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海阳

每一个国家的文明都是在不断的吸收外来因素和向外传播的过程中向前发展的,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也是如此,吸收和传播是经常不断地进行的。汉代开通的丝绸之路,不仅是“丝织品”和其它物资的传播贸易之路,这条漫长的古道突破了国家、民族、地域的限制,带给人类社会更积极的是文明的交融和渗透。张箭教授《汉代域外农作物的引进和发展》一文已对汉代从西域引入中国的农作物做了详细的介绍,本文对此方面不再赘言,另从动物品种、习俗与特产、乐舞与技艺、佛教文化等方面,介绍西域的物产与习俗、风俗的输入,对中原地区人民所产生的影响。它们的输入不仅大大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经济生活,而且对中原人民的日常生活、饮食、畜牧业、手工业、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发展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在这些中外文明的碰撞中,汉代灿烂辉煌的文明发展起来。

西域动物

汉时从大宛、乌孙等地引入了“汗血马”、骆驼等,不仅改良了内地的马种,对中原的畜牧业也无疑有促进作用。另外,鸵鸟、狮子等动物,也是由西域传入的。

1、汗血马:大宛的一种骏马,日行1000里,据说汗从马的前肩流出,带血色,故称汗血马,又称“天马”。汉武帝得到汗血马后,还专门作天马之歌,赞美其雄健美武。马是军事上的战斗工具,生产中的重要工具,引进的马种与内地马杂交,也可得到更优质的马种。马的其它功效也较大:马肉能吃,可下气、强腰肾、强志、壮健;马奶可以消暑、补劳;马皮能制革;马尾能做琴弓子;马鬃、马蹄毛能做刷子。

2、骆驼:号称“沙漠之舟”,是西北干旱荒漠地区重要的饲养家畜,既是驮骑的主要运输工具,其肉和奶又是营养丰富的食品,骨、血、血鼻、胎衣等是补药,驼峰和驼蹄更是美味佳肴。其生理特征是:可以不张嘴呼吸,且能自动减少呼吸次数;体温随昼夜温差的变化而变化;能大量饮水,把水储存在体内;其脂肪可以代谢,有蓄水能力很强的高浓缩蛋白质,因而可耐高温,耐严寒,在失水量高于体重的25~30%时尚能生存。古籍载,焉耆骆驼以万头计,大宛也很多。骆驼由西域传入内地,逐渐为内地人所认识和利用。西汉之后,西域向内地献驼之事屡有记载。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和各地区常以它为驮畜,跋涉戈壁、沙漠。我国现有骆驼约六十万峰,居世界第二位。驼绒可制棉衣被褥,轻柔异常,保暖性能极佳,用驼绒纺成毛线,可织成高级衣料,深受海内外消费者欢迎。我国的驼绒产量大,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定地位。

3、大雀:即今日鸵鸟,古时称大爵,原产条枝国,《后汉书•和帝纪》载:公元101年,安息国遣使献来师子及条枝国的大爵。鸵鸟喜欢成群生活,平时几十只在一起,吃植物、果浆、种子、昆虫及小动物。鸟类中鸵鸟最大,产蛋也很大。令人奇怪的是雌鸟产蛋,孵卵育雏由雄鸟承担。

4、犀牛:原产条枝国。体大如牛,鼻上有一只角或两只角,毛皮坚厚。古代人用犀牛皮做甲胄。

5、狮子:古时名为师子,产于西域。身躯较大,头形似猫。食肉,古称兽中之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习俗与特产

《后汉书•五行志》称:汉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座、胡饭、胡箜篌、胡笛、胡舞;京城贵戚,皆竞为之。不仅是皇帝,匈奴的一些习俗也影响了汉人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另外,西域的一些珍异特产也不断传入关中以至中原,如海西布(呢绒)、貂皮以及夜光壁、夜明珠等。

1、胡服: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特有的服装:短衣、长裤、脚着皮靴。胡服适应骑马的需要,与古代汉民族衣着(以长袍为主)有显著区别。

2、胡床:是一种可折叠的坐具,类似于现在的“马扎”。

3、胡饼:即今芝麻饼。由西域在汉时传入。烤制饼的烤炉,与今新疆烤馕用的馕坑可说同出一源。唐代长安的辅兴坊即以做胡麻饼而名噪一时。白居易从这里学到制作手艺,在任忠州刺史时,曾亲自制作,赠给万州刺史,并附有一诗称:“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于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似铺兴无?”

