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之后,共产党人创建了自己的军队,随着各地起义队伍的不断加入,红军也慢慢形成燎原之势。

中国工农红军代表的是最底层人民的利益,获得了群众的广泛支持。在当时那个年代,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当中,就连吃饱饭都成为了一种奢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红军给老百姓分田地,让老百姓填饱肚子,这样的队伍老百姓怎能不热爱。

蒋介石也看到了红军的影响力,他可不想坐视红军发展起来,所以对于红军展开一连几次的围剿。

当时的蒋介石尝到了独裁的甜头,而且通过北伐战争打败了国内的几个军阀,手下又有一众黄埔将领,因此蒋介石对于围剿红军也一度信心满满。

但是,当时的红军在被王明等人错误的领导,对于抵抗围剿的战术也开始从诱敌深入,各个击破开始向正面对抗过渡,与装备精良的国军硬碰硬,哪有不败的道理。

在这种战略方针的引导之下,导致了红军第四次、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接连的失败使得红军不得不大范围战略转移。当时的蒋介石已经开始派遣大部队向红军占领的苏区展开筛网式的搜查,一旦跑得慢了,都会被国军咬住消灭,情况万分紧急。

但是,在红军决定大范围转移之时,他们却仅仅带走了8万多人,还在苏区留下了1.6万战士。除了这1.6万战士之外,还有3万多的伤病号,也就是这4.6万人,成为了苏区最后的留守人员。

那么蒋介石是派了多少兵来呢?他派了20多万人部队,这1.6万战士除了要帮助那三万多的伤病员,还要对抗20多万的国民党精兵。

这些人要是硬扛,恐怕连一天都顶不住,他们只能是分散到苏区各个角落,慢慢和国军打游击。这样反而能够保存有生力量,最大限度的拖住蒋介石的这20万部队,为红军的转移创造有利条件。

这也就有了三年游击战争以及南方八省游击队。经过这三年的游击战,留存下来的这4.6万革命战士消耗殆尽,队伍之所以还存在继续抵抗,基本都是后来新发展起来的红军战士。

那么,既然红军决定转移,并且苏区的情况已经如此危急,为何不将这些人全部打包带走呢?

其一,红军转移之初,并没有定下远征的路线。当时苏区的革命基础太好了,博古李德等人根本不愿意放弃。起初的转移,只是战略性的移动,妄图以行动取得战机,从而打败蒋介石,重新抢回苏区。

留下的这1.6万人,其实就是为抢回苏区做铺垫的。

其二,这些红军伤兵无法作战与行军,他们只能留下,为了保护他们,这1.6万战士除了承担作战任务之外,还要照顾这些伤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就是在这样的考量之下,才做出了这样的决定。但是,谁也没有想到,这一转移就是3万5千里。红军也是一路走一路看,边打边想下一步去哪里。

也就有了伟人4渡赤水的经典之战,也就有了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惊心动魄的战斗故事。

但留下的这些人,他们过得非常艰苦,面对国民党部队的层层搜集,他们缺衣少穿咬牙坚持。

一直到张学良发动兵谏逼蒋介石联合抗日,他们的这三年游击生涯才慢慢结束,当年的4万多人,活着的只有300来人。

这300多人,后来又参加了抗日战争,将革命进行到底,这三百人当中,就有陈毅总司令,他也成为了唯一一个没有参加长征的元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