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78年,郭沫若因病在北京去世。

两天后新华社发布的讣告中,称他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

可是又过了四天,邓小平致悼词时,“伟大”被改成了“卓越”。

很多人都不知道,这是邓小平亲自批示让改的。

那么在郭沫若这位文学巨匠的身上,究竟发生过哪些故事?邓小平为何会在郭沫若去世六天后将“伟大”改为“卓越”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 、弃医从文,别妇抛雏

1892年,郭沫若出生于四川嘉定,由于家境富庶,他5岁进入家塾读书。

在那里接触到了传统文化和新式思想,为自己的文豪之路打下了基础。

但郭沫若的求学之路并不顺遂,1906年进入乐山县县等小学,因反对教师专制被开除。

后来升入中学,郭沫若又因参与游行,要求校方和当地政府交除打伤同学的肇事者,而不得不转校,结果1910年又因为参加罢课活动而受到处分。

1913年,他先后考入四川官立高等学堂、天津军医学校,但是都没有前去报到,反倒是在1914年初前往日本求学,成为了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成员。

也正是在那段时间,他接触到了泰戈尔、歌德以及惠特曼等人的作品,最终走上了弃医从文的道路,尤其是在五四运动爆发后,他创作出了许多优秀作品。

用郭沫若自己的话说,

“在那时,我差不多是狂了,将近三四个月的时间,每天都有诗兴来袭……”

像鼎鼎大名的《女神》、《星空》就诞生于这一时期,此外他还翻译了不少歌德的作品。

1926年国民革命军北伐的时候,郭沫若担任北伐军总政治部宣传科长、副主任。

就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前夕,郭沫若发表《请看今日之蒋介石》,批判了蒋介石的独裁野心,他也因此受到通缉,不得不前往日本旅居。

他在日本一呆就是将近10年,期间还要忍受日本警方的监视,过得并不顺利。

为了排遣愁闷,郭沫若将精力投入到了中国古代史和古文字学中,做出了不菲成绩。

与此同时,郭沫若还在日本娶妻,并且有了五个孩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先生活倒也还过得去,可是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他却陷入了更深的苦闷和困惑之中,

“我该怎么办?是留在这里还是回到祖国?是顾全小家还是报效大家?”

郭沫若的困惑,随着事句的发展得到了解决,他在日本亲眼见证了日媒是如何欺骗民众,渲染不正当性的,意识到了事态的扩大已然不可避免。

于是在卢沟桥事变发生后的第八天,友人来访的时候,他突然笑着说道,

“我是准备写遗嘱了。”

此话说完,也不顾好友吃惊,他直接掏出稿纸和墨笔,自顾自地写了起来,

“唯有以铁血应对侵略,我们会有牺牲,但必将取得胜利,努力吧同胞们!”

郭沫若最终将这封信交给了好友,然后自己视死如归地准备离开日本,好友见此情此景,也意识到他是要别妇抛雏、毁家纾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