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月起,全国各地多个医院都停止了产科的服务,有些小的医院干脆把产科都裁撤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过去孕妇生育都是在家,现在生育去医院已成为常识。按说全社会每时每刻生生不息,产科是如此的重要,可为什么会走到停诊甚至裁撤的地步呢?

停诊、合并、裁撤

在江西赣州地区,市级和县级多个医院的产科都出现了巨大的调整。该市的第五人民医院,本月中旬正式停诊了产科。

不过,该医院的主要诊疗服务是面向肝肺病和职业病的,因此将产科裁撤,似乎也是情有可原。

另一家位于定南县的医院,也对产科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医院不再开具出生证明,同时不再针对孕妇展开诊疗服务。该院的产科,只保留了普通产检和彩超等常规业务。

在浙江,位于江山市的中医院,于今年的2月也调整了产科业务。孕妇分娩等相关业务被裁撤,只保留了常规检查以及生育门诊的普通业务。

广州市番禺区下辖的两个医院,在1月份的时候也停止了产科的分娩业务。常规的妇产科业务,包括检查、产后随访、人工流产等还继续保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广东惠州市的一家医院,同样也是停止了分娩业务,妇产科的其他多项业务则继续正常开展。

同样取消分娩业务的,还有福建莆田下属的一家乡镇卫生院。在山东青岛的一家县区级中医院,也取消了分娩业务。

不完全统计,自1月份以来,全国有近10家医院调整了产科业务。有的医院是彻底裁撤了产科,有的是取消了某项服务,而保留了相关业务。

而这种变化,不仅仅是今年才出现的,去年就曾出现过一波产科调整的浪潮。

分娩业务取消的最多

根据公开的消息看,国内最早取消分娩业务的,是平湖市的中医院。该院在去年2月就取消了分娩相关的业务,只保留了妇科的其他门诊。

此后,来宾市武宣县的一家乡镇卫生院,也取消了分娩接生业务。犹如多米诺骨牌的倒下,温州苍南县的中医院在去年5年取消了分娩业务,宁波鄞州区二院的分娩业务也不复存在。

其中,苍南县中医院的一名医生表示,该院在2022年10月,就已经彻底停止了分娩业务。所以从侧面可以看出来,相关的停诊情况出现的很早。

综合上述调整业务的医院来看,分娩业务是取消最多的种类,几乎涉及的所有医院,不管是裁撤还是合并业务,分娩无一例外都被取消了。

对于业务的调整,去年多个医院给出的解释是,降低孕妇和婴儿的死亡率,保证母婴安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太过官方的说辞让人听得一头雾水,好像是在说,自家医院只要关停分娩业务,没有孕妇来医院就诊,进而也就不用承担,孕妇生育而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了。

医生尤其是产科医生的看法又不太一样,2月份一个妇产科专家公开呼吁救救产科。该医生表示,他担心产科学科未来会出现大面积塌方。

产科分娩的数量在持续下降,业务调整以后,原先的产科医生该去做什么?如果从更长远的角度看,未来产科人才的短缺,势必会影响到整个行业。

医生的担忧不无道理,可各地医院的调整已经在进行中,而且根据目前的趋势看,这一浪潮接下来还会持续。

那么,调整产科业务究竟是出于何种原因呢?

每天新生儿的数量不足一人

新生儿数量下降,这是最直接的诱因。2022年已取消业务的苍南中医院,该院的医护人员表示,在调整业务之前,医院每个月新生儿的出生量最多只有20多人

也就是说,每天新生儿出生的数量连一人都不到。这并非苍南县的个例,在苍南所属温州的其他县级医院,近年来新生儿出生的数量也在持续走低。

贵州省的一家县级医院,妇产科的医生介绍,2023年以来,新生儿的出生量相比以往下降了三成该县的其他县级公立医院,新生儿的出生率也都在降低。

湖南的一家知名妇幼保健院,此前新生儿的出生率,在省内是最高的,但如今这一规模已不复存在。

过于该院因为分娩孕妇数量太多,临时加床是家常便饭,可2023年到现在,加床在医院里反倒成为了罕见现象。

在人口整体下降较为厉害的黑龙江,产科医生的感受也是最直观的。哈尔滨妇幼保健院的医生表示,以前新生儿出生,每天最少七八个,多则十几个。

而现在,基本上几天才有一个新生儿分娩。2023全年,该医院的分娩量相比过去,直接掉了50%以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身处前沿的产科医生有直观感受,而整体的人口数据也能印证这一点。