4、胡羹:汉代的羹,充分吸收了西域特色。禽兽的肉和蹄下水均可做羹,调味中增加了胡蒜、胡葱、芫荽、小茴香和石榴汁等,颇为入味。

5、貂皮:丝绸之路上贸易交流的物产之一,今称银鼠皮或紫貂皮。银鼠为食肉目鼬科小动物,体长25~30厘米,皮为白色,尾尖黑色。今新疆天山和阿尔泰山的傍山、丘陵和平原草丛地带均有分布。其皮毛被短而平整,毛色光洁,皮板轻柔,是做高级裘皮服装的贵重原料。紫貂比银鼠稍大。其毛为紫褐色,毛尖有均匀的白锋针,其皮更为珍贵,主要产于阿勒泰地区。

6、氍毹:毛织物名。今少数民族称之为“格览姆”,汉族语名“地毯”,是丝绸之路上进行物产交流的重要产品之一。1959年,考古工作者在今新疆民丰县北的一座东汉时期合葬墓中发现一片讫今最古的地毯,应是当年的氍毹。龟兹、康居、疏勒等地均产氍毹。

7、海西布:一种毛织物,细布。产于大秦,曾出现在汉长安城“九市”的毛织品店。制作精良,人物、花鸟等纹饰形象逼真,色泽艳丽。

8、夜明珠、夜光壁:汉时,西域的一些“奇石珍宝”,如“夜光壁、夜明珠、珊瑚、琉璃、琥珀”等不断传入中原,甚至出现了汉武帝曾专派人携带黄金丝帛,远至印度换取“明珠、壁璃”等事。夜明珠、夜光壁的主要材料实为一种名叫“萤石”的矿石,“萤石”在吸收外来光后,会发出荧光或磷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乐舞与技艺

中原与西域的乐舞、艺术文化交流,很早以前就开始了,东西方的交流是双向互补的。我国技艺,源于先秦,汉代盛行。汉时,黎轩(大秦)的“眩人”(变化惑人)即魔术传至中原,表演的有口中吹火、自缚自解、易牛马头等节目;民间传统的舞狮舞,据说也是先在龟兹流行过的,这些,都丰富了汉代的“百戏”内容及技艺。西域自古为歌舞之乡,汉代舞蹈将西域的腾跳、旋转等动作与西汉长袖、细腰的飘逸、轻柔融于一体,形成新鲜舞风,旋劲的胡风也为中原的音乐艺术注入了独特鲜明的声律和表现形式。西域与中原的技艺表演艺术与舞蹈交融甚深,无法一一仔细叙述,但在音乐上,西域乐器胡笳、胡琴、琵琶、箜篌等与乐谱的传入,都有确实记载,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的音乐内容。

传入的西域乐器主要有:

1、胡笳:是西域的管乐器名。汉时流行于西域地区。初是用芦叶为之,后来用竹子制作,吹起来声音悲凉。记载为张骞从西域带回。

2、胡琴:是西域的古丝弦乐器,汉时传入中原。这种乐器,生命力很强,至今还在舞台上和民间广为使用。

3、琵琶:西域的古乐器。琵琶也作“枇杷”,有四弦和六弦之别,桐木制作,曲首长颈,下端椭圆,面平背圆。古时用木拨弦,是骑在马背上弹的乐器。琵琶弹起来音节柔美,唐代人更为喜爱。唐代文学作品中也经常写到琵琶,如白居易的《琵琶行》等。琵琶自汉时传入我国,至今仍广为使用,颇受人们喜爱。

4、竖箜篌: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弹拨弦鸣乐器。又称竖头箜篌、胡箜篌,现简称箜篌。由西域传入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七弦,音域宽广,音色柔美清澈,在古代王室乐中,箜篌是不可缺少的主要演奏乐器之一,除宫廷雅乐使用外,也广泛流传民间。

