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月17日,周恩来同志向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谋总长何应钦打了一个电话。

电话中,周恩来怒斥道:

“你们的行为,使亲者痛,仇者快,你们做了日寇想做又做不到的事情。”

国民政府做的事情,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皖南事变”。

此后,《新华日报》在报道揭露“皖南事变”的真相时,竟然遭到了国民党政府的扣押,这让周恩来怒而在报道上题上:

“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

“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皖南事变”,新四军的军部几乎全军覆没,直隶部队历经七个昼夜的拼杀,几乎全体壮烈牺牲。

但在其中,依旧有一支部队成功突围,这支部队,就是傅秋涛领导的第一纵队。

而傅秋涛,也在1955年的授勋仪式上,被授予了开国上将军衔。

“皖南事变”是如何发生?

而傅秋涛同志,又是如何成功突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迅速发展、蒋介石的恐惧

1936年12月,在中国大地上发生了一件震惊中外的大事——“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让蒋介石集团不得不放下围剿红军的步伐,转而开启了国共第二次合作。

这次合作,我党为了顺利完成民族独立,将日寇赶出我国,做出了许多牺牲。

其中,就包括将我党部队进行改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经过国共两党协商,最终,陕甘宁苏区的红军被改编成“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八路军”。

而南方八省境内的红军,则改编成“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也就是我们常常听到的“新四军”。

如此改制,就是为了将国内的武装力量集中在一起,因为彼时已经到了民族危急存亡之际——这一点,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看得格外清楚。

此后,八路军前往第二战区作战,总部则主要设立在山西;而新四军隶属于第三军区,主要在皖南作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也为之后的“皖南事变”埋下了伏笔。

1937年完成改制时,八路军人数只有45000人,而新四军则更少,只有10300人,这样的数字,也让蒋介石非常放心。

但随着抗日战争的进行,越来越多的人民加入到了抗日战争之中,也让我军得到了扩编。

最为明显的就是,到了百团大战的时候,也就是1940年8月,我军总人数已经高达50万人之众。

比初建立时翻了10倍之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此成长速度,让蒋介石非常担心自己在国内的位置,是否坐得稳固。

而且百团大战的胜利,让蒋介石非常忌惮以毛主席为首的我军领导人的指挥能力。

于是,蒋介石开始密电各地国军,与我军频繁搞摩擦。

其中,皖南地区的顾祝同、上官云相更是纠集部队,大有下一刻就向新四军驻地发起进攻的样子。

这一点,很快就被负责情报工作的周恩来知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以防万一,中共中央军委急电新四军军长叶挺,准备“自卫行动”。

为了不影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我军决定实行“表面和缓、实际抵抗,有软有硬,针锋相对”的方针。

而这个方针,我方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包括让皖南的部队调至黄河以北——这也是国民党方面一开始的目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