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场之上,我军于敌后开辟根据地,如雨后春笋,披荆斩棘,卓有成效。然而,根据地之兴,亦非一帆风顺,困难重重,枪枝短缺,弹药匮乏,乃其最艰难之一。

时值一九四三年春,新四军第七师五十八团七连杨震、张有道等率众抵达大别山东,驻扎于舒城之地。既扎根山川之间,犹利刃悬于空,随时劈砍敌人之勇。因此,我军得以有效遏制桂系军队之侵略。

然我军驻地虽得乡民支持,穷兵黩武,仍缺枪缺弹,困境难解。纵乡亲慷慨解囊,奉献金钱物资,如涓涓细流,难以救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忽一日,潜山县大水乡伪乡长汪中联,突然献上两支枪械。汪中联乃伪乡长,行为举止可谓出人意表。初闻我军缺乏兵器,遂披甲前来,贡献所藏之两支枪。此举实属难能可贵,然非多之可为我军所用。

然而,汪中联之善意并未止于此。其不懈努力,欲再续枪械之赠。然我军面对枪械之渴求,徒有所思,无所得。忽一日,汪中联豁然开朗,恍然大悟,自喻“当局者迷”。彼乡公所防匪之需,枪械存焉。于是,汪中联决意将公所藏枪械奉献我军,不仅助我军一臂之力,亦望得重整旗鼓,将来获得解放后之荣耀,不再为伪乡长,重振中华。

枪械之事虽已有着落,然如何送至新四军却成蹊跷之事。汪中联自思,此非私物,不能隐而不露,亦难以直接奉送,公所记录枪械,数目众多,难以轻易移送。几日思索,汪中联决定,宁愿我军自行取得,以免触及其敏感之身份。

计划既定,汪中联随机会,悄然至我军驻地,偕告杨震曰:“今夜我将外出,公所值守人数稀少,可为大军所取。”杨震闻之,悉心随行,且信汪中联之善意。是夜,杨震引数十勇士,暗至乡公所,偷窥其形势,果见几人痛饮,畅谈,不以我军为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震直扑门而言,值守者闻之,唯有一人心怀疑,即叶老三。杨震依约述暗号,叶老三俯视一窥,欣然颔首,乃释疑。即刻开门会合,商议行动。

酒后之人闻有山贼来袭,皆醒悟无比,而叶老三则以言辞激切,声称对方众多,我辈绝非敌手。众人闻之,俱失色,唯恐为贼所害。叶老三见势已成,主张顺势让贼拿走枪,免得伤及性命。

众人听之,俱怯然从命。汪中联之计得以实现,杨震率勇士携三十余支枪,百余发弹药,甚至手榴弹等,悄然离去。

乡公所之武器尽归我军,杨震得之,根据地之实力顿增,对日寇之抗击亦有底气更足。

枪械之赠,非终结,乃起始也。汪中联借职务之便,屡次扣留县衙配发之武器,暗中献与我军。以敌人之兵,攻敌人,诚为妙计。

次日,汪中联扮演平常,回归乡公所。叶老三与昨夜值守者,共同哀诉贼寇劫掠之事。汪中联心知情由,然则为戏全剧,一面劝慰众人,一面叱责叶老三之粗心大意。

继而,汪中联稽查县府,恳请紧急补充乡公所之武备,以保民安邦治。县官怒责汪中联,然唯有补充武备,以安民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此,汪中联借武器发放之机,每次扣留一部分,悄然送予我军。至民国三十二年,汪中联已送我军长枪六十余支,子弹手榴弹不计其数,振我军之威,解我军之急。

正义在民心,日本欲奴华夏,以殖民之名,抹杀我华夏之心。然大多数中华子民,怀念家国,知正邪,虽一时受陷,仍志向祖国,决意抗侵略。是以无数草根英雄,献身抗战,助我华夏抗日,成抗战史册中一笔难忘之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