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张其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共中央、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要“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引导形成自主自律、符合自身特点的健康生活方式,有效控制影响健康的生活行为因素。”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中医药学是一门高度生活化的健康医学,中医生活化的目的就是培养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全民的心身健康。从历史上看,中医药学无论是经典理论还是诊疗方法都来源于生活实践,在生活实践中总结出四诊合参、八纲辨证以及针灸药砭按等治疗方法,积累了丰富的养生保健、治未病的实践经验。中医生活化是中医学传承数千年而不衰的重要原因,也是中医守正创新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应该成为现代民众养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有力举措。

然而,目前社会上各种养生乱象时有发生,正确合理又简单易行的健康生活方式标准尚未形成,中医学与现代生活方式相结合的途径尚未建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中医养生健康需求任务艰巨。

为此,张其成教授建议:

1、将“中医生活化”列为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的重要内容,设立重大研究专项,挖掘整理“中医生活化”的内涵。中医生活化——中医健康养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资源,内容极其丰富,也非常庞杂,涵盖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需要设立专项课题组织团队进行深入研究。对《黄帝内经》《遵生八笺》等中医养生类经典著作进行系统整理,对历代名医以及当代国医大师的养生实践进行调研,厘清中医药养生历史演变规律,总结中医健康养生的理论方法,提炼出易于当代民众接受的健康养生的基本内容。

2、探讨“中医生活化”的可行路径,制定“中医生活化”和健康生活方式标准。对普通民众的中医健康文化素养、生活方式、生活习惯进行调研,在历史文献研究与现实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借鉴现代医学科学的研究成果,结合权威机构发布的健康生活方式指南,探讨中医健康养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路径,研制出适合当代人的健康生活方式标准,编制中医健康生活方式指南。中医生活化是是一个不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需要建立健康生活方式评估标准和动态监管体系。

3、建设高标准“中医生活化”传播平台,培养“中医生活化”传播队伍。中医生活化是中医药文化普及传播的重点任务和具体举措,两者应有机融合。要充分发挥中医药院校、中医医疗机构、中医药科研机构、文化机构在中医药文化——中医生活化传播中的作用,充分利用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等高科技手段方法,建设中医药文化——中医生活化的传播平台、宣传教育基地,紧密融合日常生活,面向社会传播中医健康理念和健康生活方式,发出权威声音。打造一支专业水平高、传播能力强的中医药文化——中医生活化的传播队伍,以中医药科普巡讲专家为主体,构建结构合理、梯次分明的人才体系。

4、推进中医药老字号融入大众生活,推进并规范“中医生活化”相关产业发展。今年2月商务部等五部门公布第三批“中华老字号”,目前中医药老字号共有190多个,其他如饮食、服装、日用品等老字号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要推进这些老字号企业的创新发展,推进老字号产品融入大众生活,为中医生活化做出新贡献。中医生活化为相关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也带来了巨大的商机,为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中医生活化涉及日常生活“居、用、服、食”——饮食、起居、运动、心理等各个方面,涉及餐饮、体育、旅游、康养、娱乐等多个领域,要监管药膳、茶饮、保健食品、理疗产品等制作与生产,确保产品符合质量标准,符合科学性、规范性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