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9月23日,81岁的蒋家二公子纬国先生在台湾撒手人寰。

远隔重洋的“母亲”宋美铃在第一时间致电哀悼后,顺便问了问关于他遗产处置问题。

当她得知蒋纬国不仅没留下啥遗产,反而留下了一叠未还账单,顿时感到无语。

稍顿,淡淡吐出了这么几个字:自作孽,不可活!

作为一位高级将领,蒋纬国为什么没能留下丰厚遗产,反而债台高筑呢?

螟蛉子深得厚爱

让我们把视线聚焦到1916年的某一天,位于上海西江路的戴季陶住所的大门,被一位日本男子轻轻撬开。

男主人打开大门看见是一名男子怀抱着婴儿,大惑不解;开口便问:“先生您找谁?”

这位男人开口操着日语回答:“我找戴季陶先生。”

男主人这才仔细打量一下这男子,惊喜交加地喊了出来:“山田纯三郎!怎么是你来了?

又看看来人怀里的孩子,疑惑地问道:“你的孩子吗?他妈妈怎么没一起过来?”

日本男子告诉他:“这是你儿子,你跟重松金子生的孩子。

男主人一脸慌张,连忙伸手去捂那来人的嘴巴,压低声音说:

“小声点,我们下午去路口那家酒店见面,到时候再详谈。非常很抱歉,现在请求您快点离开。”

就在这时,屋里传来一个女子的声音:“传贤,有朋友来了吗?快请他进屋坐坐呀!”

男主人急忙应了一声:“没有,是有人找错门了。”

日本男子顿时明白了,知趣地急匆匆离去。

于是,当天下午西江路口某酒店的一个包厢里,戴季陶和他同在日本留学时的铁杆好友蒋介石一起与那位日本朋友见面了。

他们简单叙旧之后,话题很快就聚焦到山田纯三郎带来到男婴身上。

原来,这个孩子是戴季陶在日本留学时期的风流产物。

因为胆怯于妻子的咄咄逼人,戴季陶是绝对没有胆量公开接纳这个儿子的。

于是他再三央求,请蒋介石出面解围,先将这个婴儿暂时寄养到某熟人朱姓人家,以后的事从长计议。

直至孩子4岁半,这个男孩随蒋介石回到奉化溪口镇,交由其侧室姚冶诚抚养。

这个孩子就是蒋介石的次子蒋纬国,姚氏便是他的养母。

虽然是养子,但还是得到蒋介石的非常疼爱。在他小的时候,享受到的父爱并不比哥哥蒋经国少。

年幼时,蒋纬国很是顽皮,喜欢偷偷地玩耍养母那些具有一定腐蚀性的除痣药水,时不时在身上弄出一些小灼伤。

这让蒋介石操碎了心,并为此责怪姚冶诚不会收检,让年幼无知的纬国轻易接触的具有危险性的药水。

偶尔回到家里,蒋介石总会下意识地检查一下姚氏的药水,看看是否放到纬国够不到的地方。

而此时的小纬国也确实伶俐可爱,每次发现父亲收拾行李要出远门了,就会黏在父亲身边,嚷嚷着要跟着一起走。

甚至在临别时抱着父亲的大腿,大哭着不肯放开,以至于多数时候都会出现父子洒泪而别的场景。

这也让在外忙于工作的蒋介石,在闲暇时光总会惦记着家里的纬国是否开心、快乐。

年幼的纬儿留给蒋介石的印象是“此儿慧眼逼人,年长尤觉亲亲可爱。”疼爱之情可见一斑。

等到纬国7岁上学了,只要有空,蒋介石就会亲自检查、辅导蒋纬国的功课。

这在蒋介石的日记中得到体现,1923年3月28日就有这样的记载:

“下午在家课纬儿。出外十几日,纬儿品学皆有长进,心甚喜也。”之后,又亲自为蒋纬国定制了影印本图书和课程表。

在蒋纬国11岁时,蒋介石耗银两万余,在苏州建造一栋宫殿般的别墅,安顿蒋纬国及其养母。

还专门为纬儿配备了私人医生、私人老师和打理别墅环境的园丁。

又安排纬儿进入东吴大学附中就读。蒋纬国也没有辜负父亲和养母的殷切期望,中学毕业后顺利考入东吴大学。

深得父亲宠爱的蒋纬国的青少年时期颇受人们的赞赏和羡慕,大家都在期待着他成年以后能有更大的出息。

那么进入社会以后的蒋纬国表现如何?是否达到家人和社会的普遍预期呢?

