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穆侯七年随周王讨伐条戎、奔戎,战败回来,不久公子出生,取名为姬仇。

打败了生气,记仇。

晋穆侯十年率军攻打千亩的戎族获胜,又生公子成师。

打胜了高兴,纪念一下,成师即胜利之师。

多亏生孩子前晋穆侯没踩到屎,否则某位公子可能就会叫做姬粑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晋穆侯剧照

不是开玩笑,是真的这么随意。

例如武姜生郑庄公的时候难产,郑庄公就叫做姬寤生,寤生就是难产的意思。

郑庄公剧照

晋成公叫做姬黑臀,估计是屁股上有黑斑。

邾定公叫做曹貜且,貜是大马猴的意思,因为长得很对不起观众。

卫国有个史官叫史狗,咱也不知道当时他爹遇到了啥情况。

春秋时期姓、氏、名、字都是分开的,到了战国及秦汉时期,姓氏混为一谈,不再有区别。

解放后,人们只有名,不再有字,名字仅仅表达名的意思了。

姓,关乎母系血缘,同姓则说明拥有同一个先祖,所以古人规定同姓不可以通婚。所谓“同姓通婚,恶不殖也。”

通常我们说上古八大姓,但其实一共有22个古姓,分别是妫、姒、子、姬、风、嬴、己、任、吉、芊、曹、祁、妘、姜、董、偃、归、曼、芈、隗、漆、允。

百家姓里的其他姓,则是古姓的分支,由氏演变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先秦,无论男女贵贱,都是有姓的,不同的是男子生下来会取名,而女子一般没有名。

女子无名怎么区分呢,未出嫁时在姓前加排行,比如伯姬(晋献公女)、仲子(宋武公女)。出嫁后姓加丈夫国名或者氏——妫息(息侯妻),或者加自己的国名——齐姜(晋文公妻)。还有一些特殊的叫法,比如文姜(齐僖公女),她比较浪,属于文艺女青年。

氏,关乎父系血缘,是姓的分支,也是贵族男子才有可能拥有的称谓。“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氏的最大作用就是用来区别身份地位。

比如楚国的国君姓芈,他的嫡长子(大宗)仍然姓芈,不需要氏,但是小宗们就要区分开,氏熊。因为三代之后,小宗的小宗的小宗可能就是庶民了,再来跟国君攀亲戚,国君一天要应付多少个亲戚,不胜其烦,所以要有区别。

姓是不变的,氏是可以变的,可以继续往下分。

比如熊氏,他的嫡长子(大宗)仍然氏熊,但是小宗又要区分开,氏屈。所以屈原和楚怀王他们是一个祖先,都姓芈,但是楚怀王熊槐氏熊,屈原氏屈。

名和字就很好理解了。名,自命也。《周礼》规定“婚生三月而加名”,男孩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取名。叫狗剩还是屎蛋,主要看老爸的状态和心情了。

“字”只是限于古代有身份的人。

《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说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让人尊重他,供他人称呼。

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否则就是骂人。林则徐的夫人绝不可能像电影里一样称他“则徐”,很有可能被休了。

再举几个例子。孔子祖辈是宋国人,他姓子,氏孔,名丘,字仲尼;屈原姓芈,氏屈,名平,字原。孔子大名子丘,屈原大名芈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