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历史中,司马懿作为魏国的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其一生饱经沧桑,执掌大权,但也陷入了无尽的纷争与痛苦。然而,在他临终之际,他所留下的八字遗言却令人深思。

司马懿在临终前回想起曾经冤杀的七千多曹家人,心生悔意,留下了一句八字遗言。今天我们就聊一下司马懿临终前的这句遗言是什么?它蕴含着怎样的深意和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曹操的心腹大臣】

公元208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大败袁绩,一统北方。作为一代枭雄,他自然需要广纳贤士,于是颁布了著名的《求贤令》,大规模征召世家子弟为己所用。然而,当时26岁的司马懿却对此不以为然,一直拒绝曹操的召唤,直到33岁那年才勉强入仕。

这其中的原因,不仅仅是出于对曹操统治合法性的质疑,更多的是源于司马懿对自己家族地位的自负。作为名门之后,他认为曹操不过是一个北方最强军阀,根本不足以让司马家族臣服。这种傲气使他对曹操的召唤视而不见,直到多年后才不得不屈服于现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面对司马懿的拒绝,曹操并未生气,反而多次派人试探,却被后者精湛的演技所蒙骗。这种"装病"的手段,不仅展现了司马懿精于权谋的一面,也预示了他日后在政治舞台上的出色表现。

直到第二次发出入职邀请时,曹操才来硬的,直言"如果再拒绝,就别怪我不客气了"。看似强硬,实则无可奈何,毕竟司马懿出身名门,曹操自然不愿与之彻底决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曹丕的"坑爹"决定】

尽管曹操对司马懿有所防范,但他万万没想到,自己的长子曹丕竟然会将这个"祸根"重用为心腹大臣。曹丕即位后,不顾父亲的叮嘱,坚持将司马懿视作心腹,用实力诠释了什么叫"坑爹"。想必曹操若知晓此事,定会气得胡子直翘,大喊"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然而,曹丕对司马懿的重用并非毫无原因。在他即位之前,司马懿曾多次为其出谋划策,助其登基为帝,也为日后成为心腹大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更重要的是,曹丕重用司马懿,也反映了他对自己父亲的不满和反叛。作为一代枭雄,曹操自然希望子嗣能够延续自己的事业,但曹丕显然有着不同的想法。他更看重的是实力和能力,而非世家门第。

因此,当司马懿展现出了过人的谋略和手腕时,曹丕自然而然地将其重用,无视了父亲的警告。这种"坑爹"的做法,或许正是曹丕对曹操统治方式的一种反抗和超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智定青徐 大破蜀汉】

一旦获得曹丕的信任,司马懿便施展才华,在军事上屡建奇功。公元249年,他亲自统兵征讨青徐二州,一举平定了这两个曾经给曹魏王朝带来重大麻烦的地区。紧接着,他又大破蜀汉,三次征讨东吴,使曹魏的疆土版图不断扩大。

在这一过程中,司马懿不仅展现出了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更重要的是,他也逐渐培养了一支忠于自己的军队。这支军队不仅是他夺取政权的重要工具,也是他日后统治的坚实基础。可以说,正是凭借着这些战功和军队的支持,司马懿在曹魏朝野中的声望和地位日益提高,为日后夺取政权奠定了坚实基础。

而在这一过程中,他也逐渐展现出了自己的政治家风范和军事家手段,成为了一个集权谋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这种全面的能力,使他不仅能够在战场上取得胜利,也能够在朝堂上运筹帷幄,为自己的最终目标——夺取政权做好充分准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曹爽的覆灭】

然而,就在司马懿的权力越来越大之际,曹魏王朝的统治也日趋腐朽。魏明帝曹叡在位期间,大兴土木,骄奢淫逸,临终前更是下旨让司马懿和曹爽共同辅佐幼帝曹芳。这无疑是给了司马懿可乘之机。

面对曹爽的挑衅,司马懿运用了自己精湛的谋略。他先是装作一副和事佬的样子,劝曹爽放下武器投降。没曾想曹爽一放下武器,司马懿便当机立断,将其诛杀,并灭其三族七千余人,彻底铲除了这个潜在的威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惊世骇俗的举动,无疑让司马懿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和非议。然而,从他的角度来看,这或许是一种必然的选择。毕竟,要想夺取政权,就必须先除去障碍,而曹爽无疑是最大的一个。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手段,司马懿也向朝野上下展示了自己的决心和手腕,为日后的统治奠定了威严的基础。

可以说,这一决定虽然残酷无情,但却是司马懿权力之路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不仅帮助他扫清了夺取政权的最后障碍,也让他在朝野上下树立了一种无可撼动的权威形象。这种形象,正是他日后统治的重要资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西晋的建立】

经过这一番波折,司马懿终于在258年建立了西晋王朝,自己也成为了晋武帝。作为一个儒家思想的拥趸,他在执政期间曾推行过"爱民而安,好士而荣"的施政纲领,使得当时出现了"天下无穷人"的太康之治。

可以说,司马懿在政治理念上确实有着自己的主张和追求。他希望通过仁政爱民的方式,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基础,为子孙后代营造一个稳定的环境。这种理念,不仅源于他对儒家思想的崇尚,也源于他对曹魏王朝腐朽统治的反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命运往往是无情的,西晋王朝最终还是因为八王之乱和执政者用人失误而灭亡。这种结果,或许正是司马懿在位期间所做出的一些错误决策所导致的。比如,他过于重用门阀世族,导致权力过度集中;又比如,他对子嗣的培养有所疏漏,使得接班人选择出现了问题。这些错误,都为西晋王朝的覆灭埋下了祸根。

不过,即便如此,司马懿在位期间的太康之治,也足以证明他确实是一位有着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只不过,他的理想最终还是被现实所掣肘,无法完全实现而已。这种矛盾和遗憾,或许正是他内心挣扎的根源所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遗言中的挣扎】

在临终之际,司马懿留下了一句令人深思的遗言:"不立墓碑,不许扫墓"。这八个字,或许正是他内心挣扎的最好写照。作为一个阴谋家,司马懿用尽手段夺取了政权,但他也清楚,自己的所作所为注定会留下历史阴影。

他害怕未来的某一天,曹家子孙后代看到自己的墓碑后,会痛下狠手报复。因此,他才会有这样的遗言,试图逃避历史的审判。然而,这种逃避也反映出了司马懿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一个追求儒家理念的人,他理应坦然面对历史的评判,但作为一个实干家,他又难免会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心存芥蒂。这种矛盾,或许正是他一生追求和挣扎的缩影。

更重要的是,司马懿的这一遗言,也预示了他对自己所建立的王朝并不太有信心。毕竟,如果他真的相信自己的事业能够长久延续,又何必如此小心翼翼地避免子孙报复呢?这种隐藏在遗言背后的无奈和悲哀,或许正是司马懿一生最大的遗憾所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

司马懿的一生,注定了他在历史上的复杂形象。他是一个军事家,又是一个政治家;他是一个狼子野心的权力掮客,同时也是一位儒家思想的践行者。或许,正是这种矛盾和复杂,才使得他的形象如此立体和丰满。

因此,我们不应对任何一个历史人物进行过于简单的评判,而是应该努力去理解他们的处境和选择,去揭示他们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领会历史的精髓,也才能从中汲取智慧和启迪,为自己的人生提供借鉴和指引。

声明:文图均转载网络,内容未核实,如有侵,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