成年后表现平平

蒋纬国在东吴大学毕业后,1936年离开苏州前往德国深造。

按照德国军校的惯例,军官必须先在部队积累一定实战经验才能入校就读。

在国内已经取得少尉军衔的蒋纬国,只好以军官候补生的名义入伍一个山地部队服兵役,之后才进入慕尼黑军官学校接受专门的训练。

在德期间,蒋纬国亲历了德奥合并,占领捷克苏台德等重大事件,甚至还以军官学校的学员身份受到过希特勒的接见。

三年后蒋纬国学成回国时,已是二战爆发前夕,苏伊士运河已经被封锁,他只得转道美国,跨越太平洋再回归故土。

蒋纬国回国后,就被父亲蒋介石派往西北抗日前线,先是由第一战区司令胡宗南安排当了排长,仅仅几个月就提拔到连长的位置上。

在这个基层指挥员岗位上,带领连队曾经活捉过偷袭一小股偷袭潼关铁路隧道的日本侦察兵,也曾端起机枪射杀隔河对垒的日本兵。

还按照德国留学时德军对于军纪的要求,整治过驻地的军人风纪。

总体而言,抗日战场上的蒋纬国也算得上是一位合格军人。

国共内战爆发后,蒋纬国加入装甲兵部队。

虽然之后也有过几次可圈可点的战例,但是1948年淮海战役中的蚌埠一战重挫了他在军中的名声。

当时在两军对决中,解放军渐渐占据优势,捷报频传,而国军却处处受阻,时时告急。

蒋纬国见状也心急如焚,主动向父亲请缨。

时任国军装甲部上校参谋的他,接到命令,率领一个新式坦克团开赴蚌埠前线。

进入阵地后,初试锋芒,凭借他的钢盔铁甲,所向无敌,把解放军打得节节退守,几无招架之功。

但是,等解放军缓过神来,改变战术,将原来的远距离射击改成与国军近距离胶着作战。

如此一来,因顾忌误伤友军,使得坦克的炮火顿失神威。

不止于此,解放军还发现坦克在战场上的弱点在于它的履带。

于是在后来的战场上,遇到与坦克部队作战时,解放军便集中火力猛攻坦克的履带。

等到蒋纬国的装甲兵再次与解放军交战时,便吃尽了苦头;一面是国共两军短兵相接,让坦克无法开足火力发起攻击。

另一方面,勇猛的共军战士以无法压制的火力对着坦克履带疯狂扫射,致使不少坦克如废铁一般瘫痪在阵地,无数装甲兵被困或者被俘。

面对如此窘境,深感无奈的他只得求助于友军帮忙解救被困于战场的装甲兵。

熟料,从团长求到师长都无人答应出手相救;万不得已中,他斗胆向四十五军军长阙汉骞寻求帮助。

由于之前的求助屡屡被拒,积下一肚子怨气的他找到阙军长时就忘记了和颜悦色,语气自然多了些冲撞的成分。

碍于他是委员长的公子,阙军长当时就没有与之计较,爽快地派出部队解救被困装甲兵。

未料想,派出的部队却被解放军成功打援,令阙军长十分生气,就向上峰汇报了蒋纬国战场上的所作所为。

蒋介石对此颇为生气,几天后蒋纬国便接到了接到撤退的命令。

他本想在此战中一振雄风,捞取一些战绩资本,奠定日后升职的基础,如今反而卸甲丢盔无功而返;让他倍感惭愧。

其实在他的从军生涯中感到惭愧的,还有1945年那一次的军饷事件。

那是日本宣布投降前夕,他通过自备的收音机从境外媒体获知,日本已经接受了盟军命令其投降的要求。

身为营长的蒋纬国立即扣下全营官兵的军饷和全部福利款项,用来在驻地汉中市场囤积烟酒。

等到日本宣布投降后高价卖出,获利部分除了用于部队庆祝胜利活动在的开销外,那一个月还给所有官兵发放双薪。

虽然赢得部下一片叫好,他的这份小聪明,却没能让他在父亲的印象中加分。这也导致了他后期的职场受挫。

至此,人们不难看出,蒋纬国在大陆时期的军事战场是也只能算是表现平平。

至于他退守台湾以后会有哪些亮眼的表现?能取得怎样惊人的成就?走出怎么样的人生轨迹?尚在人们的期待之中。

远离要职 投身学术

1949年,蒋纬国随国民党溃败台湾之后,不止是事业上再无重大建树,还遭受了结发妻子亡故的沉重打击。