5、横吹:西域的乐器,即横笛,又名短箫。据《册府元龟•土风》载:“党项羌,三苗之后……有琵琶、横吹”。

6、筚篥:又称悲篥、笳管、头管、管子,是古代龟兹人(今新疆库车县)发明的一种簧管乐器,这个乐器名称就是从古龟兹语的译音而来的。汉时传入中原。以竹为管,以芦为首,形状似胡笳。

传入的西域乐谱主要有:

1、《胡笳调》:东汉有《胡笳录》一卷。

2、《笳吹乐章》:共录67章,内有《婆罗门引》、《光明曲》、《法座引》、《七室革安》、《僧室呤》等。

3、《摩诃兜勒》:笳曲名。“摩诃兜勒”是一个复合词组,“摩诃”一词,为梵语的译音,表示“至大、伟大”的意思。“兜勒”是西域的吐火罗的译音。“摩诃兜勒”是歌颂伟大的吐火罗。此曲演奏起来,声音刚毅、雄健、粗犷,富有奔放的战斗气氛。此曲为张骞由西域带回来的。西汉音乐家李延年,根据摩诃兜勒改造新声十八解,作为汉军的军乐。

4、《箜篌引》:箜篌这个乐器,从印度传到西域,又从西域传到汉朝和朝鲜族。据《古今注》记载,《箜篌引》又名《公无渡河》,相传朝鲜族有个渡河的船夫,名叫霍子高,有一天早上,撑船摆渡,见一白首狂夫,披头散发,手提着壶,逆流而渡。狂夫的妻子赶出来制止,已经来不及了,狂夫遂堕而死。于是,他的妻子援箜篌而作歌:“公无渡河,公竞渡河。渡河而死,当奈公何。”其声甚凄惨,曲终,亦投河而死。霍子高归家后告诉妻子丽玉,丽玉伤之,乃倚箜篌而写其声,名曰《箜篌引》。今天只能读到歌词,听不到歌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佛教文化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中历史最悠久的。自汉传入中国以后,千余年来一直是中国人民的主要信仰之一,在今天仍影响颇深。

佛教源于印度,经西域传到我国。佛教传入中国最早的时间,据记载是西汉末:“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二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使臣伊存口授《浮屠经》。”佛教始传的另一说法是东汉明帝时:明帝永平十年,蔡愔赴西域访求佛法返国,邀得大月氏迦叶摩腾、竺法兰来华,并以白马驮回佛像及经卷,开始翻译了一部分佛经,相传就是现存的《四十二章经》,是《阿含经》的节要译本。其后汉明帝在洛阳兴建了中国最早的佛寺白马寺,作供奉佛像及佛法之用。综合以上两种说法,佛教传入应在两汉之间,约公元一世纪左右。

佛教传入中国后,即受部分皇室及贵族子弟所信仰。其时,东汉皇帝信奉黄老之学及神仙方术,而佛教教理也被视为“清静无为”,故与黄老之学相题并论,佛像往往与老子像、神仙像一同供奉,以祈求多福长寿。此一时期的佛教尚未普及民间,到了魏晋南北朝,佛教始得到极大的发展。佛教以洛阳为中心,逐步向全国发展,到了隋唐时期,全国各地兴建庙宇,在河南的龙门、甘肃的敦煌等地,都修有大型的浮雕石窟。

在现出土的佛教文物中,有四川乐山崖墓的佛雕像、彭山崖墓内发现的陶制佛像,这些据考证都是汉代的作品。但是这时的佛教文物遗留下来的为数极少。东汉末年,下邳相笮融建造了一个规模宏大的佛教寺院,据说可容三千余人,其中还安置了身穿锦彩衣物、铜质涂金的佛像,这是中国的造像立寺首次见于正史记载。传入中国汉族地区的佛教,经过长期的经典传译、讲习、融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从而形成具有民族特点的各种学派和宗派,并外传朝鲜、日本和越南。

-End-

扫描李寻老师助理二维码

加入李寻品酒学院酒友交流群

点击进入李寻的酒吧商城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