2022年,全国人口死亡率超过了出生率,人口净减少85万,自然增长率变成了-0.6‰,这是60年来国内人口第一次出现负增长。

到2023年,全国多省的常住人口也在下降,有的省份人口增长放缓,有的省份已经出现负增长。

具体表现在孕妇的建档数量上,2023年多家医院都表示,这一规模在持续下降。有的医院孕妇建档数量,相比以往甚至减少了30%

从医院的业务来看,孕妇数量持续减少,分娩业务就不再像过去那么多了。尤其是很多县级和乡镇医院,年轻人口大量的外流,不要说分娩,就是常规的妇产科业务需求,也不像过去那么迫切了。

分娩率下降只是一个因素,若在叠加其他不利情况,则会放大不利现象。

医院超编,平均负债规模达1437万元

根据2022年的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显示,我国民营医院的负债率惊人。国内民营医院数量超过了2.4万家,2021年该类医院的总负债额超过了3500亿元,平均一家医院的负债规模就达到了1437万元

在业内人士看来,国内医院普遍存在超编现象,因为超编和负债,又导致有的医院出现了拖欠医生工资的现象。

这种情况原本就让各医院负担很重,如今新生儿数量又在持续减少,医院内首当其冲受到冲击的肯定是妇产科。

在出生率走低,医院负债过重的背景下,不少医院就把调正裁撤的第一刀,砍在了产科身上。

而且,出生率在走低,死亡率不变的情况下,每年能正常缴纳税费的人群数量在减少。财政压力持续走高的情况下,反过来又会加重医院的负债情况。

也就是说,未来人口出生下降这一趋势不扭转的话,类似现在医院裁撤业务的现象还会存在。现在受冲击的是产科,假设人口继续下降,未来整个医院出现合并裁撤的现象也不会奇怪。

目前,在整体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妇产科甚至儿科,在各个医院内就成为了结构优化的牺牲品。医院在整合资源,产科的调整以及合并,也就成为了必然现象。

除了整体的情况外,产科医生工作环境的不利,也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这一领域医生的流失。

产科医生责任重

医院内部,产科的整体运营成本高,但相关的收费标准相对其他科室却很低。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产科自从设立伊始,一直是按照过去接生婆的标准来收费的,而且多年来并没有进行大规模的调整。

收费标准低,医生的待遇自然也不会高。然而相对于其他科室,产科医生工作中面临的风险责任又很高,稍不留神就可能会出现一尸两命的情况。待遇和责任不对等,这就导致不少从医人员并不愿做产科医生。

而且除了产科之外,儿科面临的情况也是如此。儿童看病相对于成人看病,无论是检查还是用药,其规模比例都要小。而且,儿科发生的医疗纠纷,又远高于其他科室。

综合上述情况,妇幼科室领域,医生的流失率很高。于是再叠加人口下降的不利因素,很多医院不得不做出调整。

所以说,各地医院取消分娩业务,调整妇产科科室,这是多种不利因素叠加再一起产生的。

结语

就未来的情况看,妇幼科在内的诸多医疗业务,是必须得保障的。如果各地医院的裁撤和调整持续,下一步势必会加剧医院的医疗资源紧张。

像去年冬天各地爆发的支原体肺炎,大量儿童病患增多,导致各地妇幼科门诊被挤爆。如果未来医院继续要调整所谓冷门的业务,会对整体的医疗卫生状况造成冲击。

结构优化转型,整合资源强化医疗服务,这才是保证业务正常开展的关键。当然,人口下降也是事实,这一点需要全社会去应对。

就未来的情况看,人口结构的变化,也会推动医生业务的调整。这其中大的方向是让资源更加集中合理,而不是说放弃某项医疗业务。相反,未来医疗资源的整合后,业务的展开还应更优质。

唯有如此,不管是人口结构还是大众的生育观,才会有一个综合性的改善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