话:“要么伊朗顺利掌握核弹,要么炸毁伊朗。”

尽管伊朗坚称其核计划仅用于和平目的,但西方国家对此持怀疑态度,并实施了一系列制裁措施,试图迫使伊朗放弃其核计划,双方矛盾再度深化。

经济方面,欧美国家对伊朗发起了无数次制裁,尤其是石油贸易领域。

石油出口是伊朗经济的主要支柱,这相当于要了伊朗的命,伊朗人不拼命才怪。

制裁还导致了外国投资的减少,技术交流的受阻,以及国际金融市场的孤立。

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伊朗经济的衰退,增加了民众的生活困难,从而加剧社会不满情绪。

文化和宗教方面,伊朗是一个以伊斯兰教什叶派为主的国家,其宗教身份与西方国家的基督教文化存在明显差异。

宗教在伊朗社会中占据着核心地位,伊斯兰教义和价值观深深植根于伊朗人的心中。

西方国家的文化和价值观,尤其是那些被视为世俗和自由主义的观念,往往被视为对伊朗传统价值观的威胁,双方矛盾自然难以调节。

最后,伊朗地缘政治方面的特殊性,也造就了其与西方不可调和的矛盾。

伊朗位于中东地区,这是一个地缘政治极为复杂的区域,它是连接亚洲、欧洲和非洲的关键节点。

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视伊朗为维护其在中东利益的潜在障碍。

美国在该地区的盟友,如沙特阿拉伯和以色列,与伊朗存在着深刻的敌对关系,这进一步加剧了伊朗与西方国家的紧张关系。

综上所述,伊朗与西方国家的矛盾是一个由多种因素交织而成的复杂问题。

历史遗留问题、政治利益冲突、经济制裁、文化和宗教差异、地缘政治竞争等等,都在无形中将伊朗与西方推向两极。

而巴列维时代西方化、世俗化引发的精神危机,则是彻底断绝了双方和解的可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西方化、世俗化引发精神危机

伊朗巴列维时期的现代化和西方化,完全是在被西方同化,换句话说就是被西方“和平演变”。

起初,伊朗人不仅在经济领域内模仿西方发展模式,还对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进行了一定的学习借鉴。

西方文化的优秀成分,无疑有利于提髙民众的文化素养、培养国民的现代意识。

但统治阶层不顾本国历史文化和宗教传统,盲目学习、效仿西方文化的行为,却起到了反作用,在精神思想领域内引起了伊朗的震荡和冲突。

由于需要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大量的相关西方人员随之进入伊朗,加快了伊朗城市生活的“西方化”。

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很快渗透到大城市的每一个领域,进而引发了严重的社会和精神危机。

伊朗首都德黑普被分成两个部分,北部是富人的都会,豪华的西式别墅,坐落在饭店、舞厅和夜总会之间,灯红酒绿,歌舞升平。

南部是是穷人的住所,街道狭窄,贫困不堪。

北部的工业城市集中了来自农村的大批青年男子,他们被城市的高薪吸引而来。

但这些年轻人大部分有保守的伊斯兰背景,很多人来自小村庄。

面对西方文明,他们感到迷茫,完全不知所措。

他们不仅不适应汽车代步,以及集市上那种熙熙攘攘的热闹场面,而且也不适应城市中流行的西方习俗。

一大批意大利人来到伊朗炼油厂工作,他们的妻子、女儿夏天穿紧身裤或者短裤,伊朗比较西方化的女子也开始模仿。

这种现象落在传统穆斯林眼中,那是绝对的羞耻。

此外,进口到德黑兰的西方电影,以及通过止耳其进入伊朗的象征西方文化的各种东西,也使这些保守的青年看不惯,引起他们的憎恨和反感。

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洪水般涌入,伊朗的传统文化受到猛烈的冲击。

报据伊斯兰传统,妇女应该佩戴面纱,尽量不出席公共活动;禁止赌博、醜酒、收听流行音乐。

然而,西方化、世俗化改革推行以来,许多妇女不仅摘掉面纱,而且身穿超短裙、牛仔裤在公共场合抛头露面。

德黒兰等大城市出现一批娱乐场所,其中包括赌场、舞厅、歌剧院、酒吧等。

甚至有传言说,王室成员经常聚众赌博,阿什拉夫公主在外国赌场输掉好多钱。

这些从西方引进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与伊朗的传统文化格格不入,对普通民众的也理产生极大的冲击。

巴列维国王的世俗化和西方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众的生活,但是随着而来的贫富差距、社会变迁和文化碰撞,给民众带来了精神文化上的陌生感和失落感。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批农村青年进入城市,他们发现自己面对的是一个陌生的世界,根本无法融入城市生活。

唯一能使他们感到熟悉的地方就是清真寺,在那里他们能寻找到熟悉的氛围和精神的慰藉。走出寺庙,他们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伊斯兰信仰和文化传统正在被连根拔起,他们无法接受这种精神上的流放。

最后,他们将一切的痛苦归罪到了西方化与世俗化头上。

结语

拒绝西方化、抵触世俗化,这和伊朗与西方之间交织复杂的矛盾冲突离不开关系。

但归根结底,是伊朗根深蒂固的宗教思想,限制了他们打破桎梏,接受新生和未来。

幸运的是,现在伊朗似乎探索出了一条世俗化与宗教化相结合的道路。

即便不依靠西方,即使仍是一个典型的伊斯兰国家,可这并不妨碍伊朗的强盛。

而这,或许就是伊朗最好的结局。

参考资料

  1. 张喻芳.伊朗与西方的斗争[J].社会观察,2006(03):61.

  2. 吕海军. 伊朗民族主义思潮研究[D].西北大学,2017.

  3. 马丽萍.伊朗巴列维王朝的世俗化改革[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2):94-96.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