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贵州石阡县的一位党史工作人杨又铸员,在了解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时,发现他们有一个非常独特的习俗。

那就是逢年过节的时候,石阡县甘溪村总会有老百姓都会自发地聚集去当地的困牛山下进行祭拜。

让杨又铸感到疑惑的是,没听说甘溪村这边有什么自己的山神地仙,何况每次祭拜的人数并不固定,看上去并不像是那种供奉神仙的做法。

可每一位前去祭拜的村民,无一例外都很虔诚,有的还会在那边停留许久,嘴中念念有词,不知道说了些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开始,杨又铸只当这是甘溪村有什么自己独特的讲究,打算了解一下,当成一种人文风貌记录下来。

可是,连这位工作人员也没想到,他这一问,竟然把一支失踪了67年的红军队伍找了出来!

一个团的离奇失踪

众所周知,两万五千里长征是我党解放道路上极为漫长而艰难的一场征途。

1930年,卸下了虚伪面具的蒋介石发动了一场反革命政变,采用“包围讨伐”的形式,率兵攻打我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的我党武装力量和国民党还是有些差距的,因此共产党只能不断的进行反“包围讨伐”行动。

但实力上的差距使得这些活动不是每次都能非常顺利的。

那时的革命根据地被苏区(由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为主发展起来的革命区域)被蒋介石列为重点打击目标。

随着敌人的针对性越来越强,在在第五次反包围讨伐失败后,为了保证革命运动能够延续下去,党中央做出了一个大胆地决定:长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所谓“不破不立”,长征的一个很大作用,就是为了转移革命根据地,全军迁移相对安全一些的地方继续开展工作。

八万里长征路,八百日风霜苦。

无数的革命先烈在这段同敌人夜以继日的抗争中不幸牺牲,长征的时间线之长,道路之辛苦,牺牲之巨大,注定让这段热泪盈眶的壮举流芳百世。

很多人谈到这段历史都唏嘘不已。

但人们不知道的是,在长征行动开始前,就有许多人已经为此默默牺牲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长征”是在敌人打击下的一个被动决策,但并非是领导人一时冲动就决定的。

在被国民党加害之初,共产党中央就已经想过退路,当时国共两方僵持,在苏区的争斗已经到了白热化的阶段,为了开创一片新的革命局面,长征也是不得不提上日程的一件事。

在那个科学技术相对落后的年代,没有多么先进的交通工具,没有卫星雷达定位,红军的又数量众多,很容易就会引起注意。

长征的前提就是在规划路线的同时还要做到躲避敌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此,为了尽可能地保证战士们的安全和长征路途的顺利,共产党派出过一支英勇无畏的先锋队伍“开路”。

开路的军队是红六军,由当时的党中央重要领导人任弼时先生带领。

可敌人也很狡猾,一路上,他们紧紧咬住红六军不放,哪怕红六军已到达了湘江,敌军仍然紧追不舍。

任弼时等人一看情况不妙,经过一番商议后决定将主主力军队往甘溪方向撤离,掩护行动由红52团负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红52团被选中担此重任也是有原因的,这支队伍在军中是出了名的骁勇善战,他们的师长名叫龙云,团长为田海清,两人都是富有经验的优秀将领。

掩护主力部队撤退这样的任务,正需要这样战绩作风都很优良的队伍。

龙云和田海清深知此次任务事关重大,都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面对此事。

无奈敌人下了狠心要断我方主力,眼见他们“咬”得太紧,红18师的师长龙云决定另辟蹊径,将敌人引到困牛山去,帮助主力部队转移,自己带领52团战斗成功后再去会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龙云这样的决策是非常大胆的,因为他们原本的掩护计划是跟随在大部队转移的路径后面“断后”,通过阻击敌人的方式,等周边安全后直接和大部队会合,现在龙云临时决定改路线,大部队是无法得知的。

这时谁都想不到,战况的惨烈直接导致红52团,在历史上“消失”了67年之久。