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历史的篇章中,篡位之事时有发生,而魏篡汉与晋篡魏之间的名声差异,究竟有何玄机?这看似相近的历史事件,为何在声誉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难道是因为篡位者的手法更为高明,还是其所执政的王朝在治理方面表现更为出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野心家曹孟德纵横四十年 守成不易

“天下大乱,赤眉、绿林横行;宦官当权,奸佞称雄。”这正是东汉末年的写照。曹孟德出身名门望族,聪慧过人,却也饱受着乱世的摧残。他发誓要为天下蒸蒸苦难的百姓鸣不平,但苦无施展空间。直至天赐良机,曹孟德终于得以翻身。

初掌朝政,曹孟德周旋于各路豪强之间,左右逢源。他深谙人情世故,善于拉拢人心。与此同时,他也明白要稳固权力,必须依靠武力。于是,曹孟德奔波于北方诸郡,以魏王之名义征伐四方。逐鹿天下,正是他心目中理想盛世的写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曹孟德深知要打破现有格局,自己必须先稳住北方,使之成为联络天下的桥头堡。然而北方诸侯既多且杂,难以迅速取信。更甚者,袁绍、刘表这类世代民族势力虎视眈眈,对曹氏的野心极为敏感。想要不流血稳定北方已是难上加难。

为突破现状,曹孟德设法拉拢足智多谋的谋士荀彧、郭嘉等人入幕府,并收编了包含吕布在内的武将精锐。在他们的谋划配合下,曹孟德终于打开北方局势,取得关东诸郡。刘表见势不妙,遂敛起扩张北方的念头,转而巩固江东之地;而袁绍则对曹氏虎视眈眈,誓要讨伐这个异军突起的幕府首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当袁、曹两家针锋相对时,群雄并起,各怀鬼胎。于是南北诸侯纷纷觊觎中原。曹孟德深谙形势,欲速战速决。他先后诱使南方孙权、东吴形成合围之势,迫使袁绍不得不全力北上与曹氏决战。官渡之战一举改变北方格局,奠定了曹氏的霸主地位。

战后,尽管诸侯纷纷称臣,但各地山头依然林立。南北对峙的局面并未打破。更甚者,西北的马超、韩遂联军侵扰关中,中原号召力大增;东北的公孙渊势力伸延至辽西地区,也对曹氏形成潜在威胁。面对内忧外患,曹孟德不得不再次率军征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经年劳顿的他已感力不从心。面对子曹丕的野心,曹孟德也深感守成已乏可能。于是他作出让贤决定,将魏王之位传给了儿子曹丕。

自己则转任丞相,整合朝政,为曹丕的登基铺平道路。就在曹丕即位前夕,西南隐患终于爆发。张鲁等人起兵造反,曹孟德和曹丕不得不临危受命,前去征讨。最终,在曹孟德的策划和曹丕的统帅下,叛乱平定,曹氏权威达到顶峰。

经此一役,曹丕的野心与胸怀也有了长足提升。他终于鼓足勇气,废黜汉帝,自立魏国。曹孟德则在魏帝登基仪式上,病重不起。他对曹丕留下“为国家计,勿忘在上;立嗣需谨慎,慎选贤良”的遗言后,终于英年早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魏帝国 石破天惊改革

曹丕即位后,野心远大,大刀阔斧推行“文治”变法。他废黜汉字,自创文字,一时间称赞与质疑纷至沓来;他强推均分店田礼,长吏大言不惭,又引得民怨沸腾。然而,在这场引人瞩目的变法风波背后,曹氏政权却日益强大。

与此同时,曹丕还授权开明有为的魏明帝大兴土木。在明帝治世下,魏国安定富足,农业丰收,经济与文化空前繁荣。明帝英明,深得民心。他先后安抚关中地区,并派兵灭亡北方割据势力公孙渊,使魏国国力达到鼎盛。

然而这却也埋下了日后冲突的种子。魏明帝的爱子曹叡性格刚烈,不满父亲将皇位传给异母弟曹芳。再加上权倾朝野的重臣司马懿早已虎视眈眈,这为后来的政变埋下了隐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篡位惊雷 司马懿霸图初现

明帝逝世,留下年幼的曹芳与大臣司马懿。司马懿深谙权术,乘机发动政变,夺权夺位。他先暗中拉拢权贵,孤立曹爽一派;随后又以“清君侧”为名,趁曹爽外出之机在洛阳发兵。

在“靖难之役”中,阴险狡诈的司马懿凭借武力和谋计,轻取曹爽,旋而诛杀三族。他还联合曹爽的政敌,以“奉迎天子”的名义上台,控制年幼的魏帝。骤然间,曹氏江山拱手让人。大权旁落在晋国兴起的司马懿手中。

然而,无论手段如何险恶,成功篡位始终需要真才实力作支撑。故此,即便是不择手段的司马懿,在位后仍尽力维稳国家,以谋取长治久安。他清除异己,稳定朝局。并击败东吴孙权的北伐,使魏国在表面上依然富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昏庸无能的晋朝 丧失曹魏基业

司马懿死后,其子司马师先后控制两代魏帝。到司马炎时,终于逼迫曹奂禅让帝位。西晋正式成立。然而昏庸无能的司马炎导致朝政日渐衰败,阶级矛盾激化,民不聊生。

尤其是他将帝位传于儿子司马衷,此人单纯懦弱,不能治理。太宰贾充等权臣当道,矫诏专横,司马氏内部的皇位争夺也激化至极。在这乱象激荡中,晋室终于爆发了牵动全国的“八王之乱”,皇室自相残杀,生灵涂炭。

北方少数民族乘虚而入,晋室已无力阻止。一代曹魏帝国血本无归,基业尽失。历史终于为曹丕和司马懿这两个耗费心血却又径行反目的权谋人物定了性:曹丕将北方基业传于孑然一身的后人;司马懿及其子孙则草菅曹魏前人心血,最终一败涂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

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以武力夺取政权者鲜有善终。成王李世民开创大唐盛世无疑是个例外。那么,窃权这一行为,该如何论断?

或许我们不能苛求每一个权欲熏心的人物都遵循正道,抑或对他们的权谋手段与治国能力作理想的期许。历史进程固然无法避免丛林法则的存在,野心家们争权夺位的行为也不乏功过判断的余地。

然而,倘若站在道义和延续基业的高度,那么阴谋算计与武力弑君无疑都是寡断之举。用兵夺权或许可以实现一时野心,却无法长期稳固政权,更遑论基业长青;相反,尊奉正统、顺应民心,则保允朝廷长治久安。

历史的定夺是明晰的。曹魏与晋朝的兴衰沉浮,为后世永远记取了教训。野心仅能及时,唯有正道始终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