在妻子石静宜去世后,蒋纬国曾经一度情绪低落,浑浑噩噩地打发着日子。

不过,短暂低迷后的一场音乐会让他为之一振。就是在这次音乐会上,他认识了比自己小20岁的邱艾伦——一个中欧混血女孩。

经不起他的苦苦追求和一往情深,邱艾伦与他坠入爱河并步入婚姻的殿堂,然后蒋纬国在46岁时中年得子。

虽然看似幸运,却未能根本扭转他命途的颓势。

1964年1月21日,赵志华鬼使神差般地在某军事基地发表了一番令人费解的讲话。

大意是国民党面临严峻的内外部形势。外部呢,中国大陆无论在哪方面的实力都已经大大超过台湾。

至于台湾岛内,却是高级将领大多贪腐无能,蒋总统也受到了小人的谗言挑拨。希望在场的官兵和他一起到总统府“清君侧”。

熟料在场官兵不仅无人响应,反倒是其他将领迅速将赵志华控制并押送到司令部后进行羁押。

赵志华还落得个挑起军事政变的罪名,这件事也被称之为“湖口兵变”。

熟知,不明就里的蒋纬国不知道父亲对这次“兵变”的强烈反应。在赵志华被判处死刑后,出于对部下的爱护,他竟然出头为之求情。

虽然为赵志华把刑罚从死刑改成无期,却也搭进了蒋纬国自己后半辈子的职业生涯,从此永远地离开了军队实权职务岗位。

保下了赵志华的小命后,在其服刑期间,蒋纬国仍然多次对其家人予以接济,不避嫌疑坚持每年探监。

甚至在公开场合评论“湖口兵变”时说,该事件动机单纯,方法错误。隐晦地否认它是有野心、有预谋和有计划的兵变性质。

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赵志华毫无厘头说出那些冒犯总统的言论呢?后来在蒋纬国的自述中找到了答案。

原来赵志华是蒋纬国的至爱心腹,曾于解放战争中被解放军俘虏,三个月后逃往台湾。

在当时军职系统极其严格的审查之下,赵的仕途非但没有受挫,反而由于蒋纬国的大力保荐下,出任装甲兵上校旅长。

这让类似情况的其他军人垂涎三尺,羡慕不已。

这还不算,在接下来的十几年里,赵志华得到了蒋纬国的屡次提拔,一步步走上装甲兵副司令的高位。

眼看着如此厚待自己的上司被无故调离装甲兵司令岗位。

不知道又从什么渠道得知蒋纬国离职前曾经推荐自己,接任装甲兵司令职位,结果却被半路杀出来的“程咬金”挡在了自己面前。

心生不满的赵志华于是心生不满,失去理智似的,鲁莽地发起了所谓的“湖口兵变”。

关于这件事,在后来的蒋纬国口述中,被说成是“被人阴了”。

受1964年“湖口兵变”事件牵连,他永久地告别了军界的实权职位。

随后投身军事教育,在台湾创办了战争院校,倒也颇有著述。

他先后出版了《军事基本原理》、《国家战略概论》、《国防体制概论》等著作,被台湾当局称作战略学家。

只是由于不在军队一线岗位任职,蒋纬国在军衔晋升方面一直受到压制。

不仅在晋升中将十多年后仍未获得擢升,还因为制度性规定面临退役的危机。

蒋纬国在母亲宋美龄即将离台赴美的最后时刻机智求助。

在宋美龄的干预下,哥哥蒋经国才答应擢升弟弟蒋纬国为上将。让怀有深深军人情结的他避免了强制性退役的尴尬。

不过,在蒋纬国的垂暮之年,积极投身祖国统一事业,远走美国为两岸和平进行呼吁。

也为1991年大陆水灾募捐救助,以及在台湾修建了一座郑成功的铜像,表达希望两岸早日统一的寓意。

凡此种种投入为数不菲,可能构成蒋纬国晚年欠债的一部分。

在他去世后,远在美国的“母亲”宋美龄以年迈体衰,不便远行为由,只是派人送来鲜花表示哀悼。

可是在通过别人查询蒋纬国的身后遗产时,却意外得知这个义子不仅无甚遗产,反倒负债累累。

她禁不住紧锁眉头、沉默不语,最后才说出了几个字:自作孽,不可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